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改名軼聞

  1.宋氏三姐妹改名之謎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是中國現代的三位著名女性。宋氏家族也因出了這三位風雲人物而名聞中外。

  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年輕時曾留學美國,十分崇拜為解放黑奴做出貢獻的美國總統林肯,認為是林肯拯救了美國,使美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他非常希望中國也能出現這樣的偉大人物,來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為此,他給三個女兒起了“愛琳”、“慶琳”、“美琳”的名字,“琳”和“林”同音。

  後來,三個女兒又改名為“靄齡”、“慶齡”、“美齡”。那是1904年春天,宋愛琳陪父親去拜訪97歲的沈毓桂,這位老人曾任《萬國公報》主筆,是位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學者。交談中,他見愛琳風華正茂,氣質不凡,便問她的名字。得知她叫愛琳後,這位老學者便捋著胡須微笑著說道:“愛琳是洋人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嘛,應該有中國式的名字。”宋耀如聽後,感覺很有道理,便請沈毓桂給女兒另起一個名字。沈老想了一下說:女性的名字應該文雅些,不如改‘愛’為‘靄’,改‘琳’為‘齡’。‘靄’和‘藹’兩字相通,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曰:‘望中庭之藹藹兮’,蘇軾有詩曰:湖上蕭蕭疏雨過,山頭靄靄暮雲橫。宋耀如聽了沈老的一番解釋,覺得此名改得好。於是大女兒從此便改名為“宋靄齡”。大女兒名字一改,兩個妹妹也隨之相應改名為“宋慶齡”和“宋美齡”。

  2.陳燮君為何改名為陳鐵軍

  1928年農曆正月十五,年輕的共產黨員周文雍和陳鐵軍被敵人殘忍殺害了。他們是一對年輕的革命戀人。在與敵人的鬥爭中,他們始終戰鬥在一起,彼此相互配合和鼓勵,相互了解和敬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終成了戀人。在被敵人逮捕後,他們表現得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當得知敵人要殺害他們時,他們莊嚴地宣布正式結婚。臨刑前,他們在敵人的鐵窗前照了一張合影,作為他們的結婚照,敵人槍殺他們的槍聲,成了他們婚禮的禮炮。這一悲壯的場麵被人稱為“刑場上的婚禮”。

  1924年,陳燮君考入廣東大學(後改為中山大學)文學院預科班學習。當時的廣州是大革命的根據地,民主革命風起雲湧,但形勢也很複雜,各種勢力都在活動較量,廣東大學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廣東大學的派別組織很多,有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敬仰馬克思主義的“新學生社”、“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也有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醒獅”、“女權運動大同盟”等。

  陳燮君入校後不久,右派組織的成員便紛紛向她圍攏,拉她加入。此時的陳燮君表現得很冷靜,她在觀察和了解學校各派別組織的情況,她的師友譚天度等人也幫她分析。當她辨清了各派別組織的政治態度和性質後,毅然決定加入“新學生社”和“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並很快成為了這兩個組織的積極分子。

  陳燮君總是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和辯論會。右派組織通常自恃後台有人,在學校裏表現得十分霸道,當他們在辯論中處於劣勢、理屈詞窮時,往往舉起手中的手杖(英語稱“士的”),毆打對方,攪亂會場。有一次學校學生會改選,結果“新學生社”得票最多。當公開宣布這一投票結果時,右派組織成員便高聲咒罵,要求宣布投票無效,並大打出手。陳燮君在這次衝突中被打傷臉部,眼眶下淤血成塊。

  養傷的這段時間,陳燮君想到這次事件,想到右派組織“打垮共產黨”的叫囂,想到被打傷的同學們,感到無比憤怒,認為絕不能示弱和退縮。右派組織叫囂要“打垮共產黨”,而她則要鐵了心腸永遠跟共產黨走,與他們鬥爭到底,於是她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鐵軍”。有人得知她改名“鐵軍”後,曾勸她,說很多人都知道她陳燮君的名字,改了名,人們還認為是另一個人呢,對做群眾工作不利,但陳燮君堅持說她改名是向敵人表示絕不屈服,要同他們鬥爭到底,直到鬥出個新天地來。後來,她一直使用著這個響亮的名字。1926年4月,她入黨時,使用的也是“陳鐵軍”這個名字。她的妹妹陳燮元在她的影響下也改名為“陳鐵兒”。

