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中國的歌德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是現、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政治活動家。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樂山縣沙灣鎮。在他5歲時,入家塾讀書。家塾教育是以讀書做官為目的的,這是自古以來的教育方針。所謂“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教育兒童就一個“打”字。郭沫若雖然比別人聰慧些,但是性情卻很頑劣,常常惹禍,因而常常挨打。他的母親雖然很心疼,但也絕不護短。為避免他的頭被打出一連串的包來,母親給他找出一頂硬殼的舊帽子戴上。在嚴師與慈母的教育下,郭沫若不久便生出了讀書的興趣。開始時讀《三字經》,以後就是讀五經三傳,之外主要是讀唐宋詩和古文,如《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這些書對於年幼的他,雖不能完全理解,卻能夠流暢地背誦,這為他的求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郭沫若東渡日本求學,想學醫,將來報效社會。他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岡山第六高等學校和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習。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鼓舞,他棄醫從文,並開始信仰共產主義。他積極籌建進步文學團體,1921年,和鬱達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創造社”。192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女神》。《女神》不僅確立了郭沫若作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的地位,而且以其嶄新的內容與形式,首開一代詩風,充分顯示了新文學運動的輝煌戰績,成為中國新詩走向成熟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1923年,他的第二部詩集《星空)出版。

  1926年,郭沫若到了廣州,擔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同年7月,他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他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郭沫若流亡日本。

  1928年2月下旬,郭沫若流亡日本,一直到1937年7月25日才回國。流亡日本這十年間,他的生活境遇是十分艱難的。當時的日本,恰值思想統治開始走向極端反動的時候,而郭沫若在國內又是蔣介石以懸賞三萬元通緝的革命者,所以他到日本不久便被拘捕,後來雖被放出,但卻一直受到日本憲兵的監視,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同時,經濟上也異常困窘,一個人拖著一家六口,主要靠賣文為生。生活的壓迫幾乎讓他喘不過氣來,有時候窮得連筆都買不起。在如此多重沉重的壓迫下,郭沫若沒有選擇沉淪,而是選擇了奮起,他懷抱著對祖國、對人類要有所貢獻的耿耿寸心,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傾注到古史和古文字研究中,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這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鑽研、探索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正是出於過人的毅力,不僅使他的研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豐碩成果,而且為這一學科的研究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9年7月,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工作、文化科學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文化交流等事業。1951年,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後來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務。出版了詩集《新華頌》、《長春集》,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文史專著《奴隸製時代》、《文史論集》,古籍整理《管子集校》等。

  除了文學和曆史學外,郭沫若對甲骨文和金文也有專門深入的研究,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石鼓文研究》等,為此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病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