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大本營代表

  1943年,元旦剛過,斯大林的新命令到了。華西列夫斯基動身去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他仍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的身份,負責準備與實施計劃在頓河上遊地區展開的一次新的進攻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主要是沃羅涅日方麵軍、勃良斯克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組織協調這三個方麵軍的協同行動,保障新的進攻戰役的勝利完成,則是他的主要工作。

  1943年2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了授予他“蘇聯元帥”這一最高軍銜的決定。

  2月19日,華西列夫斯基突然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他立即趕回莫斯科。當天,華西列夫斯基便風塵仆仆地趕回。見到斯大林後,他被告知說,大本營決定立即在莫斯科中央方向發起一次旨在消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並把戰線向西大大推進的重大戰役。他的任務是,在這次戰役中負責領導和協調西方方麵軍左翼部隊以及勃良斯克方麵軍、中央方麵軍(即由原頓河方麵軍改稱而來)、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作戰行動。

  華西列夫斯基還清楚地記得,在1月底2月初,斯大林曾為此征求過他的意見,同時也與很多方麵軍首長商量過。但那時還隻是初步醞釀,想不到這麽快就要實施了。他沒有多說什麽,隻是表示服從最高統帥部的安排和調遣。

  領受這項新使命後,華西列夫斯基又回到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就在蘇聯紅軍建軍節(2月23日)剛剛過後,蘇德戰場南部戰線的情況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希特勒法西斯軍隊正以一個新組建的集團軍群向蘇軍發起迅猛的進攻。最先遭到德軍攻擊的部隊正是瓦圖京所部西南方麵軍,他們這時剛好發動經最高統帥批準的“躍進”戰役而推進到了第聶伯河附近地域。隨後,由於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西南方麵軍開始了不得已的快速後撤。

  然而,就像連鎖反應一樣,西南方麵軍右翼部隊的迅速後撤給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左翼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這樣,先此返回大本營參加西線進攻戰役計劃編製工作的華西列夫斯基又被派回了沃羅涅日方麵軍,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進一步危局。這時,時間恰在3月初。

  果然,3月7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沃羅涅日方麵軍左翼部隊經過頑強英勇的抵抗,防線還是被敵軍突破了,最後也不得不向哈爾科夫退卻。至3月15日,由於德軍不斷投入新的兵力和兵器,沃羅涅日方麵軍卻得不到有力的援軍支持,它隻好放棄了哈爾科夫。到3月18日,他們又丟掉了別爾哥羅德,一直退到了庫爾斯克南麵的奧博揚地域。

  3月19日,副最高統帥朱可夫也被派到了這裏,他與華西列夫斯基及各方麵軍首長經過研究部署,終於在沿北頓涅茨河,經戈斯季謝沃—貝科夫卡—德米特裏耶夫卡—紅亞魯加克拉斯諾波裏耶一線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禦正麵。

  3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奉命回到了大本營。他的任務就是與斯大林、朱可夫具體策劃庫爾期克會戰的舉措。

  從3月底到4月初,華西列夫斯基帶著初步方案在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討論了多次。他整天奔波於國防委員會—大本營—總參謀部之間,詳細地審聽每個參與討論和決策的人的各種意見。在這些意見中,有的同意總參謀部關於組織有計劃防禦的主張,有的則認為應該先敵發起進攻,通過強大的突擊進攻來直接消滅敵人。對所有這些意見,斯大林當時隻是聽,並未作出明確支持哪一方的表態。

  與此同時,華西列夫斯基還用電話與正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前線的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就這一問題做了廣泛的討論。4月8日,朱可夫向最高統帥斯大林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該報告對敵軍近期活動做了有根據的判斷,其中也敘述了他對庫爾斯克弧形地帶行動計劃的一些設想。

  稍後,華西列夫斯基逐個打電話給各方麵軍司令部,要求各位高級首長再重新考慮一下敵情和我軍的計劃,並務必在4月12日前將明確意見報告給總參謀部。對於瓦圖京和羅科索夫斯基,他還親自打電話對他們做了側重交代。未久,各方麵軍司令們的報告都送上來了,其中多數都同意總參謀部或朱可夫的意見。4月10日,華西列夫斯基飛到了朱可夫所在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在這裏,他倆再次詳細地討論了這次行動方案及關於戰役戰略預備隊部署的意見。他們還就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的配置問題擬定了一道訓令草案,以便屆時一並呈送最高統帥過目。關於對即將展開的這次大規模作戰行動,他們一致認為必須堅持原先那種“後發製人”的戰略。

