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進入總參謀部

  蘇德戰爭進入第一個秋季的時候,當時法西斯希特勒軍隊並未喪失其優勢地位,雖然自入侵蘇聯以來他們已經損失兵員達53萬之多,但他們仍在氣勢洶洶地猛烈向東推進。法西斯軍隊仍然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掌握製空權,在戰場總兵力和兵器方麵也仍有相當大的優勢。在西北地區,蘇軍未能製止住德國軍隊向列寧格勒的挺進,隨後這座城便遭到了敵人的圍困;在西南戰場,由於基輔陷落,致使哈爾科夫工業區和頓巴斯受到嚴重威脅。在克裏米亞,蘇軍受到了敵人的分割包圍,他們獨自承受著法西斯軍隊的打擊。

  那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所最為關切的仍是西部戰場,即中央方向的戰局變化。總參謀部認為,雖然秋季以來這裏的形勢比較穩定,但這並不全是因為法西斯軍隊曾在這裏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和打擊。顯然,敵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隻是暫時的,他們正在這個方向上組織新的突擊集團,以便在認為適當的時候從這裏發動對莫斯科的第二次攻勢。因為,法西斯希特勒一直堅持認為,隻要蘇聯首都還是蘇方戰爭的鼓舞中心和組織中心,那麽就休想取得對蘇戰爭的最終勝利。所以,他們一定不會放過在這裏通過殊死決戰來決定戰爭命運的機會。

  事實證明,蘇軍總參謀部的這種判斷是正確的。

  1941年6月22日上午,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桌旁站立者)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德軍幾小時前已進攻蘇聯。9月底,希特勒德國軍隊基本上完成了奪取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戰略部署。希特勒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會議上說,在這次戰役中必須對莫斯科實行合圍。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3個方向給拚死防禦的蘇軍以決定性打擊。他把該戰役命名為“台風行動”,規定的突擊日期為10月2日。

  當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集中了77個師的部隊,總人數在100萬以上,擁有1700輛坦克和強擊炮,1400門火炮和迫擊炮,950架作戰飛機。而與之對抗的蘇軍西方方麵軍、大本營預備隊方麵軍和勃良斯克方麵軍,僅擁有約80萬兵力,6808門火炮和迫擊炮,782輛坦克和545架飛機。更為嚴峻的是,當時大本營已經不再掌握有已經編成的任何戰略預備隊了。

  9月3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裝甲部隊首先派出的一支先遣部隊出發了。10月2日,霍特的裝甲兵團和古德裏安的裝甲兵團同時在兩個方向發起突擊,從而揭開了維亞茲馬和勃良斯克雙重戰役的序幕。先是奧廖爾被攻占,接著維亞茲馬和勃良斯克也相繼陷落。在西南方向,距莫斯科不到100俄裏的卡盧加被攻占,在西北,距莫斯科93俄裏的加裏寧城也被攻占。

  莫斯科處於危急中。

  10月5日,國防委員會作出保衛莫斯科的決定。決定號召全體莫斯科市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協助蘇軍保衛自己可愛的城市和祖國的首都。當天,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與國防委員會委員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及馬林科夫到了西部前線。他的具體任務是把衝出敵人重圍和從西部撤下來的部隊火速派往紮伊斯克防線並在那裏組織防禦。下午3時,華西列夫斯基到達西方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經過與該方麵軍首長一道努力,用了5天時間,終於從爾熱夫、謝切夫卡及維亞茲馬撤下來的部隊中抽調了5個步兵師的兵力,並派他們開赴到紮伊斯克一線。

  10月9日,當華西列夫斯基在西方方麵軍司令部向斯大林做例行工作匯報時,斯大林決定把朱可夫從列寧格勒方麵軍調來,繼續擔任西方方麵軍總司令,並準備把大本營預備隊方麵軍合並到該方麵軍以加強力量,華西列夫斯基表示完全同意這種安排。次日上午回到莫斯科後,大本營就作出了這項正式決定,最後的命令文稿即是華西列夫斯基親自起草的。

