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一章 匆匆閃過的一顆刺目流星——赫魯曉夫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1971)出身於蘇聯庫爾斯克省加利諾夫卡(現屬烏克蘭共和國)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參加勞動,幫助大人放羊、養牛,隻在村裏的教會小學讀了幾年書。為了生計,他的父親來到頓巴斯的煤礦做工。在尼基塔14歲時,全家遷到頓涅茨煤礦的一個工人居住區,他也進了一家工廠做鉗工。在工人中間,他接觸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了布爾什維克的擁護者。在罷工運動中,他成了工人領袖。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充滿著戰鬥精神的赫魯曉夫在當地被選為采礦工業金屬業工會主席。在白匪猖獗的時期,他參加了工人赤衛隊,成為布爾什維克中的一員。工人赤衛隊失敗後,他逃回家鄉,在那裏加入紅軍,當上了營政治委員。國內戰爭結束後,他回到煤礦。此時,國內經濟十分困難,恢複生產是當務之急。為了使煤礦盡快出煤,赫魯曉夫上下奔波:動員群眾,發表演說,修理設備,下井采煤。哪裏需要,就出現在哪裏,很快恢複了生產。因表現突出,他被送進頓巴斯中等技術學校的工農速成班學習,同時擔任學校的政治指導員及黨支部書記。在校學習期間,他與學校的教師尼娜·彼得羅芙娜結為伉儷。

  1924年年底,赫魯曉夫結束了學業。他沒有得到工程師的證書,卻成為一個區的區委書記。他精力旺盛,積極肯幹,一年後作為代表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聯共(布)第14次代表大會。1928年,新上任的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總書記斯·柯秀爾要求選擇優秀的工人幹部參加機關工作,赫魯曉夫有幸中選,一躍而當上了烏克蘭黨中央的組織部副部長,不久又調任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的組織部部長。

  1929年,他來到莫斯科,進入為培養工人幹部而興辦的斯大林工業學院學習,並擔任學院的黨委書記。兩年後,他從學院畢業,被留在莫斯科做區委書記。1932年升任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1934年1月任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莫斯科州委第二書記。在為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進行經濟建設的熱潮中,他成功地領導了修建莫斯科地鐵的第一期工程,榮獲了一枚列寧勳章。在首都工作的這幾年,他青雲直上,特別是在與國家領導人直接接觸中,博得了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的青睞。當然,他也為斯大林的魅力所傾倒,全力擁護斯大林的一切主張。這些都為他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黨的領導人基洛夫被暗殺為導火線而開始的30年代的“大清洗”,使黨的許多幹部未能幸免。在1937—1938年間,烏克蘭的黨政領導人相繼罹難。於是,斯大林委派赫魯曉夫出任烏克蘭黨中央的第一書記。同時,他當選為蘇聯黨中央政治局的候補委員。作為烏克蘭的最高負責人,赫魯曉夫幾乎走遍了烏克蘭全境,政治、經濟一手抓,工業、農業都有所發展。1939年,又榮獲一枚勞動紅旗勳章,並在聯共(布)18大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德條約簽訂後,波蘭、羅馬尼亞的部分國土並入烏克蘭,為了新邊境的建製與鞏固,赫魯曉夫到處奔波。戰爭爆發後,他兼任基輔軍區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權力更大了。1943年獲陸軍中將軍銜。戰後,他領導了烏克蘭的重建工作。他主管的農業喜獲豐收,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

  1949年,他回到中央,重任莫斯科的州委和市委第一書記,並成為中央書記。他根據在烏克蘭工作的經驗,提出合並集體農莊、擴大經營規模的計劃。此舉使莫斯科州的農莊數目由1949年的6069個減為1541個。接著他又提出建立“農業城”的設想,孰料受到斯大林的批評,他隻好承認錯誤,從此不再提起。在1952年黨的第19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代表中央作了修改黨章的報告。

  1953年3月,斯大林遽然去世,中央領導層一片混亂。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召開的聯合會議,任命馬林科夫為部長會議主席、貝利亞為內務部部長。為了讓赫魯曉夫集中精力做好中央書記的工作,免去了他的莫斯科州委和市委書記的職務。幾天後,赫魯曉夫以實行“集體領導”的名義,讓馬林科夫辭去了中央書記的職務。赫魯曉夫成了黨內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在1953年9月的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正式當選為蘇共中央的第一書記。在此之前,赫魯曉夫已積極行動起來,串聯其他人,除掉了不得人心的貝利亞,開始對一些冤假錯案進行平反。馬林科夫因一直在中央工作,又與貝利亞關係密切,在很多事情上自然難逃幹係,處境漸漸尷尬起來。1955年被迫辭去政府首腦的職務,由與赫魯曉夫關係密切的布爾加寧取而代之。

