在大不列顛島中部的沃裏克郡內,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小城——斯特拉福城。這座小城以誕生了一位偉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而聞名世界。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卓越的戲劇家、詩人,被馬克思譽為與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並列的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而莎同時代的戲劇家稱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16世紀下半葉,隨著經濟的發展,斯特拉福鎮已是頗具規模的貿易集散市鎮。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是一個自耕農的兒子,因不甘心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轉而棄農經商,後來當上了斯特拉福鎮的參議。1557年,約翰娶了貴族地主羅伯特·阿登的女兒瑪麗·阿登。1564年4月23日,他們的第三個兒子威廉·莎士比亞出生了,4月23日正好是英國傳統節日——聖喬治節。52年後莎士比亞去世時也正好是4月23日。
莎士比亞7歲時進入斯特拉福市文法學校就讀。當時文法學校的辦學目的,隻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拉丁文文字,其他天文、地理等都不講授。在學校裏,小莎士比亞非常喜愛羅馬詩人奧維德和維吉爾等人的作品。特別是奧維德的《變形記》,更令小莎士比亞愛不釋手。課餘,小莎士比亞喜歡在家鄉周圍的田野、森林裏嬉戲,傾聽農民的閑談,聽取過路人講述關於旅途中的趣事。14歲時,莎士比亞離開了學校。
1582年11月27日,18歲的威廉·莎士比亞和安·哈瑟維結婚。安·哈瑟維是一個農場主的女兒,比莎士比亞大8歲。結婚不久,莎士比亞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倫敦。倫敦是當時英國最大都市,居民當時就達到了20萬人。莎士比亞在倫敦很快找到了一份劇院工作。開始時,他的工作是幫助劇院幹一些雜活:右時也偶爾扮演一下劇中配角。
當時的英國,中世紀沿襲下來的戲劇體裁開始得到改造,以古羅馬戲劇為模本的悲劇和喜劇大批問世,不過這時戲劇還處在原始階段。當時劇作家以“大學才子”為代表。如托瑪斯·基德、羅伯特·格林等。
莎士比亞在25歲時寫出了第一個劇本,描寫了兩個王族間的內戰,在1590年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這大大鼓舞了年輕的莎士比亞。隨後的1594年,他又寫了三部作品,合稱《亨利六世》,描寫了英國亨利王朝各種事件的三部曲。一部描寫英法百年戰爭的事件,一部描寫英國30年內戰,即“紅白玫瑰”戰爭,第三部描寫的是內戰的繼續。在第一部劇本中,莎士比亞站在英國立場上描寫這場戰爭,把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描寫成“巫婆、冒險家”。在最後一部劇本中,充斥著恐怖的描寫。隨後他又寫了曆史悲劇《理查三世》,描寫了約克王朝最後一個國王盛衰的曆史。1595年,他又寫了編年史劇《查理二世》、《約翰王》、《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這些曆史劇反映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莎士比亞在劇中再現了過去曆史事件,同當時都鐸王朝的口氣比較吻合,體現了他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希望實現開明的君主統治。但是國王並不是君權神授的人物,必須為民眾謀福利,否則就會被叛亂者起來推翻。以致伊麗莎白一世也認為《查理二世》描寫的曆史和都鐸王朝有幾分相似,以致擔心自己會落到同理查二世一樣的下場,就下令讓書報檢查機構禁演了這一個劇本。
在這一段時期,莎士比亞又寫了另兩個滑稽喜劇——《馴悍記》和《愛的喜劇》,而最迷人的喜劇是——《仲夏夜之夢》。劇本是為某一貴族結婚慶典上演出所寫,主題是愛情自由,劇本以結婚喜慶的場麵告終。繼《仲夏夜之夢》之後,他還寫了兩個喜劇《威尼斯商人》和《無事生非》。《威尼斯商人》講述了威尼斯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向新興商業資本家安東尼複仇的事,揭露了高利貸者的罪惡。
莎士比亞第一部天才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1594—1595年間開始上演,通過一對青年情侶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反映了愛情理想和封建勢力的衝突以及對愛情自由的追求,讚美了純潔的愛情,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即“愛情至上”。
