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散氏盤與毛公鼎均以其長篇銘文和精美書法見稱於世。
散氏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附耳、圈足、腹飾簡單的夔龍紋,足部飾饕餮紋,花紋精致,平麵浮雕,銅質精粹,呈深褐色。盤底刻有銘文19行,行19字,因末行部分鏽蝕不可辨,故實有357字。銘文大致是講關中畿內的矢、散二國,邊界相連,矢人屢犯散國邊界,掠奪土地和財物,散人訴之於周王,在周王調解下,矢人不得已,同意以田二區作為對散人的賠嚐。銘文中詳盡地敘述了這兩塊地的區域、疆界,並由兩國共同派官吏勘定後交接。周王派史正(官名)仲農到場作證。矢人發誓付散人田後,決不毀約,否則願照田價付罰金,並傳告各國共同斷絕與矢人的交往。交換完畢,仲農將新界地圖交與矢人,並留其左券。散人則把誓約鑄為銅盤,以作永久的證據。我們知道西周實行的是井田製,土地國有(王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任何人隻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即使是私下交換也不允許。從散氏盤銘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西周中期以後,這種情況已有所變化。首先,諸侯國之間已發生爭奪土地的糾紛;其次,土地已可以有條件的轉讓;最後,土地的價值已可以用某種等價物來體現。以上這些情況,在井田製十分完備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的。井田製是西周王權建立的經濟基礎,井田製的動搖意味著王室的權力已被削弱,因此,散氏盤銘是研究西周中晚期政治、經濟製度的一篇重要文獻。
據考證,散氏盤是周厲王時期的諸器,王國維並進一步考證矢國疆界相當於陝西(音州至)及武功一帶;散國相當於大散關、大散嶺以東及陳倉一帶。散氏盤係乾隆中葉出土,為江南收藏家所得,長期保存在揚州,當時其拓本售價已十分高昂。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始將此盤定名為“散氏盤”,並用翻砂法複製兩件,其中一件,清末被人誤為真品賣至國外,其實真器仍在揚州。嘉慶十五年(1810)冬,當時的兩江總督何毓寶自鹽商手中購到此盤,作為慶祝嘉慶帝50歲壽誕的禮品,入貢內府。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諸朝,因久藏紫禁城中,竟無人知其所在,以至有此盤已毀於圓明園大火之說。直到1924年三月,遜清內務府為核查養心殿的陳設,才無意中發現此盤仍在庫房中,起初還以為是贗品,後以舊拓本對照,方知確屬真品無疑。溥儀知道此事後,立刻命人拓片五十份,分贈臣僚。第二年,溥儀出宮,盤由故宮博物院珍藏。1949年移到台灣。
商周銘文書體各時期雖有變化,但書法風格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清秀圓潤,筆道豐腴;另一類方峭挺拔,蒼勁古拙。散氏盤是後一種風格的代表作品,曆來為書法家所重,引為範本,以之集聯書對,亦成為一時風尚,它在我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