  在整個戰役的準備過程中,華西列夫斯基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前線各部隊中度過的。5月中旬,由於斯大林的指示,總參謀部又製定了一個名為“庫圖佐夫”的進攻性戰役計劃。它是為整個庫爾斯克會戰服務的,其任務是在會戰進入反攻階段前先行出擊,以消滅戰線西端的德軍奧廖爾集團軍,並相機奪取該城。參加這個戰役的部隊是勃良斯克方麵軍和中央、西方兩方麵軍各一部。隨後,華西列夫斯基就為布置這次戰役去了勃良斯克方麵軍駐地。在這裏,他視察了各參戰部隊,並與該方麵軍司令波波夫一道逐個檢查了各集團軍的前沿防禦情況。

  6月10日,華西列夫斯基被召回莫斯科。根據大本營的指示,他最後被派到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其任務是負責協調沃羅涅日和西南兩個方麵軍的戰役作戰行動。與此相適應,朱可夫則被委派為負責中央、西方和勃良斯克3個方麵軍的作戰協調工作。整個戰役的協調者是最高統帥斯大林。

  至此,蘇軍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7月3日,戰線仍極為平靜。第二天的中午過後,還是沒有任何情況。華西列夫斯基和沃羅涅日方麵軍首長處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大家彼此也不多說話,隻是都不期然地盯著指揮所裏的幾部電話機:萬一又有什麽新消息呢?突然,16時,前沿防禦陣地傳來報告,大約有4個營的德軍在20輛坦克和1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衝向我防禦線,估計是前沿火力偵察,但很快就被擊退。據戰鬥中被俘的步兵第168師的一名士兵供認,他們每人分到了一份幹糧和伏特加酒,為的是明日拂曉轉入突擊。

  不久,這名俘虜被送到了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與瓦圖京又審了一遍,說法依舊。於是,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把這一最新事態報告了斯大林和在中央方麵軍的朱可夫。當即,總參謀部又把這一情況轉告所有的前線各參戰部隊及梯次配置在縱深的預備隊。

  7月5日淩晨2時30分,沃羅涅日方麵軍實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準備。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大會戰就這樣展開了。

  8月23日,庫爾斯克會戰全部結束。法西斯德國被殲滅了30個精銳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總計兵力50多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使德軍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完全轉入了戰略防禦。

  經過從1943年初到8月底的戰爭考驗,特別是7~8月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與敵軍的鬥智鬥勇,華西列夫斯基的自信心大增。他一開始提出並一再堅持的對1943年夏戰計劃的設想,被戰爭的結果證明是正確的。因此,他自豪地寫道:“我們學會了猜測敵人的意圖。我們有鋼鐵的意誌和堅毅的性格、自製力和沉著精神。這就使我們足以避免犯錯誤,避免過早地開始戰鬥行動,避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總之,我們的統帥藝術顯示出了創造性。”

  華西列夫斯基在前線接到了最高統帥部下達的大本營訓令:要求西南方麵軍立即向南實施主要突擊,與南方方麵軍采取協同動作,爭取一舉消滅敵軍頓巴斯集團,並攻占戈爾洛夫卡和斯大林諾(頓涅茨克)。南方方麵軍的主要任務是對斯大林諾實施突擊,並在那裏同西南方麵軍突擊集團會師。華西列夫斯基的任務是負責領導和協調該兩方麵軍之間的行動,並將它們的行動計劃上報大本營審批。

  8月12日淩晨,華西列夫斯基收到大本營發給他和朱可夫的訓令,內容是他們已經知道的南線各方麵軍的作戰任務。訓令要求:沃羅涅日方麵軍在截斷敵哈爾科夫集團的退路後,立即在克列緬楚格附近強渡第聶伯河。草原方麵軍在攻克哈爾科夫後還應攻占克拉斯諾格勒,繼而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北地域強渡第聶伯河。西南方麵軍應迅速向第聶伯河推進,進抵紮波羅熱地區,從而切斷敵頓巴斯集團的退路。南方方麵軍的主要任務是突破德軍“米烏斯防線”,進而占領第聶伯河下遊廣大地域。