  3.李立三為革命多次改名

  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李立三,189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書香門第。小時候,他有兩個小名,一個叫“風牛”,一個叫“狗妹仔”。起“鳳生”為小名,是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正遇家院中一株百齡鳳尾樹開花,家人認為是吉祥之兆,於是便為他起了這個小名;起“狗妹仔”為小名,是因為他上麵有個哥哥天亡,父親為了保佑他長命,便按照家鄉的風俗給他起了個賤名,以避邪躲禍。

  李立三上學時,父親按家族的字輩給他取了個學名叫李隆郅。1922年,李隆郅受命去安源開展工人運動,臨行前,毛澤東對他說:“要多接觸工人群眾,你的名字難認又難寫,建議改一改。”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他將“隆郅”改為“能至”,既與“隆郅”諧音,又通俗好寫。在安源,他與劉少奇一起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開展革命運動,運動搞得轟轟烈烈,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工人們稱他為“能人”,將他的名字解釋為“能人到來”。

  “李立三”這個名字是鄧中夏幫他改的。1925年,他和鄧中夏一起去上海吳淞口工人俱樂部參加成立大會,黨派他去擔任主任職務。在路上時,鄧中夏說:“要選舉投票,你這‘李隆郅’三字筆劃太多,‘郅’字工人也難認,改個筆劃少的名吧。”改什麽好呢?鄧中夏抬頭看見路邊站著三個人,靈機一動,就說:“叫李三立吧!筆劃簡單,好寫也好認。”李隆郅笑著說:“李三立不好聽,我看叫李立三吧。”

  隨著他在革命運動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李立三的名字也越來越有名氣。李立三曾犯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黨內遭到過批判,這是他這個名字為人所熟知的一個原因,同時也與他傳奇的戰鬥經曆有關。他曾兩次被人們認為已經光榮犧牲,並為他舉行過兩個隆重的追悼會。

  李立三還有一個俄國名字叫亞曆山大·拉賓。這是他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後,去前蘇聯學習時起的。他在那裏待了15年,用的中國名字是“李明”。

  1946年,他回到東北,化名李敏然。有些單位請他去講黨史,在講到“立三路線”這部分內容時,他不回避責任,講得非常透徹,有人問他為何講得這麽好,他回答說:“我就是李立三。”回到北京之後,他又恢複了李立三的名字。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含冤去世。1980年,中共中央為他平了反。

  4.何長工的名字是毛澤東給起的

  何長工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湖南華容縣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歸國後在紅軍中工作,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將軍。建國後曾任工業部副部長、地質部副部長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何長工也受到了衝擊,被專案組審查,一次他問專案組的成員:“你們審查我的曆史這麽長時間了,知不知道我為何叫何長工?”專案組成員回答不上來。原來,何長工本名叫何坤,改用何長工並非因為他出身雇農、當過長工,而是戰爭年代革命鬥爭的需要。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尤其是湖南“馬日事變”以後,白色恐怖籠罩著湖南大地,為了盡快了解中央今後的行動安排和鬥爭方針,當時任湖南洞庭湖西區農民自衛軍總指揮的何坤與指揮部的蔡協民、徐履仁、程學敬、歐陽健等同誌專程去武漢找毛澤東,毛澤東當時在武漢代管湖南省委工作。在接見他們時,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革命形勢,並明確指出,何坤、蔡協民、程學敬、歐陽健四人已經暴露了,不宜再回湖南洞庭湖西區。毛澤東說,你們四人要轉出去學習,將來革命需要力量,你們也需要鍛煉、深造,現在我們許多骨幹都在武漢警衛團裏培養訓練,你們幾個也要到那裏去,但有一條,你們要改名字,尤其是何坤,反動派對你已經了解,且被列為“大暴徒”之一。蔡協民聽後說:“我不改了,協民就是農民協會的意思,我舍不得丟棄它,何坤要改就往‘工’上改,我們來個工農聯盟嘛!”毛澤東笑了笑說:“那好,何坤1918年在長辛店做過工,就叫何長工吧!”並風趣地說:“長工這個名字不錯,要為革命打長工嘛!”何坤也認為這個名字起得好,從此,便開始使用起這個名字。