  10月14日,法西斯德國軍隊又開始進攻。莫斯科的各個主要方向都在進行激戰。各方向的戰線都越來越逼近莫斯科市區,首都的危險大大地增加了。為此,國防委員會決定,一些政府機關、外交使團、大型國防工廠以及蘇聯首都的科學文化機構都必須撤出莫斯科市,隻允許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大本營及對國家和武裝部隊實施有效領導所必不可少的黨政軍機關留在這裏。

  16日,最高統帥部決定,為了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可靠地指揮部隊,必須把總參謀部分成兩個梯隊:其第一梯隊總計10人,由副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留下負責前線軍隊的指揮;第二梯隊是大部分,則由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帶領遷往新地點,並在次日早晨乘坐兩個列車向莫斯科郊外轉移。但有一條,這撤出去的總參謀部第二梯隊,仍必須與大本營繼續保持牢固可靠的經常聯係。

  由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的總參謀部第一梯隊,當時人們都習慣地把它稱為作戰參謀小組。它的任務就是直接為大本營服務。它的具體職責大致有如下數條:

  1.全麵了解和正確估計前線的形勢;

  2.經常地、準確地、但又不過於煩瑣地向大本營提供前方形勢的情報;

  3.如前方形勢發生變化,要及時而正確地擬定出自己的建議向最高統帥部報告;

  4.根據大本營作出的戰役戰略決定,迅速準確地擬定具體方案和訓令;

  5.對大本營一切決定的貫徹情況進行嚴格的、經常不斷的監督,對部隊的戰備情況和戰鬥力、預備隊的編組和訓練情況、部隊作戰物質的保障情況實行監督。

  秋雨是嚴寒和冰雪的前奏。身穿夏裝的德軍士兵要在蘇俄的首都過一個舒服的寒冬了。德製坦克走不多遠就要陷入泥潭之內,簡直無法前進。後麵的炮車和運輸車輛也全都陷在田野裏更深的泥潭中,絲毫動彈不得,連彈藥和糧襪都送不上來。德國指揮官無可奈何,隻得下令全線停止前進以待大地封凍。

  這時,蘇軍那體積龐大的遠遠出乎德國士兵意料的寬履帶坦克群,像一群發了瘋的巨形怪獸,猛烈地向德軍停止進擊的前線緊逼過來。

  德軍的猛烈進攻被雨季的泥濘和蘇軍的重型坦克暫時止住了,其突擊集團先鋒部隊的前出部分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即使某些地段的德軍仍在頑強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但進攻的速度顯然大大減弱。在南麵主攻的古德裏安部隊,也在距圖拉還有3俄裏的地方停頓下來。原來,他們企圖一舉攻下圖拉,然後從背後或側翼包圍莫斯科,以便由此率先攻入俄國首都。但是,他們過去在各個戰場曾經一往無前的巨大坦克群也陷入了進退不得的泥潭之中。

  華西列夫斯基從作戰參謀小組獲悉這一情報後,當即打電話向斯大林報告喜訊。

  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內有人提出進行反攻的建議。斯大林詢問華西列夫斯基的意見時,這位沉著穩健的將軍表示不好。因為,根據當時他領導的作戰參謀小組的判斷,德軍近期還要展開新的攻勢,這說明他們還有力量。

  到11月底,德軍的進攻力已漸告竭,這正是由於氣候條件、敵人戰線的拉長及蘇軍的頑強抵抗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總參謀部這時便提示大本營說,現在我軍轉入反攻的時機似乎差不多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國防委員會也堅信此點無疑。經研究,最後把發起對德軍反攻的日期定在12月5~6日。這時,希特勒的司令部還沒有正式下令停止進攻,但實際上各個方向上的德軍進攻已經基本停止。

  恰在此際,沙波什尼科夫總參謀長病倒了。於是,斯大林要求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出任代理總參謀長一職。此後,華西列夫斯基與斯大林等大本營成員一起,具體製定、籌劃並直接領導了這場莫斯科城下的反攻。這是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軍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反擊德軍的行動。

  對於這次反攻行動,蘇軍最高指揮中樞自信可以成功。這可以從下麵一點得到證實和證明:12月15日,即在反攻開始後的第10天,蘇共中央就作出了把原來遷出莫斯科的黨、政、軍機關遷回的決定。而原來遷出的總參謀部第二梯隊,早在11月下旬就已遷回莫斯科,以便立即投入反攻的準備工作。

