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五千年前的雕塑陶像,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興趣。它的藝術性令人讚歎,它的神秘性又令人迷惑。它就是陝西洛南縣出土的紅陶人頭瓶,高23厘米。
請看那塑像,臉、額、鼻、頜等都是塑就的,眼與口卻是透雕的。眼用透雕手法,顯得深邃有神,口用透雕,似在言語,又似在呼吸,平添了幾分生氣。整個雕像各部位的比例是恰到好處的。無論從什麽角度去欣賞,它都呈現出一位五、六歲勸女天真、稚樸的風貌。
原始先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把握住那瞬間即逝的藝術美,並形諸藝術,給人以美的感受。從這一意義上說,他們不僅是匠人,更是藝術家。正因如此,他們的作品才得以永久保持感人的魅力。
原始先民為什麽要塑造這種古瓶呢?這古瓶又是作什麽用的呢?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然而,它卻令滿腹經倫的考古學家們絞盡腦汁而不得其解。
目前得知,在大約距今五千年前後的那個時代,亦即相當於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在中國的青海、甘肅、陝西地區,主要是渭河流域的上千裏地域,以及漢水上遊,原始先民多塑造這種以人頭像為口飾的陶瓶。從目前出土的情況看,瓶高多在20—30厘米之間,人頭上的口、眼普遍采用透雕手法,在頭頂上普遍開有小孔。瓶的形狀也都作小口、大腹、平底。在如此廣闊的地域,這種古瓶製作方法、式樣的如此一致性,顯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著那個古老的時代這個地域的原始先民有著共同的文化。
更有趣的是,這種古瓶的塑像,臉多呈圓形,有些顴骨高高的,明顯地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征。在原始文化的考古中,人種問題往往是依據有特征的遺骨來判斷,而缺少形象資料,象這樣具有人種形象的資料就十分寶貴了。
這種古瓶的用途雖然尚不明了,但可知道原始先民對此十分珍視。在這一廣闊地域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出土的遺物數以萬計,可這種古瓶卻屈指可數。在甘肅秦安發現的一件,瓶的上腹部曾經斷裂,原始先民曾予以粘接,可見其倍受重視了。
考古學家們根據種種跡象認為,這種塑像古瓶或許與原始宗教的某種信仰有關。依此而論,這古瓶上的女性,恐怕該稱她為女神了!究竟結論如何,尚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