  1928年,毛澤東還用這個名字做過指示。這年的1月初,毛澤東在江西遂川城對何長工說:“派你上山去做王佐的工作,怎麽樣?”何長工問:“去多少人?”毛澤東笑著說:“又不是去打仗,要許多人幹什麽,你先去做‘長工’,你的工作就是要他請我們的人上山,請得越多越好。”並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長工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何長工很喜歡毛澤東給他起的這個名字,在他以後長達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用這個名字激勵自己,用打長工的精神從事革命工作,他生前常說:“幹革命就要有打長工精神,戰爭時期要不怕掉腦袋,和平時期要不計較個人得失。”

  5.毛澤東為二喬斷名

  抗戰時期,中國出了兩個叫“喬木”的名人,時稱“二喬”。當時他們兩人,一個在香港《時事晚報》任主筆,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另一個在延安任毛澤東的秘書,故又有“南喬”、“北喬”之稱。“南喬”本名喬冠華,“北喬”本名胡鼎新,取意於成語“革故鼎新”。“喬木”是他們參加革命後起的新名。有趣的是,這南北二喬,既同名,又同籍,都是江蘇鹽城人,還同庚,都是1912年生,又同是中共黨員,同是文壇幹才,人稱“五同”。

  這兩位才子名人,抗戰時期各居南北,同名倒也無妨,可抗戰一結束,麻煩就來了。1945年,國共和談期間,二人在重慶相逢,自是高興,但外人都不知如何區別稱呼這兩位喬木。“喬木”典出《詩經·小雅·伐木》詩句:“出自幽穀,遷於喬木。”此名寓意深刻,典雅形象,二人都不願放棄這個美名。

  新中國成立後,兩人同時進京,又都擔任領導職務,重名問題再度被提起。一天,毛澤東將兩人召集到一起,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風趣地說:“大喬小喬,南喬北喬,真喬假喬……你們誰站那一邊呀?”毛澤東問南喬,原來用什麽名字,南喬答,原名喬冠華。毛澤東說,“這個名字很好,以後你叫喬冠華,仍然姓喬。北喬本姓胡,可以改回胡姓,而保留喬木兩字,叫胡喬木好了。”就這樣,二喬重名問題由毛澤東斷名解決了。喬冠華對失去這一美名甚感惋惜,後來他曾對胡風夫人梅老開玩笑地說:“胡喬木把我早就起用的‘喬木’這個名字搶去了,真叫人氣憤。”

  毛澤東對“二喬”留有深刻的印象,他曾作打油詩雲:“古有大小二喬,今有南北二喬。”1965年,他接見下鄉務農的知識青年董加耕時,得知他是江蘇鹽城人後,還問他:“你們鹽城有‘二喬’,你知道嗎?”董加耕回答說:“西門登瀛橋,北門朝陽橋。”毛澤東笑了,說:“我不是說橋,是說人,鹽城‘二喬’,就是胡喬木、喬冠華。”

  毛澤東還曾戲稱喬冠華為“喬老爺”。這是源於20世紀50年代一部很受人們歡迎的古裝喜劇電影《喬老爺上轎》。1973年,喬冠華和章含之結婚,根據周恩來的安排,喬冠華要到史家胡同章含之家去住。毛澤東知道後,又戲對喬冠華說:“喬老爺,你可真的上轎啦!”

  6.毛澤東為戰士改名

  毛主席非常關心在他身邊工作的戰士,經常以聊天的形式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情況,有時也向他們打聽社會上的事情。聊天時,毛主席總是要問問戰士姓什麽、叫什麽,有時還幫戰士改個名。

  長征途中,毛主席發現有一個小戰士叫何二娃,就問他為什麽叫這個名字。何二娃說小時家裏窮,沒起過大名。毛主席聽後,親切地對他說:“那好,我給你起個名字,怎麽樣?你決心參加紅軍,向往光明,盼望解放,共產黨像太陽,你就起名何太陽,行嗎?”何二娃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便改叫何太陽了。何太陽在戰鬥中表現突出,成長很快,後來還當上了武漢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

