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南)一個中小官僚地主的家庭裏。他的遠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不阿諛權貴。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與當時的名門貴族袁術和荊州刺史劉表都有過交往。
諸葛亮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起義的烽火燃遍全國各地,大河南北,給東漢政府的腐朽統治以沉重打擊。諸葛亮八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諸葛亮姐弟五人:哥哥諸葛瑾比他大七歲,弟弟叫諸葛均,此外還有兩個姐姐。姐弟五人依靠叔父諸葛玄撫養生活。諸葛亮十歲那年,關東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於是軍閥混戰不休,中原大地遭到嚴重破壞,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裏,諸葛亮一家為了躲避戰亂,便隨叔父諸葛玄輾轉到了南方。
獻帝興平二年(195),割據淮南的軍閥袁術,便委任諸葛玄為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諸葛玄上任不久,東漢王朝又派了一個叫朱皓的人,去取代諸葛玄豫章太守的職務。朱皓從劉繇那裏借了一批兵馬,動用武力強行上任,因此諸葛玄隻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來到荊州的首府襄陽,投奔荊州刺史劉表去了,諸葛亮流寓到荊州時,才十五歲。不久,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到江東避難去了,後來投奔到孫權那裏,做了東吳朝廷的大臣。
荊州地控南北,水陸交通便利,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安定的地區。當時號稱“八駿”之一的劉表,徒有名士虛名,他雖有雄兵十萬,卻沒有雄心壯誌,隻能保境安民,維持暫時的安定。諸葛亮到達荊州後兩年,他叔父諸葛玄就病死了,十七歲的諸葛亮從此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圖進取,便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山蓋了幾問草屋,過著“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居生活。平時除參加勞動外,多半在草堂內讀書,有時應學友相邀,外出遊曆,或個人尋訪師友。
諸葛亮從建安二年(197)到建安十二年,在隆中隱居了十年。由於他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博覽群書,在襄陽隱居期間,因他叔父的關係,又結識了不少當地以及外地流寓到荊州的名流誌士,通過交遊、研討學問、談古論今品評人物以及對時局的看法,使他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學識更加淵博,對荊州的重要地位更加了解。他先後結識了沔南名士黃承彥,從潁川遷居襄陽的龐德公和他的侄子龐統,以及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汝南名師酆(音fóng)久和孟公威,潁川的石廣元、徐庶,博陵的崔州平等。他們這些人,當時的名氣很大,社會影響也很大。而最有名望的龐德公,當時司號徽尊稱他為“龐公”,以兄長相待,劉表多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堅決地拒絕了。諸葛亮常到他家裏拜訪,深感龐德公是一位思慮精密、學識淵博的人。諸葛亮在和司馬徽的交談中,深感這位“水鏡先生”的雅致情趣,又通過司馬徽的介紹,得知汝南靈山的酆久是位熟諳韜略的博學之士,於是諸葛亮就拜他為師,學習兵法陣圖、治國安邦之道。在這期問,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也先後分別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大族蒯祺和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為妻。諸葛亮則娶了黃承彥之女阿醜為妻。阿醜雖頭發較黃,皮膚較黑,但其才智卻堪與諸葛亮相配。有一次,諸葛亮在草堂款待客人。阿醜做飯,隻見她用數個木人舂米,一木驢運磨如飛,不一會飯就做好。諸葛亮當即向妻子“求傳是術”。據說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發明運送軍糧的木牛流馬,就是用其妻製作木驢之術而製作成的。諸葛亮娶阿醜的故事,被好事者編成“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的諺語而廣泛流傳。
經過諸葛亮的努力,終於躋身於荊州社會上流,名聲越來越大,並成為其中堅人物,被司馬徽稱為“真第一流也”。龐德公深感諸葛亮學識淵博,稱其為隱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條“臥龍”,與號稱“鳳雛”的龐統齊名。
諸葛亮在隆中,常和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讀書研討學問,諸葛亮對他們說:“你們三人要做官的話,可以做到郡守、刺史。”他們反問諸葛亮,諸葛亮隻是笑而不言。諸葛亮胸懷大誌,不問自明。諸葛亮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他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稱霸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一個霸主之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名將,他統率弱小的燕國軍隊打敗了強大的齊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使齊國幾乎滅亡。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僅要求自己具有將相才能,而且還表現他決不苟且許身的抱負。諸葛亮在讀書之餘,還常常在草堂上撫琴彈奏起《梁父吟》的古曲。此曲流傳於山東,不僅抒發了他懷念故鄉之情,而且這首古曲的內容,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圈的晏子用“桃殺三十”的故事,以激起他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諸葛亮隱居待時,一旦這位“臥龍”先生飛出山林,將會做出一番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