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挺進馬尼拉

  呂宋島是菲律賓群島的第一大島嶼,也是菲律賓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萊特島防禦戰失利後,山下奉文就將防守菲律賓群島的賭注壓在了呂宋島之戰上。為此,他在該島集結了25萬日軍和大量物資、彈藥,並擬製了一個完善的縱深防禦計劃。該計劃充分考慮到了日軍在海空方麵的劣勢,不急於同盟軍在灘頭決戰,而是待盟軍上岸後,再行包圍殲滅。因此,在兵力部署上,該計劃根據呂宋島的地理特點,將25萬名日軍分三個區域設防:在呂宋島的北部地區,山下部署了其大部兵力,計14萬餘人,意在阻止盟軍從林加延灣的登陸;在中西部地區,部署了3萬人,意在保衛呂宋島中部和西部的機場;在呂宋島的南部地區,山下部署了8萬餘人,意在守衛菲律賓首府及馬尼拉灣。

  在盟軍方麵,呂宋島同樣是麥克阿瑟所實施的菲律賓戰役的最重要的目標。在萊特島的地麵作戰還在激烈進行之時,麥克阿瑟就已製定出收複呂宋島的作戰計劃。

  1945年1月3日,麥克阿瑟從四麵八方集結起來的大艦隊駛出萊特灣,向呂宋島的林加延灣進發。這支艦隊除擁有用於運輸登陸部隊的430餘艘船隻之外,還有164艘作戰艦艇,包括6艘戰列艦和17艘護航航空母艦。與此同時,從哈爾西的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以及經中國成都機場加油的第20航空隊的飛機猛烈襲擊了位於台灣島的日軍機場,而從萊特島以及新奪取的民都洛島機場起飛的飛機則試圖摧毀日軍在呂宋島的空中力量。

  盡管如此,金凱德的艦隊在進軍林加延灣的途中和登陸之初仍遭到日“神風”突擊隊的猛烈攻擊。1艘護航航空母艦被擊沉,另外1艘遭重創,“新墨西哥”號戰列艦和1艘重型巡洋艦、4艘輕型巡洋艦及其它2艘艦船都遭到致命的打擊,前來觀戰的英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拉姆斯登中將也在日機的自殺性攻擊中喪生。然而,隨著哈爾西和肯尼的飛機猛轟呂宋島及其周圍戰區內的日空軍基地,再加上日軍自殺攻擊的消耗,“神風”突擊隊的攻勢很快就瓦解了。

  1月9日晨,麥克阿瑟的部隊抵達林加延預定登陸海灘外,根據命令,克魯格第6集團軍中的2個軍共4個師分乘2500餘艘登陸艇直撲登陸灘頭。由於盟軍事先進行了大規模的欺騙活動,再加上日軍的防禦戰術旨在同盟軍進行內陸決戰,故第一批登陸美軍幾乎未遇到抵抗。到夜幕降臨時,已有6.8萬名美軍和裝備在林加延至達摩提斯之間登陸,並連成了一個縱深7公裏的綿長灘頭堡。當日,麥克阿瑟將軍也乘坐第1軍的登陸艇登上了呂宋島。他再次向部下明確了作戰任務:格裏斯沃爾德的第14軍將向南挺進,解放馬尼拉,斯威夫特的第1軍則負責保衛其側翼和後方的安全。

  1月10日,格裏斯沃爾德的第14軍衝出灘頭後折而沿呂宋島中央平原的西部南下。中央平原由呂宋島東西部兩側的高山衝刷下來的淤泥堆積而成,從林加延灣延伸到內湖灣,南北長約195公裏,寬50~80公裏。這是整個菲律賓群島中最肥沃的一塊穀地,其間有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運輸網。在第14軍南下的第一周時間內,日軍限於地形條件隻進行了有限的抵抗,使美軍順利前進了60公裏,抵達日軍沿阿格諾河設置的防線。隨後,格裏斯沃爾德的2個師在奧唐納爾兵營—斯圖森堡要塞—克拉克機場地區同日軍陷入激戰。此間,第14軍派出1個團的兵力插向邦板牙河泥濘的三角洲地區。

  與此同時,斯威夫特的第1軍正麵臨著日軍北部集團的強大壓力。在聖曼努力埃爾,日軍以1個坦克旅為先鋒向第6師發起了凶猛的反攻,美軍被迫後撤。由於日軍的反攻直接威脅著美第14軍的後方,因此,麥克阿瑟親臨第6師陣地,同師長多爾頓上校一起穩住了陣勢。為了將日軍北部集團趕進山區,麥克阿瑟將第6集團軍的預備隊第25、第32師調至斯威夫特的戰線。經激戰,第1軍成功阻退了日軍的反撲,並將日軍逼退至北部和中部山區。到1月底,北翼的斯威夫特的部隊正穿過聖何塞,以切斷呂宋北部凸出部分的日軍部隊,而格裏斯沃爾德的先頭部隊已經推進到離馬尼拉僅20公裏處。

  為了加速呂宋島戰役,麥克阿瑟決定立即實施戰役計劃中的南部助攻行動。1月29日,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第11軍受命在呂宋島三描禮示沿海的聖安東尼奧上岸。由於這次行動完全出乎日軍預料之外,因此達成了進攻的突然性,整個行動隻遇到了日軍的輕微抵抗。這次登陸行動的成功,不僅直接威脅著在馬尼拉平原抵抗盟軍推進的日軍翼側,而且也有效地阻擋了日軍在巴丹半島的往返調動。到2月5日,已歸屬第6集團軍的第11軍控製了通向巴丹的極其重要的關口。隨著半島日軍抵抗的增強,第11軍遂轉向內陸推進,在切斷半島日軍同其餘地區聯係的同時,協助第14軍打開馬尼拉灣。