  毛主席在延安時,有個警衛員叫苟興祿,大家都叫他“小苟”,聽起來像“小狗”。一天,毛主席在棗園前麵的果樹下散步,聽見一個小戰士高聲地喊:“小狗、小狗!”喊時還“汪汪”叫了兩聲。毛主席一邊笑,一邊叫住了苟興祿,說:“來,咱們聊聊!”“你聽見麽,警衛班的同誌叫你小狗?”“主席,那是他們愛開玩笑!”“那你改個姓名不好嗎?”苟興祿說:“我識字不多,改什麽名呢?”毛主席說:“你不姓狗,姓豬不好嗎?”苟興祿說:“哪有姓豬的?”毛主席說:“我不就姓毛嗎?”“那好,我姓你的毛,不姓那個豬。”苟興祿認真地說。毛主席看著果園裏春光明媚的陽光說:“那就說定了,姓毛,叫毛春陽。”從那以後,苟興祿就叫毛春陽了,再也沒人叫他“小狗”了。

  毛主席有一位名叫黃達的飼養員,他為人忠厚,謙虛謹慎,工作認真負責,馬喂得很好,從中央蘇區到延安,一直跟隨著毛主席。黃達身體不太好,大家都很關心他,毛主席也常詢問他的身體情況。黃達很感激,對毛主席說:“請主席放心,咱窮人的身體不會有病,我這輩子能當上紅軍,為主席喂馬,已經很滿足,該謝今謝古謝天謝地了!”毛主席聽後,風趣地說:“謝古謝今,謝天謝地,你真是個有情之人呐。”接著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說:“謝今古,這個名字不錯,你幹脆就叫謝今古吧!”從此,謝今古這個名字就被人叫開了。後來,謝今古在革命隊伍中得到鍛煉和考驗,進步很快,建國後曾擔任遼寧省副省長。

  1951年9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參加國慶的安徽代表團,代表團裏有一位小姑娘,是參加渡江的小英雄。接見時,毛主席問這位小姑娘叫什麽名字,小姑娘說,她隻知道自己姓馬,在家裏排行老三,別人都叫她“三姐”,沒有大名。毛主席聽後,對身邊的陳毅說:“這麽偉大的小英雄,沒有名字怎麽行?”第二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她,給她起了個名字叫“馬毛姐”。毛主席說:“馬是你家的姓,名字的第一個字就跟我的姓,好嗎?”小姑娘很激動,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名字。馬毛姐後來被送到幹部學校培養,之後被選為省政協委員和省婦聯委員。

  7.周恩來為蕭赤貴改名

  1935年底,紅一方麵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軍委準備派幾名紅軍幹部去陝北保安縣組織一個新兵師。當時有一名叫蕭高貴的紅軍幹部作為特派員隨同前往。臨行前,周恩來找他談話,笑著對蕭高貴說:“你這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則到了保安縣,你就要整天挨罵!”蕭高貴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貴,是與貧苦百姓有距離,但也不至於遭罵啊。周恩來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說,“你要去的那個地方,過去曾有一個叫高貴之的反動軍官在那駐守,他欺壓百姓,搜刮盤剝,無惡不作,老百姓很恨他,便編了許多歌謠罵他。你的名字蕭高貴雖然與高貴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蕭高貴覺得周恩來說得有理,便提出讓周恩來給他改個名字。周恩來想了想說:“你是個紅小鬼,就叫蕭赤吧!”蕭高貴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以後,他便改稱蕭赤了。

  後來,蕭赤調到王家坪軍委總參謀部,毛澤東常來這裏看電報,了解軍事情況。有一天,毛澤東看完電報,和蕭赤聊起來,毛澤東喜歡評論名字,就說:“你這個名字不錯呀!”蕭赤說這是周恩來給他起的,並說了起名經過。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笑罷,從桌子上拿起毛筆,蘸上墨,在紙上接連寫了三個“蕭赤”,然後遞給了蕭赤。蕭赤接到毛澤東給他寫的名字,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連說謝謝主席。後來,蕭赤把毛澤東給他的題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邊。

  8.陶勇將軍的名字是陳毅給起的

  曾任我軍東海艦隊司令員的陶勇,其名字是陳毅元帥為他起的。陶勇原名張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邱縣葉家集的一個雇農家庭,16歲參加紅軍,因作戰勇敢,足智多謀,23歲時,便擔任了紅軍第四軍第十師的團長。