  8月16日,西南方麵軍右翼突擊集團如期展開了進攻。西南方麵軍雖然有些部隊擊破了敵軍防禦,但是最終沒能突破成功。雙方的傷亡都很大,整個戰場上屍體成片。

  原來,8月12日,德國統帥部發布了希特勒的第10號命令。命令要求他們那些經過庫爾斯克附近蘇軍打擊、業已精疲力竭而又無心戀戰的部隊,立即在第聶伯河以西地域築起“東方壁壘”線,用以阻擋蘇軍乘勢的追擊作戰。

  現在,由於希特勒對他們下了死命令,這兩個集團軍便對西南方麵軍的進攻展開了頑強的抵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不斷地給他們補充新的預備隊和大量的技術兵器。

  蘇軍在上述各個地域的受阻遭挫,使斯大林極為惱火。這次,又輪到華西列夫斯基“倒黴”,這還是很厲害的一次。

  18日晚,華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做例行前線報告時,以自己的名義並代表方麵軍首長提出了上述新建議。考慮到部隊的隱蔽調動及部署、彈藥準備等至少需要五六天,他請求允許在8月25日左右開始在新地段發起突擊。斯大林批準了他們的新建議,進攻時間獲準於8月27日開始。

  22日,在布置好馬利諾夫斯基西南方麵軍的突擊準備工作後,華西列夫斯基便馬不停蹄地飛到了科涅夫的草原方麵軍司令部。待到這裏之後,他才獲知草原方麵軍已經從兩個方向包圍了哈爾科夫。經與科涅夫研究,他們決定,立即派出快速部隊加速對敵軍的合圍,並最好堵住敵人企圖撤逃的鐵路線。但是,由於敵軍已經事先接到了上峰指示,因此在當晚就棄城向西南方向逃跑了。這樣,第二天,草原方麵軍東部和北部的部隊勝利地挺進到哈爾科夫。擔負掩護撤逃任務的敵軍一部,全部成了蘇軍的俘虜。

  解放哈爾科夫後,華西列夫斯基與隨後趕來的朱可夫就前線戰局交換了意見,並著重對草原和西南兩方麵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做了指示。是晚,華西列夫斯基又飛回了馬利諾夫斯基的指揮部。

  到8月30日,德軍的“米烏斯防線”已經蕩然無存,全線敗退的敵軍簡直向飛蝗一樣,回撲到了第聶伯河一線。當天,烏克蘭南部重鎮塔甘羅格獲得解放。到9月上旬,華西列夫斯基所統帥的西南和南方兩方麵軍,已經解放了頓巴斯廣大地區。鐵路樞紐巴爾文科沃、鋼鐵工業中心馬裏烏波利以及斯大林諾、沃爾諾瓦哈等一批城市,相繼獲得解放。

  9月18日,自春季以來始終置身前線的華西列夫斯基通過電話與最高統帥斯大林就下一步戰役發展問題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討論。經過反複討論,他們決定:西南方麵軍各部迅速突擊並攻取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紮波羅熱,以便在最近強渡第聶伯河,奪取並固守住對岸的登陸場。南方方麵軍各部突破莫洛奇納亞河並摧毀敵軍的防禦,然後把敵人牢牢封鎖在克裏米亞半島,並向第聶伯河下遊挺進,在該地段實施強渡計劃。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任務是向基輔方向集中,進而解放這座被敵軍占領長達兩年之久的烏克蘭首都。草原方麵軍則應向波爾塔瓦—克列緬楚格方向集中,奪取該兩據點後直接進抵第聶伯河。

  在西南方麵軍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把他與最高統帥決定的戰事安排告訴了馬利諾夫斯基。隨後,他們來到作戰地圖前,就西南方麵軍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做了具體的安排。經研究,他們決定,在第12集團軍和近衛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調來實力更強而又驍勇善戰的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它將擔任主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紮波羅熱的艱巨任務。