  1月31日,第11空降師的2個團在斯溫少將的指揮下,在馬尼拉南麵的納蘇格布空降著陸。2月3日,該師的另1個團又被空降到馬尼拉以南約50公裏的塔蓋特突出部。第2天,該師主力到達馬尼拉南部外的帕拉尼亞克,卻被日軍的頑強抵抗所阻。

  與此同時,美軍第14軍的戰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月31日,第40師經數日激戰終於肅清克拉克機場和斯圖森堡要塞的日軍。2月2日,該軍先頭第37師一部已抵達馬尼拉北部的馬洛洛—普洛洛一線,做好了進攻馬尼拉的準備。為了進一步加強第14軍的力量,麥克阿瑟命令美第1騎兵師在林加延上陸,加入該軍。2月1日,該師已開進至卡巴納端地域,並隨之迅速南下,執行從另一翼迂回包圍馬尼拉守軍的任務。此間,第1軍仍繼續在第14軍左翼擔任壓製日軍北部集團並將其封鎖在邦都山區和東北部的卡加延山穀的重任。

  在呂宋島戰役中,麥克阿瑟時刻關心著3年前被俘盟軍的命運。鑒於守島日軍的瘋狂性,如果不搶先一步解救這些受盡虐待的戰俘,其生還的可能性極小。為此,麥克阿瑟專門擬製了一個營救靠近前線集中營戰俘的計劃。1月29日,盟軍進行了第一次營救行動。這次行動的目標是位於聖何塞日軍防線後方約56公裏的卡巴納端。入夜,一支由美軍突擊隊員和菲律賓遊擊隊員組成的別動隊迅速突破了日軍防線,進入卡巴納端,順利解救出了集中營內的約500名美軍戰俘。這次行動使盟軍很受鼓舞。2月3日,第1騎兵師響應麥克阿瑟的號召,組織了一支由坦克和機動車輛組成的別動隊,受命衝進馬尼拉市,並放出被囚於桑托·托馬斯大學校園內的約5000名美國平民俘虜。此舉的成功使麥克阿瑟產生了錯覺,他認為日軍在馬尼拉的防禦十分薄弱,並立即命令美第37師向馬尼拉挺進。

  事實上,馬尼拉仍處於日軍的重兵防守之下。守衛馬尼拉的日軍由岩淵海軍少將指揮,其屬下有1.8萬名海軍防守部隊和4000餘名陸軍官兵。岩淵拒絕了山下奉文將軍放棄馬尼拉的命令,決定死守該城。因此,當美第37師2月4日抵達馬尼拉市區時,立即陷入了一場血戰。與此同時,美第1騎兵師繞過馬尼拉東部向南進攻,很快同美第11空降師由南至北的進攻會合一處,隨後這兩個師加入了對馬尼拉的圍攻。

  到2月20日,岩淵指揮的日軍已被3個師的美軍壓縮到內城,同山下奉文的日軍主力隔斷了所有聯係。比利比德監獄的美軍戰俘也已被救出。盡管如此,岩淵仍拒絕投降。考慮到內城70萬菲律賓居民的安全,麥克阿瑟禁止盟軍使用飛機轟炸日軍據點,這更增加了部隊進攻的難度。因此,美第37師不得不用炮火把日軍從一棟棟建築物中轟出來,進行逐街逐巷的戰鬥。3月4日,當岩淵的防禦中心因特拉穆羅斯城堡裏最後一小股有組織的日軍被消滅時,馬尼拉古老的內城已變成一片廢墟。日軍守城部隊除數百人被俘外,皆喪命於馬尼拉的殘垣斷壁之中。

  在馬尼拉激戰期間,美第11軍繼續進行占領巴丹半島和清除馬尼拉灣口處日軍的任務。其下轄的第38和第34師受命在半島的兩側同時推進。2月18日,第38師占領了東部海岸。21日,第34師攻占了西海岸的最後二個據點。至此,巴丹半島全部解放。

  此間,第11軍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被稱之為“東方直布羅陀”的科雷希多要塞。2月16日,在猛烈的空襲和炮擊之後,第503空降步兵團首先對該島西部的高爾夫球場進行了空降突擊。隨後,第38師一部從巴丹向該島發動了一次兩棲攻擊。在粉碎日軍的頑強抵抗後,這座要塞於27日被盟軍攻破。日本守軍大部被埋葬在炸塌的馬林塔山隧道中。此戰日軍亡4400餘人,被俘19人;美軍亡約210人,傷725人。

  自3月15日起,美第6集團軍向呂宋島的殘餘日軍發動了最後的清剿。第1軍受命向呂宋島東北方向的碧瑤和卡加延山穀進軍;第11軍受命清除馬尼拉東北部的馬德雷山區的日軍;第14軍受命奪取內湖和塔亞巴斯諸省。盡管盟軍占居兵力優勢和製空權,但由於地形複雜,山下的5萬名殘餘日軍一直抵抗到戰爭結束才放下武器。

  整個呂宋島戰役,美軍亡7900餘人,傷3.3萬餘人;日軍亡19.2萬人,被俘7700餘人。美軍之所以能以1:24的較低死亡率取得這次重大戰役的勝利,主要應歸功於麥克阿瑟的有效指揮和盟軍的海空優勢。

  §§第四章 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