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鎏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這是一件戰國時代的大型帶鉤,白銀鑄造,通體鎏金,整體長18.4厘米,寬4.9厘米。鉤身鑄出浮雕式的獸首和長尾鳥。獸首分列鉤身前後兩端,作相背的對稱排列,形似牛首,而雙耳作扁環狀,長尾鳥居鉤身左右兩側,亦作對稱安排,體形修長呈S形,盤曲逶迤回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並以爪、尾反複虯結,點綴鳥體,使裝飾效果突出。鉤身正麵嵌飾白玉三枚,玉表麵線刻穀紋。三均排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前而後大小依次遞增,形成一種節奏十分鮮明的韻律美。玉中心各鑲有一粒半球形玻璃珠(俗稱蜻蜓眼),鉤身前端又鑲入用白玉琢製成鴻雁首形的彎鉤作鉤首,其上用陽線刻出鴻雁的口、眼等細部,從側麵看恰似一隻曲頸昂首的鴻雁。在裝飾上除了使用鎏金、鑲嵌以外,局部以鑿飾小點,並以黑漆勾線、點睛、突出了輪廓、豐富了色彩層次,益發顯出工藝的精美、清新、華麗,令人美不勝收。

  為了避免因尺寸過大而產生的笨拙感,製作匠人注意采用薄型銀片,並以淺浮雕裝飾,同時在麵與麵的轉折處理上,運用圓角過度的手法,使線條趨於圓潤流利,從而淡化了凝重感。另外,在外形的設計方麵,輪廓主線是以修長的鳥身作S形盤曲回旋,使輪廓逶迤曲折富於變化,間以與小段的直線相接,形成曲直對比層次鮮明、和諧,因而具有造型碩長卻修麗輕盈的效果。

  在裝飾方麵,製作匠還著意追求裝飾效果,采用鎏金、鑲嵌、鑿刻、漆繪等手法,將不同質地、不同色澤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不同色彩的和諧結合自然是具有絢麗多彩的裝飾效果。鎏金、鑲嵌是我國金屬鑄造工藝中最古老的傳統裝飾手法,春秋戰國時期特別盛行,直至今日,仍是金屬裝飾工藝中普遍采用的手法。

  帶鉤,是我國古代貴族、官僚以及文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那時人們多著寬袍大袖,腰帶既實用又起裝飾作用。帶鉤就是腰帶上的掛鉤,猶如今日腰帶上的卡扣,一般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考古資料告訴我們,遠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居於黃河流域(今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的服飾中,已經使用了帶鉤,戰國秦漢時期曾廣為流行,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盛行配有鉸具(帶扣)的革帶或蹀躞帶的緣故,帶鉤才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帶鉤使用時采用鉤與環相扣合的方法,也有的是將鉤直接鉤住腰帶末端的穿孔。這可從出土的秦始皇陵武士俑的腰帶得到證實。武士使用的帶鉤是鉤掛在革帶穿孔內的。《淮南子》中提到西漢時期采用以鉤與環相扣合的方法來束結革帶,帶鉤式樣奇特,裝飾華麗,人們以此相互炫耀。

  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的這件鎏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是1951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中出土的。輝縣在戰國時代屬魏,固圍村當是魏國貴族的墓地。因而這件帶鉤曾是魏國貴族使用的,它的出土使我們對戰國時期貴族服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親眼目睹這件精美絕倫而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鑒賞到戰國時代金屬工藝的高度水平,不失為是一種極為難得的享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