  第二天,華西列夫斯基與馬利諾夫斯基請來了崔可夫將軍,當麵給他下達了上述命令,同他共同研究了集團軍的部署等一係列有關問題。剩下的其他部署,華西列夫斯基交給了馬利諾夫斯基去安排,他將立即動身去托爾布欣那裏。

  9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飛到了南方方麵軍司令部。在這裏,托爾布欣向他介紹了方麵軍的部署情況。第二天,他們便直接來到前沿位置上的茨維塔耶夫的突擊第5集團軍和紮哈羅夫的近衛第2集團軍。

  由於希特勒下令死守莫洛奇納內亞河穀這道防禦線。因此,華西列夫斯基決定,除了上述兩集團軍的9個師外,再增派第44集團軍的6個師、炮兵第2、第26兩個師及近衛M-31火箭炮第13旅和8個火箭炮團。突擊時間定於9月26日開始。

  10月2日,德軍開始全線潰退,堅固的莫洛奇納亞河防線已經不複存在。與此同時,左翼西南方麵軍所屬的近衛第1集團軍也已經前出到第聶伯河左岸,第6集團軍的4個師已經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南地段強行渡過了第聶伯河,隨後,第12集團軍也有兩個師沿這裏渡過了大河。

  10月9日,經過戰鬥間歇補充後,南方方麵軍主力開始了旨在奪取美利托波爾城的攻堅戰鬥。該城是通往克裏米亞半島和第聶伯河下遊地區的咽喉要地,因此德軍準備誓死固守。10月13日,美利托爾獲得解放。

  在南方方麵軍攻打美利托波爾的同時,西南方麵軍主力對第聶伯河下遊突出部上的紮波羅熱地域的進攻也開始了。除了擔任主攻的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外,左右兩翼配合作戰的分別是第3和第12兩個集團軍。10月1日拂曉,突擊正式開始。但到11日,近衛第8集團軍及其側翼部隊仍然未完成攻克紮波羅熱的既定任務。為此,華西列夫斯基指示馬利諾夫斯基親自到崔可夫的指揮所坐鎮,研究是否可以利用夜戰來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後來,經多方研究論證,夜間突擊的方案形成了。

  13日21時50分,整個蘇德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夜戰行動——參加的有3個集團軍、1個坦克軍又1個機械化軍——開始了。到14日,紮波羅熱被奪回。

  至此,整個第聶伯河會戰勝利結束。

  1943年12月中旬,華西列夫斯基自前方回到了莫斯科,參加研究1943年冬季戰役計劃會議。從今年4月份開始,他就不得不不停頓地反複奔波於前方各個戰場,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工作之緊張,任務之繁重,有時簡直都超過了他腦力和體能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在前線,他既要經常與最高統帥商討全國戰局的任何新變化及其特點,為之提供戰略總體設想甚至包括具體戰役的構思,還要隨時解答最高統帥或總參謀部提出的各種棘手問題;又要直接負責自己所在的南方戰線各方麵軍的戰役策劃和軍事行動的協調,甚至深入到各集團軍參與實際部署或戰前戰後檢查,解決每一個具體戰役中不時冒出來的新問題。會上,華西列夫斯基總結了前線各戰場的作戰情況和作戰經驗,分析了整個戰局態勢及其未來發展前景。

  會後,斯大林特意宴請與會人員。當斯大林來到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的身邊祝酒時,兩人立即站起來。斯大林幽默而風趣地說:“兩位勞苦功高,何必大駕起立呢?而不像我,整天在辦公室裏清閑打坐,所以才特別需要站起來走動走動呢。”一席話,大家都笑起來。

  12月21日,華西列夫斯基離開莫斯科,又回到了烏克蘭第3方麵軍和烏克蘭第4方麵軍,即原來的西南方麵軍和南方方麵軍,以便根據大本營訓令協調它們即將展開的新的進攻行動。

  在蘇1943冬季作戰計劃的第一階段,正當朱可夫協調瓦圖京和科涅夫兩路大軍勇猛進擊、節節勝利的時候,華西列夫斯基在南端協調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的烏克蘭第3、第4兩方麵軍進攻尼科波爾地域突出部的行動卻連連受阻,進展緩慢。

