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河北定縣靜誌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5號塔基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定窯
白瓷器,其中一件造型模仿海螺的形狀,花紋精美的白瓷器尤為引人注目。該器高20厘米,最大直徑11.8厘米,胎體平薄細膩,線條豐滿圓潤又富有韻律。體外的白釉柔和潔淨,溫良如玉。特別是器表極規則地裝飾著層層波浪紋樣,寓動於靜,情景交融,可謂匠心獨運。這樣一件瓷器,既可用以容酒盛水,又是一件地地道道富有中國趣味的藝術珍品。
螺螄之類的生物,於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在我國分布廣泛。上古時代,在海濱河岸捕撈螺蚌,曾是人們取得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有大量吃剩的螺殼出土。同時,由於螺螄具有堅硬的外殼,大都可能被用作天然的容器:有些形狀奇異,色彩斑瀾,又是古人用作裝飾的佳品,因而也就可能會出現其它質料的仿製品。如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地中曾出土兩件模仿螺螄形狀的器蓋,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出土過一件螺螄形帶流陶壺,山東青島郊區古城頂遺址還出土一件玉雕的螺殼,並且有鑽孔,無疑是頸飾之類。諸如此類的發現大概不會有很多的宗教意義,而是先民樸素的審美觀的生動體現。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這類工藝品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不多。然而晉人王嘉所著的《拾遺記》中提到的“文螺之卮”,卻非常耐人尋味。其文中說:漢武帝十分懷戀昔日的李夫人,武帝身邊的侍者發現武帝整天愁眉不展,神色憂鬱,於是為武帝進酌洪梁酒,用波舐國生產的“文螺之卮”端奉給武帝。這裏說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文螺之卮”可能是天然的螺殼製成的酒器,也可能是有人工花紋的其它質料的仿製品。波舐之國或許是虛擬之名,今已不知所指,顧名思義,應是近水之域。誠如是,那麽定縣瓷螺便可視為漢晉時期的“文螺之卮”的“子孫”了。層層疊疊的波浪裝飾,蕩人心魄,就是所謂的“文(紋)”,這壯美的生命之波仿佛永遠凝固在了沉靜的海螺身上,大概就是對那遙遠的“波舐之國”朦朧的記憶吧?如此一品在手,茶餘飯後把玩反複,該有多少奇妙的聯想!
今天,當我們從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度假旅遊歸來,買一件風格獨特的螺殼或貝殼製作的工藝品置諸案頭,便覺得那陣陣濤聲此刻已收藏在自己的鬥室中了。或許,古人也曾有過同樣的經曆和感受,或許,這正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某種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