16世紀90年代後半期作品中,莎士比亞描寫了不同階層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反映了莎士比亞對人物的精細觀察。另外,莎士比亞劇內的情節也特別引人入勝,語言也十分傳神。初期,他的劇作動作性很強,隨著技藝的進步,劇本情節越發精彩。再次,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詩意和戲劇性情節的完美結合,主人公不僅用詩的語言講話,而且他們本身以及他們的感情也都具有濃鬱的詩意。例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他描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新婚訣別,在劇中寫:“那是報曉的雲雀,不是夜鶯。瞧,愛人,不作美的晨曦已經在東方的雲朵上鑲起了金線,夜晚的星光已經燒盡愉快的白晝,躡足踏上了迷霧的山巔。”
早期,莎士比亞還涉獵了當時詩歌創作的另一個形式——十四行詩。莎士比亞一共寫了154首十四行詩,大多數獻給一位男性朋友的。作為一個詩人,莎士比亞登上了英國文藝複興時代的詩歌的頂峰。不過寫詩並不是他的專職,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戲劇方麵。
1594年,莎士比亞進入“宮內侍奉劇團”,1601年,他又寫了悲劇《漢姆雷特》,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2世紀丹麥的複仇故事。王子漢姆雷特的父親被人暗殺,母親嫁給漢姆雷特的叔父,最後王子為父報仇。劇中的漢姆雷特被莎士比亞賦予了人文主義理想,將其塑造成了一個為人民愛戴的形象。作品揭露宮廷的罪惡,指出這是一個是非顛倒的世界,但縱有重整乾坤的願望,也無能為力。這與貴族愛塞克斯悲劇有一定聯係。當時愛爾蘭爆發了提龍領導的起義,大貴族愛塞克斯為了邀功,成為遠征軍總司令。但是,愛塞克斯並沒有成功地完成任務,因而受到伊麗莎白一世的冷遇。於是,他決定發動政變,結果事泄被殺。在《漢姆雷特》劇中,莎士比亞對“有財有勢者”特別憤恨。另外,莎士比亞描寫了一個殺人犯國王,影射了當時的國王伊麗莎白一世。莎士比亞並希望一切都能得到改善,反映了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幻想。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即位。莎士比亞相繼寫了悲劇《奧塞羅》(1604年)、《李爾王》、《麥克白》(1606年)、《安東尼與克莉奧巴特拉》(1607年)等。其中前三部劇本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漢姆雷特》一起,形成了他悲劇體裁技巧的高峰。這一時期是莎士比亞藝術和思想日臻完善的時期。
1609年後,莎士比亞藝術風格出現了根本的轉折。1609年,他寫了一出傳奇劇《泰爾親王配爾克斯》。傳奇劇是一種既非悲劇、又非喜劇,而是二者離奇混合的戲劇體裁。隨後,莎士比亞寫了三個傳奇劇《辛白林》(1610年)、《冬天的故事》(1611年)、《暴風雨》(1612年)。莎士比亞這種風格的劇種很快風行起來。同時代的劇作家約翰·弗萊徹、波蒙都寫了不少同樣形式的劇本。
在《辛白林》中,莎士比亞寫了國王辛白林前妻所生女兒伊摩琴愛上了地位較低的青年貴族波塞摩斯·裏奧那托斯。但國王不容忍這種結合,將波塞摩斯驅逐出境。同時在戲劇中表現了上層統治者的專橫和凶殘。
莎士比亞的最後一本劇本是曆史劇《亨利八世》,寫於1613年。該劇描寫了一個真實故事,暴君亨利八世為了娶他看中的宮中女侍,就把妻子送上了斷頭台。但是,莎士比亞為了逃避統治者的迫害,在該劇末尾大量加上詞句來讚頌當代的伊麗莎白一世及健在的詹姆士。當《亨利八世》在環球劇場演出時,發生了大火,致使劇場被毀。從此以後,莎士比亞沒有再寫一部劇本。
莎士比亞在20多年的時間裏,寫了三十七部劇本,兩部長詩,一部一十四行詩集。另外他還編輯了一些別的劇作家寫的劇本。莎士比亞在這一些劇本裏,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對英國社會作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劇本大多從曆史、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采用現成的題材,但所表現的卻與現實生活緊密聯係。他塑造的人物生動感人、極富個性,語言華麗而富於詩意。他所寫的劇種有悲劇、喜劇、曆史劇等,尤以悲劇最為馳名。在悲劇中,莎士比亞不僅揭露封建製度的黑暗,還列述了不同時代、國家以及階層中錯綜複雜的矛盾。他的曆史劇歌頌國家統一,擁護王權,反對分裂,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理想。他的喜劇,歌頌個性自由,個性現實享受,主張平等自由,反映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道德觀。莎士比亞的劇作題材廣泛,語言生動,富有人民性。但是,莎士比亞由於時代、階級所限,並沒有看到勞動群眾的力量,認不清真正的社會罪惡根源,因而過多地傾向於宣揚人性、英雄和愛情。
1613年,莎士比亞49歲時,離開劇院回到斯特拉福市。1616年,莎士比亞去世,時年52歲。三天後,他被葬在了斯特拉福教堂的祭壇下麵,墓前樹立一塊墓碑。上書:“好心的朋友,看在耶穌的麵上,切莫移動埋葬於此的遺骸。不碰這一石塊,上天保佑,使我屍骨不安者必受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