  到2月底,進軍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域戰役的第一階段宣告勝利完成。按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指示,烏克蘭第1、第2和第3方麵軍繼續向西挺進,在行進中分割德軍“南部”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然後將其各個殲滅,並把戰線推到蘇聯國境線附近。烏克蘭第4方麵軍則留駐克裏米亞地峽地域,以徹底孤立和封鎖克裏米亞敵軍,並準備實施進攻克裏米亞半島戰役。

  3月初,在華西列夫斯基的直接參與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製定了進攻烏克蘭戰役的第二階段實施方案。

  4月10日,也就是解放敖德薩的那一天,華西列夫斯基榮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獎給他的一枚最高軍事勳章——“勝利勳章”。當時,獲得此項殊榮的隻有他和朱可夫。獎詞是:“由於出色地完成最高統帥部賦予的領導大規模戰役的任務,從而在粉碎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事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尚未發布這項榮譽命令之前,斯大林就首先在電話中向華西列夫斯基表示了祝賀,但最高統帥的賀辭叫人聽來總是那麽沉甸甸的。斯大林在電話裏對華西列夫斯基說: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讓我祝賀您榮獲蘇聯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我為您的成就感到高興和自豪!但是,也須請您知道,您受到獎勵並不僅是由於頓巴斯和烏克蘭的解放中有您的智慧和汗水,照我看,它還預示著克裏米亞的解放也必須由您來負責。現在我就建議您把注意力轉到這件事上來。同時,也不要忘記與您頗有感情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

  克裏米亞半島位於蘇聯歐洲部分的南端,是連接歐洲和中東的重要海上通道,在它的南部海岸,與土耳其遙遙相對,西部則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4月8日,烏克蘭第4方麵軍打響了進攻克裏米亞半島的第一炮。戰鬥一開始,第51集團軍迅速攻占了讚科伊,第2集團軍攻破彼列科普防線。

  此際,4月初因急馳敖德薩城下協助烏克蘭第3方麵軍攻城的華西列夫斯基,奉斯大林電令於4月11日趕回了克裏米亞前線。

  來到托爾布欣的前線指揮所後,華西列夫斯基先聽了托爾布欣關於部隊進展的詳細報告。因紮哈羅夫指揮的近衛第2集團軍正在遭受敵軍的頑強抵抗,於是,他與托爾布欣商定:立即由坦克第19軍和步兵第279師、反坦克殲擊炮第21旅組成一個快速集群,由坦克戰車搭載步兵同時前進,迅速插入敵軍防禦後方,以盡快攻占辛菲羅波爾。戰鬥至第3天,該快速集群就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辛菲羅波爾城。隨後,烏克蘭第4方麵軍的其他部隊也大踏步跟進,很多城鎮和居民點先後獲得解放。

  這時,半島上的大部分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紛紛向塞瓦斯托波爾撤退,並在這裏重新集結和組織兵力,企圖依托堅固的城防工事負隅頑抗。

  的確,塞瓦斯托波爾不愧為一座“堡壘城市”。德國軍隊在這裏已經有了6道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塹壕,此外還有密如蛛網的鐵絲網,遍布四周的地雷區及許多令人摸不清具體位置的永備性暗堡發射點。這一切,無疑都給蘇軍的進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障礙。

  此間,華西列夫斯基和托爾布欣等指揮者曾多次對塞瓦斯托波爾組織過進攻,但都未能成功。

  4月28日,華西列夫斯基製定了詳細計劃報告給最高統帥,並確定了實施進攻時間——5月5~7日。

  5月10日,被希特勒法西斯宣傳工具吹噓為固若金湯的“堡壘城市”塞瓦斯托波爾終於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這幾天,華西列夫斯基和托爾布欣一步也未離開過巴拉克拉瓦以北的瀕海集團軍指揮所。他們一方麵時刻注視著前線各部隊的進攻行動,隨時為他們做戰爭導引和戰略指揮;另一方麵則不斷把報告上來的戰況向最高統帥部匯報,並隨時等待最高統帥可能給他們發來的新指示。

  在塞瓦斯托波爾被攻克的當天,華西列夫斯基決計到那裏去看一看。在麥昔齊耶維山地區,他不幸被一枚殘存的地雷炸傷。護送人員將他送往方麵軍司令部,再往後,被飛機送往莫斯科。