  1939年,新四軍成立蘇皖支隊時,決定由張道庸和另外一位同誌擔任領導。時任司令員的陳毅對張道庸說:“現在蘇北地區形勢很複雜,敵、偽、頑三種力量並存。為了迷惑敵人,迅速進入敵後,順利開辟革命根據地,指揮部決定將你們三營改為蘇皖支隊,由你和盧勝負責。”陳毅還提出要張道庸改個名字,當時張道庸還以為自己的名字帶有封建性,所以需要改一下。陳毅說:“為了鬥爭的需要,我們打著蘇皖支隊的旗號,你再改了名,國民黨就不知道是從哪裏殺出來的部隊,這樣就可以迷惑敵人,不暴露自己,更好地開展敵後抗日鬥爭。”張道庸聽了,豁然開朗,便問:“改個什麽名字好呢?”博學多才,具有詩人氣質的陳毅稍作思索,便說: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韻相近的兩個字“陶勇”,姓陶名勇,樂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張道庸聽後,連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之後,張道庸就改名為陶勇了。

  陶勇正應了他的名字,他在軍中以勇著稱,性格火暴,臨陣常脫外衣,揮戰刀,赤膊衝鋒,人稱“拚命三郎”,是新四軍中著名的勇將。他曆任蘇皖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建國之後,曾任我軍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1955年被授中將軍銜。

  但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文革”時卻慘遭迫害,於1967年1月21日,死在海軍招待所的一口淺小的水井中。10年之後,才由中共中央軍委為其英魂昭雪。

  9.柳亞子的幾次改名

  著名詩人柳亞子,為江蘇吳江人,出身於詩書之家,是一位頗具愛國主義思想的民主革命家。柳亞子在其少年時代即受進步思想的影響,追求真理和光明。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擔任過孫中山總統府秘書長,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從事抗日民主救亡活動。毛澤東曾讚揚他是“有骨氣的舊文人”,是“人中麟鳳”。建國後,柳亞子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

  柳亞子原名慰高,字安如,16歲時因崇拜18世紀法國傑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並受其經典著作《民約論》中所體現的人人生而平等、國家應體現人民意誌思想的影響,改名人權,字亞盧,意含自己要為人權而奮鬥,要做中國的盧梭。18歲時,又因傾慕南宋詞人辛棄疾而改名“棄疾”。辛棄疾是我國著名的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詞人。他憂國憂民,為收複失地、統一祖國戰鬥了一生。他的詞豪放,充滿激情。這一切都為柳亞子所敬仰,他決心做一個像辛棄疾一樣的愛國者,所以起了這個名字。

  改名“亞子”,是他在創辦《複報》、主張改革進步、駁斥《新民叢報》保皇思想時為激勵自己而起用的。“亞子”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小字,柳亞子在解釋以此為名時說:“不過‘思以代北健兒奮勵意也’。”

  從柳亞子的這幾次改名,可以看出中國文壇的這位著名詩人早年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曆程。

  10.陶行知三次改名

  陶行知是受人尊敬的人民教育家,他不僅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而且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教育事業上。他曾說:“為老百姓服務,我們吃草也幹。”“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西鄉黃潭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不久,父親就為他起名陶文溶,意思是希望他做一個有文化有作為的人。

  文溶從小就立有大誌,他說:“人生為一大事來,要做一大事去。”1910年,19歲的文溶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係讀書,並擔任《金陵光學報》中文版編輯,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這期間,他受明代教育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影響,將自己的名字陶文溶改為陶知行。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4年,陶知行在金陵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又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跟隨美國教育家杜威學習教育學,並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他曆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等職,後又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在教育實踐中,他逐漸認識到杜威那一套實用主義理論不靈,他曾對教育界的同事說:“杜威先生的學識,沒有提出知的母親,這位母親便是行。”1934年7月,他在自己創辦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發表文章,把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為此將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陶行知”。這是他第二次改名。

  陶行知創造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提出了“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說法,並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斷地循環升華,於是他又將名字改為陶衡,“衡”即行知行的不斷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是他第三次改名。

  陶行知三次改名,反映了這位人民教育家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變化軌跡,表現了他對真理的追求。“陶行知”是他幾個名字中最響亮的一個。1946年7月23日,陶行知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55歲。毛澤東為他親筆題寫了悼詞,稱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11.李四光父女改名趣聞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根據他的理論,在我國找到了一大批油田,打破了外國專家認為中國貧油的結論。李四光對地震預報也作過深入研究,他曾準確地預報過河北河間一帶的一次6.3級的地震。1963年2月的一天深夜,周恩來總理召開緊急會議,在會上,李四光否定了淩晨北京有7級地震的報告,建議不發警報,使周總理下了決定,從而避免了一次動亂。他臨終前曾說:“隻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得到結果。”