  在內政發生變化的同時,蘇聯的外交政策也有所變化。1955年5月,赫魯曉夫率領蘇聯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承認蘇聯在兩國關係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但他試圖將責任推給貝利亞的做法不為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所接受。經過艱苦的談判,兩國實現了關係的正常化。隨後,他又先後出訪印度、英國。

  1956年2月,蘇共舉行了第20次代表大會。在大會閉幕的當晚,赫魯曉夫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他在會上作了“反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報告矛頭所向直指斯大林,指責他“嚴重地濫用職權”,對黨的幹部“實行大規模的恐怖手段”,要求全黨同個人崇拜“進行無情鬥爭”。但是,與會者並未注意保密。不久,美國的《紐約時報》公開披露報告全文。此事立刻震驚了世界,引起軒然大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機掀起反對社會主義的思潮。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則思想嚴重混亂。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內出現退黨風潮;東歐各國受到強烈衝擊,政局動蕩,最嚴重的是匈牙利,爆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悲劇”,導致蘇聯出兵平定事端。

  此後,在蘇聯國內開始批判斯大林、進行政治“解凍”、對“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大規模的平反的工作。取消了過去常用的“人民敵人”的罪名,解散了大批集中營。在1956—1957年間,有700萬—800萬人被釋放,500萬—600萬已死的人獲得平反。一些少數民族也被恢複名譽,如車臣、印古什等,允許他們從流放地返回故鄉居住。克裏姆林宮也向公眾開放。

  赫魯曉夫的改革引起了黨內一些人的反對。1957年6月,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免除他的第一書記的職務。但是,赫魯曉夫拒不接受,聲稱他是由中央全會選舉出來的,隻有中央全會才有權罷免他。在國防部長朱可夫的支持下,很快召開了特別中央全會,會上雙方爭論得十分激烈。最後,赫魯曉夫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反對者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等被冠以“反對中央委員會的列寧主義路線”的罪名,開除出主席團和中央委員會。1958年,赫魯曉夫取代布爾加寧兼任部長會議主席,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發展到權力的頂峰。美國《時代》雜誌將他列為1957年的新聞人物。

  長期以來,赫魯曉夫十分重視農業。在1953年9月的蘇共中央全會上,他作了《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農業的措施》的報告。會議通過的決議規定:削減莊員的稅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並動員了兩萬多名知識分子幹部充實到集體農莊。他還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如:鼓勵莊員發展副業、開墾荒地等,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提高了糧食產量。但是,他的一些無視科學,強迫命令,急於求成的做法,也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在哈薩克地區的開荒活動,破壞了當地的草場,致使生態失衡;大麵積推廣在蘇聯並不適宜種植的玉米,致使產量下降等。1960年後,農業產量踟躕不前。盡管頻頻更換農業部的領導,仍無濟於事。農業政策的失敗成為他後來下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他執政期間,對工業也作了一些改革,雖不成功,工業的發展還是很顯著的,特別是在宇航領域。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令美國朝野大吃一驚,加快了與蘇聯競爭的步伐。

  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上,他提出:蘇聯在現階段已變為全民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已不再必要。此前,他已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體係可以和平共處,展開和平競賽。因而他注意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1959年他出訪美國,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進行了會談。1960年9月,他率蘇聯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再次來到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因對一西方國家代表的發言不滿,他竟脫下一隻皮鞋在桌子上敲打,致使會議陷於中斷,成為一大醜聞。在與美國競爭中發生的1961年的柏林危機和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均未占據上風,大丟臉麵。在他執政期間,中蘇關係急劇惡化。1960年,蘇聯召回在華的1390名專家,廢除了257個合作項目,給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

  這一係列事件終於使他威信下降,在黨內陷於孤立。1964年10月,中央全會嚴厲地譴責了他的錯誤,盡管他作了反駁與申辯,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同意辭去一切職務。從此以後,他過著銷聲匿跡的、平靜的退休生活。他的後繼者試圖抹去他的痕跡。在國內的報紙及書籍中,人們已基本上見不到他的名字,仿佛他沒有存在過。1970年,他的回憶錄分別在美、英兩國出版,引起轟動。

  赫魯曉夫是工人出身的政治家,沒有掌握多少高深的理論,但是他善於並敢於從實踐中提出問題,作出改革。可是,他的急躁、主觀,致使他的許多改革與創新策劃不周,前後不一,方法不當,連連失敗。丘吉爾曾說:他真是過於頻繁地指望兩步就越過深淵了。縱觀他的一生,受到的批評可能遠大於對他的讚揚。但是,他畢竟大大地改變了蘇聯的政治體製和思想體製,給當時的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並影響到以後的世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