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889—1964),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印度共和國首任總理,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出身於印度聯合省(今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城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尼赫魯家族祖居克什米爾,後遷德裏。祖父是莫臥兒帝國的官宦,早年病故。全家遷到阿拉哈巴德。父親莫提拉爾·尼赫魯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律師,由於收益豐厚,生活情趣和方式都模仿西方,成為阿拉哈巴德最早西方化的知識分子代表。
在尼赫魯幼年時代,一些已西化的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多熱衷於把子女送到英國留學,尼赫魯的父親也是這樣。1905年,16歲的尼赫魯,在父母的親自護送下遠渡重洋,去英國求學。先後在哈羅公學、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1910年,尼赫魯在劍橋畢業後,進入倫敦內宮法學院攻讀法律。1912年,他領取律師證書後,啟程回到印度。7年旅英生活使尼赫魯養成了一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作風和生活方式。他在自傳中稱他是“東西方奇異的混合物”,“觀點多與英國人相同”。
尼赫魯回國後,在阿拉哈巴德法院任律師。不久他參加了國大黨,這是他正式參加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開端。
1916年2月,尼赫魯與克什米爾富商的女兒卡麥拉結婚。次年,他們的女兒英迪拉出生。
1920年甘地發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尼赫魯滿腔熱情地投入這場活動。他認定這個運動是一種爭取自由的行動,既符合印度傳統,又適應印度的現實。他拋棄了律師職業,追隨甘地,從此成為一名職業政治家。1921年12月,在不合作運動的高潮中,尼赫魯第一次被捕。此後,他經常坐牢。從1921年至1945年先後9次入獄,坐牢差23天滿9年。在獄中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著書立說,完成了《世界曆史一瞥》、《尼赫魯自傳》和《印度的發現》等多部著作。
1922年2月,甘地中止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印度的民族運動進入低潮。尼赫魯出獄後,他深入到印度城鄉,了解到印度農村的貧窮和落後,加深了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憎恨。他在思考、探討印度民族運動的正確出路。1926年5月,他攜妻女前往歐洲,短期內訪問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蘇聯。他注重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考察,通過這些訪問,他認為:印度政治上必須完全獨立,經濟上應該實行“社會主義”,而且隻有工業化才能實現擺脫貧困的境地。他與甘地的觀點有了分歧。
1927年2月,尼赫魯以印度國大黨代表身份出席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被壓迫民族大會”。11月,他前往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10周年慶祝活動。他為在蘇聯發生的一切所吸引,更堅定了印度實現完全獨立的信念。
1927年12月,在國大黨馬德拉斯年會上,尼赫魯提出了關於印度完全獨立、關於戰爭危機、關於與世界反帝大同盟的聯係等議案,這些議案一一被通過,但卻引起了甘地的不滿,他認為尼赫魯走得太遠了。
1929年冬,國大黨召開了拉合爾年會,會上把“完全獨立”作為今後鬥爭的目標。會上選舉尼赫魯為國大黨主席。這一年他剛好40歲。
1930年至1934年,國大黨先後發動了兩次不合作運動。期間,尼赫魯4次被捕。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在是否參戰問題上,再次出現了分歧。甘地仍堅持非暴力觀點,而尼赫魯則認為炸彈不能用非暴力方式對待。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軍逼進印度東部邊境,英國為了更大限度地動員印度的人力和物力,開始與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協商,尋求緩和矛盾的方法。英方提出:允許印度戰後成為自治領,但未答應印度完全獨立。國大黨拒絕了這一提案,並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英國工黨政府被迫作出讓步。1946年9月英國初步移交政權,成立印度臨時政府,英印總督兼任總理,尼赫魯以國大黨主席身份擔任副總理。
1947年6月,英國政府公布了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為共和國,尼赫魯出任印度共和國總理。此後他連任四屆總理長達17年之久。
尼赫魯擔任總理後,為了清除英殖民勢力,削弱封建勢力的影響,以鞏固印度的統一,發展資本主義,他開展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其統治機構是從英國殖民統治者手中接收過來的,英國人在其中有很大的勢力。尼赫魯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在軍政機構中用印度人取代英國人。改組了軍隊領導機構,培訓和培養了大批中、下級印度軍官和政府行政官員。不僅如此,對英國人在印開辦或控製的公司中,逐步使印度人員比例上升。針對英國統治時的割裂局麵,獨立後先後兩次調整、改組全國行政區劃,以鞏固全國的統一。自1951年起在經濟上實行“五年計劃”,實施土地改革。1954年12月,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號,欲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尼赫魯倡導的“社會主義”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而是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在印度的一個變種,它既帶有甘地的民族主義思想成分,也借用了當時蘇聯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做法。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大力發展公營部分,公營部分投資持續上升;在農業方麵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合作化。但實踐證明,尼赫魯倡導的“社會主義”未能實現改善絕大多數居民福利的目的。到1962年,尼赫魯不得不承認,在印度“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印度獨立後,在對外交往中尼赫魯實行了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參加各國際軍事集團。1954年6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的提出意義十分重大,在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5年4月,尼赫魯參與發起並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亞非會議。29個亞非新獨立的國家領導人聚首一堂,中國總理周恩來成為會議上最令人矚目的人物。會議上所倡導的“萬隆精神”鼓舞和推動了亞非國家的獨立、解放鬥爭。1961年,尼赫魯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和埃及總統納賽爾共同發起了不結盟運動,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在處理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方麵,也受到其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擴張主義的思想的影響。印度獨立後,仍承襲英國的特權,對不丹、錫金等鄰國保持“宗主權”和從屬關係。1962年10月,印度軍隊對我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此挑起了中印邊境的武裝衝突。尼赫魯的地位,也因這場衝突、對抗而削弱了。
1962年5月,尼赫魯患了腎病,健康情況每況愈下。1964年1月又不幸中風。5月27日,與世長辭。
尼赫魯是一位蜚聲國際的印度資產階級政治家。在印度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滿懷愛國激情,不畏坐牢犧牲,與聖雄甘地一起領導印度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使命,實現了印度曆史上第一次國土大統一。摸索、探討出了一條在印度這種經濟不發達的新興獨立國家的發展之路。在任10多年中,為世界不結盟運動的發展,為印度共和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