  在住院醫療期間,華西列夫斯基一刻也未停止對白俄羅斯戰役計劃的思考和運籌。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樣一來(指住院),我就有‘機會’再次考察總參謀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羅斯戰役計劃的細節。”

  其實,當華西列夫斯基還在克裏米亞前線緊張地部署攻打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時,斯大林與朱可夫元帥,安東諾夫副總參謀長等就在莫斯科開始了1944年夏季作戰計劃的運籌帷幄。這次戰役的代號叫“巴格拉季昂”。

  5月20日,傷愈出院的華西列夫斯基第一次應召到斯大林的辦公室,同時參加的還有朱可夫、安東諾夫和什捷緬科。他們這次是在最高範圍內審定“巴格拉季昂”戰役計劃的細節問題。

  以後兩天,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幾乎全是在斯大林那裏度過的。其中第三天,還召集來了所有擔任主要進攻方向的那4個方麵軍司令員,以及蘇軍各兵種領導人和總參謀部的部分人,以便進行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討論。經過這次充分的討論,總參謀部又負責對戰役計劃做了進一步的修正和明確,“其目的就是合圍並消滅明斯克地域內敵中央集團軍群的有生力量”。

  5月30日,最高統帥和大本營最後批準了“巴格拉季昂”戰役計劃,並規定從6月19~20日開始執行。

  關於這個計劃的特點,華西列夫斯基曾有8個字的精彩概括:“簡單明了,大膽宏偉。”

  就在“巴格拉季昂”戰役計劃被批準的當天,朱可夫去白俄羅斯第1和第2方麵軍,而華西列夫斯基則到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去。

  5月30日夜間,斯大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4人再次聚到克裏姆林宮斯大林的辦公室。這是白俄羅斯戰役前蘇軍正副最高統帥和正副總參謀長的最後一次聚會。研究並起草了給白俄羅斯各方麵軍的各個訓令,關於立即投入準備白俄羅斯戰役的指示和戰役實施第一階段的具體任務。

  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倆人以大本營代表身份分別簽署的給巴格拉米揚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和紮哈羅夫的訓令也發了下去。他們要求這4位方麵軍司令員在他們到達部隊之前,先行確定好完成戰役準備和開始進攻的日期。

  6月4日,華西列夫斯基由莫斯科出發,到了設在斯摩棱斯克州紅城附近的森林中的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司令部。在這裏,他聽取了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關於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戰役計劃及其實施準備工作方麵的匯報。

  6月8日,華西列夫斯基離開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帶著隨員到了巴格拉米揚大將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司令部。在這裏,華西列夫斯基先後聽取了方麵軍司令、參謀長、各兵種首長和軍事委員會委員關於戰役準備過程以及戰役的物資保障等方麵的報告和說明。

  在此後的幾天中,華西列夫斯基一直在為鐵路工作的緩慢而發愁。因為,一旦承擔進攻任務的部隊及其所需要的物資和技術器材不能如期到達指定位置,任何周密的計劃也等於白費。而且,由於鐵路運輸的拖延,必將會使戰役發起時間推遲,而這給高度集中起來的部隊和大量技術兵器的隱蔽和偽裝又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他曾多次向斯大林打電話並遞報告,要求最高統帥對此給予高度重視。

  由於華西列夫斯基的一再催促,終於引起了最高統帥部的重視。後經斯大林親自過問,交通人民委員會才改變了原運輸計劃,但是,這種修正已經太晚,以致最後不得不把進攻時間推遲到6月23日。

  每當大戰之前,都是華西列夫斯基最為繁忙的時候。作為蘇軍總參謀長,他要對所有的方麵軍和各集團軍負責領導工作。總參謀部和大本營還要為考慮其他方向的作戰或下一步的戰役規劃征求他的意見,或幹脆要求他主持這些工作。而作為派赴某一指定位置的大本營代表,他也絲毫不能因上述問題而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他常常有一種恨不能分身幾處的想法。

  6月19日,華西列夫斯基奉斯大林的命令,處理列寧格勒方麵的問題。直至6月20日,他才回到前線線。

  到了1944年夏季,隨著蘇軍在整個西部戰線的迅猛推進,特別是白俄羅斯戰役的巨大勝利及其戰役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最終消滅敵“北部”集團軍群有生力量、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的條件成熟了。