  1889年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崗縣回龍山鎮,原名李鍾揆,李四光這個名字是他在報考高等小學堂時偶然改用的。1902年,李四光到武昌一所高等小學堂報考,在填寫報名單時,他把年齡“十四”錯寫在了姓名欄。怎麽辦呢?他抬頭思索時,無意間發現掛在學堂大殿上的一塊“光被四表”的橫匾,覺得這匾寫得不錯,他突發靈感,何不借用其意改名呢?於是,他將錯就錯地把寫在姓名欄下的“十”字改寫成“李”,在“四”後麵添了“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麵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果然,他順利地考上了這所高等小學堂,後來又被保送到日本官費留學,最終成了著名的地質科學家。

  巧合的是,他的獨生女兒也是在14歲時,因為報考改的名。李四光的女兒原名叫李熙芝,這是李四光按照李氏家譜“熙”字輩給女兒起的名。李熙芝自幼聰慧,學習成績突出。抗戰時期,她隨父母來到桂林,當時她正上初三。桂林的初中似乎很難滿足她的求知欲,於是她決定提前報考高中,但按當時的規定,沒畢業的學生是不能報考的。怎麽辦呢?她靈機一動,決定換一個名字報名。於是,她用了母親名字的諧音,給自己改名為“李林”。結果,她不僅順利報了名,而且以優秀的成績被錄取,最後也成了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一家,他、女兒李林和女婿鄒承魯都是中科院院士,又都是全國政協委員,這在中國是不多見的。

  12.錢玄同為何多次改名

  原子能專家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我國近代頗具影響力的學者、語言文字學家,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

  錢玄同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原名師黃,字德潛。1904年,他17歲時,第一次對清朝初期的音韻學家劉獻廷“造新字”的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在他的基礎上,將中國文字學的研究工作發揚光大,而且為了表示對劉獻廷的崇拜和從事文字學研究的決心,他將自己的字改為“掇獻”,取意“欲掇拾劉獻廷墜緒”。後來,錢玄同去了日本留學。在東京,他受到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並在章太炎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在這期間,他曾為自己取過一個號叫“漢一”,後又改為“錢夏”。《說文解字》上說:“夏,中國之人也。”這與他曾取過的“漢一”之號意思相同,表示自己是堂堂正正的華夏子孫。

  “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複古轉為反複古,徹底否定封建文化,而且表現的十分激烈,他曾說:“兩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都一無是處,”“兩千年來的國粹無一是處,”“要祛驅三綱五常的奴隸道德,當然以廢孔學為唯一之辦法。”並說:“共和與孔經是絕對不能並存的。”與此相應,他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疑古”,後更名“玄同”。“疑古”本是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史通》中的篇名,他使用這一別號是表示要“用曆史的眼光來研究批判一切古籍。”當時,他為別人題字署名用的就是“疑古玄同”。他還用“疑古”的諧音衍化出夷罟、逸穀、怡穀、憶菰等。

  抗戰時期,錢玄同在北平師範大學任國文係主任。北平淪陷時,因體弱多病沒能隨校西遷,此時,他恢複了舊名錢夏,就是為了表示自己是華夏子孫,絕不做順民,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

  錢玄同還有兩個外號十分有趣,一個是“爬來爬去”,另一個是“金心異”。“爬來爬去”的外號是魯迅和許壽棠給他起的。這是因為他在東京聽章太炎講課時,總是坐不住,談話時喜歡指手畫腳,像是在坐席上爬動。

  “金心異”則是小說家林紓為他起的。林紓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屬於守舊派。他對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陳獨秀、胡適和錢玄同反對舊禮教、舊文化的言行非常不滿,他要求北大校長蔡元培撤換他們三人,在遭到拒絕後,他便寫了小說《荊生》來借題謾罵泄憤。在小說中,他用田必美影射陳獨秀,用狄莫影射胡適,用金心異影射錢玄同。錢玄同也因此有了“金心異”這個外號。魯迅曾經多次借用這個外號稱呼錢玄同,這自然是反林紓之意而用之,魯迅曾熱情地稱讚他是“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

  13.錢三強的名字本是同學給他起的一個綽號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著名原子能專家錢三強的名字,來自於他上學期間同學為他起的一個綽號。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他在孔德學校上高年級時,交了兩個最要好的朋友,一個是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兒子,名叫周豐一,周豐一聰明機敏,活潑好動,有些頑皮。另一個好朋友名叫李誌中,李誌中性格文靜、文質彬彬,文采出眾,喜歡寫詩,同學譽稱他為“詩人”。

  他們三人中,李誌中年齡最大,個也最高,但身體瘦弱,排在第一,屬老大,錢秉穹在三人中年齡最小,個也最矮,但身體結實,非常強壯,排在第三,屬老三。風趣而又調皮的周豐一,靈機一動,想到了兩個綽號,一個叫“大弱”,送給了李誌中,一個叫“三強”,送給了錢秉穹,兩人也都大度,沒有責怪他,反而樂意地接受了。後來他們之間就這樣稱呼開了,有時相互寫信也這樣署名。

  有一段時間,錢秉穹的母親生病了,他經常請假在家照顧母親,李誌中和周豐一怕他落下的功課太多,便經常登門或寫信通報學校授課情況。有一次,李誌中給錢秉穹寫信,開頭對他的稱呼就是“三強”,信末自己的署名則是“大弱”。後來,這封信被秉穹的父親錢玄同看到了。錢玄同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語言文字學家,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對新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他看到兒子這封信時,好奇地問,信頭和信尾所用的“三強”和“大弱”是什麽意思。秉穹便將這兩個綽號的來曆講給父親聽,錢玄同聽完後,笑了笑,走了。

  過了幾天,有一次吃過晚飯之後,錢玄同把秉穹叫進他的書房,很認真地和他談起“三強”這個綽號。他問兒子,你覺得“三強”這個名字怎麽樣?兒子說:“那不是我的名字,是同學之間瞎叫的外號。”錢玄同卻說:“依我看‘三強’這個名字意思不錯,可以解釋為德、智、體都爭取進步。你願不願意把名字改為‘三強’?”秉穹一直很敬佩自己的父親,父親是語言文字學家,知識淵博,既然父親認為這個名字好,自己當然沒有意見,就說:“隻要父親覺得合適,我沒有意見。”於是,錢玄同便正式為兒子改名“錢三強”。隨後,錢玄同又將小兒子錢秉充的名字改為錢德充。他還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每個人的名字本隻是一個符號。我過去給你們起名時,過分講究文字音韻,其實不實用。老大秉雄的名字,就不必改了,秉穹、秉充改一改,以免讀音相近造成不便,秉穹改為‘三強’,這是他同學叫出來的,我認為意思還不錯,既符合現代進步潮流,也是父母所期望的。秉充可以隻改一個字,就叫‘德充’。”

  錢玄同為兒子改名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即成了新聞。最積極宣傳這一新聞的是周豐一,他為自己給錢秉穹起的綽號能被大學者采用而感到自豪。所以,無論他什麽時候見到秉穹,有事無事,都要大呼一聲“錢三強”。

  14.兩個有趣的改名故事

  我國有位著名的剪影藝人叫張鬥奇,人送外號“神剪子”,他能在半分鍾內剪出一張惟妙惟肖的人頭側影,並能不加思索,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人物和圖案來,而且剪什麽像什麽,人們都稱他是位奇才。於是有人想到他的名字“鬥奇”是否就與他的奇才有聯係。

  說起這個名字,這位藝人講述了他幾次改名的故事。他原來的名字叫張龍泉,這個名字是一位算命先生給他起的。他出生後,因為是長子,爺爺便請了一位算命先生給他看相,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水,於是給他起了這個充滿水氣的名字。但這個名字並沒給他帶來吉利,他經常生病,人也長得又幹又瘦,爺爺心疼孫子,便又找了個算命先生重新給他看相,這位算命先生一看他的手心,便說“張龍泉”這個名字不吉祥,水太多了,水多了就會淹死人。於是爺爺和他父親商量,又將他改名為“張大業”,心想這個名字可好啦,祝願孩子以後可以創立大業,過上好日子。沒想這個名字也帶來了麻煩,“張大業”和“張大爺”諧音,上學時,同學們都不願意叫他這個名字,有時同學在家門口喊他的名字,他爺爺就出來了。後來,他自己改了個名字叫“鬥奇”,意思是隻要奮鬥就能出現奇跡。他也以此為座右銘。他的剪影藝術,就是靠著他不懈地奮鬥而創造出來的奇跡,應了他名字的含意。