  這時,根據最高統帥大本營的命令,華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又增加了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行動的內容。這樣,在整個北部地區作戰的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方麵軍就全部由他來負責了。

  在7月12日以前,華西列夫斯基不斷地在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麵軍之間飛來飛去。作為大本營代表,他更關心的是這兩支部隊在具體部署和未來作戰中的相互協調問題。待巴格拉米揚和葉廖緬科基本完成戰役準備後,華前列夫斯基於12日晚回到了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

  這裏正在進行合圍德坦克第3集團軍的激烈戰鬥。早些時候,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已派出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近衛第11集團軍從北南兩側繞到了維爾紐斯的後麵。

  隨著合圍圈內敵軍被消滅,第31集團軍攻克了利達。很快,維爾紐斯也被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解放。更重要的是,由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與“北部”集團軍群的陸上聯係終於被切斷,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被徹底地擋在立陶宛南部地區。

  此後,華西列夫斯基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決定,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主力部隊立即向西挺進,占領整個從考納斯到波羅的海沿岸的直線走廊,最終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德國與立陶宛之間的邊境線,以待下一步從這裏直接進軍東普魯士的德軍“狼穴”所在地。

  至1944年7月底8月初,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戰場上,蘇軍的前沿戰線已經大大地向前延伸了。按照最高統帥部的訓令,華西列夫斯基的任務再次加重了。他不僅要負責協調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方麵軍的行動,而且還要指揮它們的戰役作戰。同樣,朱可夫元帥在南部戰線也得到了同樣的指示。

  新的使命,讓華西列夫斯基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任重道遠。他清楚地知道,德國統帥部和前線德軍都不會甘心波羅的海沿岸戰線上這個“德軍的缺口”的存在,他們肯定會不惜代價地派出部隊來填充這一缺口,以恢複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與東普魯士之間的陸上聯係。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甚至是性命攸關的。鑒於此點,華西列夫斯基於8月2日晚將自己的分析報告給斯大林,並再次提出把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調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他還提出,應把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所屬的突擊第4集團軍也劃入該方麵軍建製。斯大林表示同意他的分析,也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第二天,安東諾夫就告訴他說,大本營和總參謀部已經作出了上述安排。

  有了必要的這些部隊,華西列夫斯基便命令巴格拉米揚立即在米塔瓦(葉爾加瓦)至夏烏裏亞一線嚴加部署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的前沿和縱深,以便隨時準備擊退德軍的反突擊。此外,為了積極防禦的需要,華西列夫斯基又指示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兩方麵軍立即對裏加實施南北夾擊作戰。

  果然不出所料,在此間獲得的大量情報表明,敵軍正在沿麥麥列河地域建立強大防禦,那裏已集中了7個步兵師,而且還有一個軍隊集團集結在裏加以南的森林中,看樣子可能是要從北麵突擊進攻米塔瓦(葉爾加瓦)。同時,偵察部隊還發現,在夏烏裏亞以西地域還有大批敵軍正在集結。據此,華西列夫斯基判斷,敵人可能要從上述兩個方向拔出蘇軍打在裏加灣方麵的楔子。於是,華西列夫斯基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首長經過商量,並向最高統帥部請準,在這兩個重要方向上布置了強大的防禦措施,其中還安排了近衛機械化第3軍的反突擊行動。

  8月16日,德軍的突擊行動果然開始了。敵軍同時以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兩個坦克旅的強大兵力展開反攻,其中反攻的重點在米塔瓦附近。結果,敵人在夏烏裏亞附近的突擊被擊退,而米塔瓦地域的突擊卻大得其手。雖然遇到英勇頑強的激烈抵抗,德軍最後還是堵住了所謂的“缺口”地帶,從而獲得了一條寬約50公裏、長達1000公裏的防禦地帶,在它的南端,則經過日穆季直接可達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德軍在8月下半月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取得的最大戰果。