  另外有一個登在《女友》雜誌上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姓目的女同誌,因為出生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父母一高興便給她起名為“星星”。這個名字,小時候叫起來還很親切。但一上學,和姓連在一起叫麻煩就來了,“目星星”就被同學戲稱為“母猩猩”了。後來,她想改名,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沒敢隨便改。接著便是插隊下鄉,招工返城,但她因家庭問題,又屢不被召,很晚才回到城裏,以後在工作婚姻方麵又屢遭坎坷。這時,她想到了自己這個別扭的名字。心想改改名字,也許會一切順利的。於是她改名為“目長青”,但改名後不久,她母親就因病住院動了手術,她想這可能是改的這個名字不吉利帶的。於是,她又重新改了個名叫“目長榮”,希望給自己和父母帶來榮耀。當時,她正在辦理出國手續,沒想到她用剛剛啟用的新名辦的經濟擔保書剛寄到手就被偷走了。於是她又與這個新名字聯係起來了。

  一天,有人送給她一本名為《姓名學》的書。書上說,一個人名字筆劃的數目,能決定這個人一生命運的吉凶。她查了一下原來名字“目星星”的筆劃,與書上所列的內容一對照,還真靈,完全與自己的經曆相符。於是,她決定按書上所列的理想筆劃重新為自己取一個吉利的名字,以改變自己下半生的命運,經過反複地查對和推敲,她選中了“祓皺”這個名字。“祓”讀“福”音,是驅逐邪氣的意思,“皺”讀“鼓”音,是鼓舞人向上的意思。“目”和“祓”組合的筆劃含意為福壽財,“祓”和“鼓”組合的筆劃含意為白手起家,財源廣進。“目祓皺”三個字組合的筆劃含義是有藝術才能、努力向上。如此鼓舞人心的含義,使她對這個新名字充滿了喜悅和自豪感。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麻煩很快就來了。一天,有位同事給她打電話,開口便說:“目拔皮你好啊!”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任她反複地為人們解釋,“祓”讀“福”,“皺”讀“鼓”,還是有人開玩笑地叫她“目拔皮”,弄得她哭笑不得。她真不知道自己該起一個什麽名好了。

  15.有一個改姓換名的皇帝

  曆史上,皇帝改姓意味著改朝換代,但在五代十國時,有一個皇帝登基後便改姓換名,徹底換了一個新名。這個皇帝就是南唐的開國君主徐知誥。

  徐知誥登基稱帝後的第三年,突然將名字改為李異,做了皇帝為什麽要改姓換名呢?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原來,徐知誥本是唐代宗室的後裔。其父李榮,世居徐州,喜歡與和尚在一起誦經念佛,他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彭奴。因徐州古稱彭城,故起此名。在彭奴七八歲時,李榮夫婦相繼去世,小彭奴便跟隨伯父李球生活,雖然伯父很疼愛他,可小彭奴遇此變故,變得十分憂傷和悲痛,經常鬧著要到開元寺出家當和尚,伯父拗他不過,隻好花錢,請長老照顧,讓彭奴到開元寺當掛名和尚,隻穿袈裟,不剃頭,不受戒,平時和和尚一起誦經念佛,過一段時間再回家住一陣。開元寺長老很同情和喜愛小彭奴,便同意了。

  這樣,小彭奴便進了開元寺。一天,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路經開元寺,看到小彭奴相貌堂堂,很是機靈,便決定收他為養子。李球知道後,便對小彭奴說,有朝一日有了機會,不要忘了恢複李姓。小彭奴牢牢記住了伯父的話。沒有預料到的是,楊行密收小彭奴為養子遭到了他幾個兒子的強烈反對。楊行密無奈,隻得將彭奴送給他手下的大將徐溫作養子。徐溫收養後,將他的名字改為徐知誥。徐知誥在徐溫的培養下逐漸長大成人,很受徐溫器重。後來,楊行密做了吳國國王,徐溫出任丞相,徐知誥也受到重用,被派往金陵訓練水軍,並擔任金陵刺史。徐溫死後,他被封為齊王。此時的徐知誥已羽翼豐滿,實權在握。937年,他廢掉了吳王楊溥,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齊。徐知誥稱帝後,想起當年伯父對他的囑咐,認為恢複自己本姓的時機到了,於是恢複李姓,改名為異,並改用先人的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於975年被北宋所滅,其末代皇帝就是那個善寫詩詞的後主李煜。

  §§第四章 商業起名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