  此次作戰,應該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華西列夫斯基對這一點十分清楚。因此在準備實施戰役計劃時,他格外細心,也嚴格要求各方麵軍部隊。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忽然下起了暴風雪。雖然氣溫還沒有明顯變冷,但雪粒和8級以上的大風也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盡管如此,華西列夫斯基還是堅持在進攻前逐個方麵軍和集團軍地檢查了一遍各部隊。直到13日下午,他才風塵仆仆地從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麵軍趕回他設在第1方麵軍的指揮所。

  14日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麵軍在暴風雪的呼嘯裏同時對德軍發起了進攻。17日,列寧格勒方麵軍也轉入了進攻。一開始,德軍沒有想到蘇軍會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實施突擊。當猛烈的炮火傾瀉過來以及隨後的坦克群衝到防禦前沿時,德軍次要方向的陣地立時大亂,傷亡損失十分嚴重。但隨後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出現了有組織的抵抗。經過一周多的殘酷戰鬥,蘇軍才推進了80公裏,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裏左右。

  然而,在裏加主要方向上,敵軍在當天下午就穩住了戰線。從第二天開始,德軍曾數次組織反突擊行動,戰鬥極為激烈。17日上午,敵軍以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的強大兵力,向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所屬的近衛第6集團軍正麵實施了猛烈的反突擊。近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該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結合部猛衝。由於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後援坦克部隊沒有到達,該部敵軍曾一度突破蘇軍防線達四五公裏。隻是在晚上,華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軍趕到才製止住了敵人的前進。第二天,當敵人再度發起進攻時,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也插向了這個方向。這樣,敵人的反突擊被擊敗了。然而,此後,德軍憑借深溝塹壕和堅固的築壘配係,仍在拚死抵抗,致使蘇軍在這一主要方向上隻能一口一口地咬著敵人的防禦緩慢地向前推進。

  恰在這時,大本營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送來了敵軍的最新情報。稍後,方麵軍偵察部隊也印證了這一情報的準確性。這些情報說,在克萊彼達州的德國坦克第3集團軍地段上,敵人的兵力總數不超過8個師,其餘的都被派往米塔瓦(葉爾加瓦)附近去營救那裏的“北部”集團軍群去了。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敵軍力圖用一切辦法保住其“北部”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士的聯係通道,以便在必要時將其部隊全部撤離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說什麽也不能讓這部分敵軍跑了。否則,這曠日持久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作戰豈不要功敗垂成?這是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他與巴格拉米揚反複分析,權衡輕重,最後一致認定:寧可暫時放下裏加附近的戰役計劃,也要先在南部海岸的麥麥爾首先堵住德軍“北部”集團軍群的退路。這樣,還正可以利用該地區敵坦克第3集團軍的暫時弱勢。

  9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把這一想法用電話告訴了斯大林,並要求大本營給他一定的戰役準備時間。沒想到,斯大林聽了立即很高興地表示讚同。

  9月24日,最高統帥部正式訓令到達,要求把進行這一戰役的任務全部交給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幾天後,斯大林又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說,經他再三考慮,這一任務應以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兩個方麵軍來協力完成。此外,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的第39集團軍也應加入,它的任務是沿涅曼河進攻,以協助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的行動。電話中,斯大林還批準了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提出的於10月5日發起戰役的日期。

  10月1日,華西列夫斯基又收到大本營訓令,讓他隻負責和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和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的行動。10月5日,麥麥爾戰役打響了。

  就在這段時間裏,華西列夫斯基再次在行車途中受到了意外的傷害。當然,這次不是碰到了地雷,而是一個冒失鬼司機迎麵撞的。

  那天,華西列夫斯基清晨從葉廖緬科的司令部到巴格拉米揚的指揮所去。當他的車子正常地在路麵上奔馳時,突然前麵飛馳過來一輛越野吉普車。駕車的是一個年輕的軍官,不知怎麽回事兒,隻見這輛車子直直地朝華西列夫斯基的小車迎麵衝來,司機根本來不及拐彎或刹車。結果,華西列夫斯基甩出了車外。

  原來,這名肇事的年輕上尉是一個前線的偵察連長。那天夜裏,他剛剛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責任重大的任務。他是要急著趕回部隊去向上級首長報告。

  華西列夫斯基原諒了他,並要求有關部門不能處分他。不多久,這名上尉光榮地獲得了“蘇聯英雄”的稱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