  反攻計劃編製完成後,身為代理總參謀長的華西列夫斯基在12月4日便親自前往加裏寧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他當麵向該方麵軍總司令科涅夫傳達大本營關於轉入反攻的最後指示,並在那裏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該方麵軍不折不扣地執行反攻命令。

  何以需要如此這般呢?原來,在12月1日淩晨3時30分,他和斯大林兩人曾親自簽署了一道命令,要求科涅夫的加裏寧方麵軍不要在自己所轄的地域內另外組織任何局部反攻,而應把主力用在配合朱可夫的西方方麵軍的反突擊進攻上麵。但隨後科涅夫即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借口缺乏坦克和兵力不足,不想采取支援西方方麵軍的行動,仍想單獨進行一次進攻加裏寧的局部戰役。最後,在華西列夫斯基答應他增加兵力支援的情況下,科涅夫才勉強放棄了自己原來的主張。盡管如此,斯大林仍不放心,於是便派華西列夫斯基親自來到這裏。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這場空前的激烈角逐,蘇軍很多高級指揮人員經受了鍛煉,他們更多地掌握了現代化戰爭條件下一係列軍事戰略技巧與軍事指揮藝術。華西列夫斯基在協助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籌劃、指揮這次會戰中,學到了許多實戰軍事技能,並在這次著名戰役中成長為蘇軍高級將領。對於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獻身祖國的精神,蘇聯國防委員會和最高統帥部給予了高度的讚譽,同時也給了他以應有的實際地位和待遇。

  4月中旬,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最高統帥部派往西北方麵軍工作去了。按當時1942年春季和夏初蘇軍作戰計劃的規定,在西北方向上還有一個所謂的局部戰役。它要求西北方麵軍和加裏寧方麵軍協同動作,將已經陷入蘇軍合圍的法西斯傑緬斯克集團就地聚殲。華西列夫斯基此行的任務,就是協助該方麵軍首長做好這次戰役的具體籌劃和指揮。他在這裏一直工作到5月8日。

  正當他們準備實際實施這一聚殲行動時,忽然接到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一道命令,要求華西列夫斯基盡快趕回莫斯科。原來,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心髒病突發不能照常工作,總參謀部的工作又須臾不可離人主持。於是,從5月11日起,華西列夫斯基便第二次受命代理總參謀長一職。

  稍後,病愈並逐漸恢複健康的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統帥部提出,由於自己年齡和健康的原因,最好辭去總參謀長之職,而去某所軍事院校擔任一些身體能夠承受的較輕鬆的職務。而且,他還正式提議總參謀長一職的繼任人選,他認為華西列夫斯基是最合適的了。因為,這位被推薦者不僅素質和能力方麵無可挑剔,其忠誠、幹練、機敏及沉著多思,都可以說是一流的人才。此外,在資曆上也說得過去,華西列夫斯基於1942年4月26日始獲上將軍銜的。斯大林當即表示可以考慮他的建議和要求,隻是關於華西列夫斯基繼任問題,須得到蘇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的批準方可。

  6月24日,經研究,蘇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決定:任命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為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

  在一定的意義上,對華西列夫斯基來說,此番出任蘇軍總參謀長很有點兒臨危受命的味道。當然,這是從此間蘇軍戰場所麵臨的諸種嚴重局勢這個角度來說的。因為,在他上任還不到一周,蘇軍戰場的各個方向就開始出現一係列重大失利,隨之而來就是整個春季和夏季的形勢逆轉……

  第一樁就是克裏米亞戰場上形勢日益複雜和日趨惡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來的就是西南方向鐵木辛哥元帥領導的所謂哈爾科夫附近進攻的慘重失敗。由此,還嚴重地累及勃良斯克方麵軍左翼的安全,以致整個西南戰場的局勢迅速惡化起來。

  5月中旬,德軍的突擊力量仍在不斷地增加,各種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師越來越多地蜂擁到蘇軍側翼。估計,很快將嚴重威脅到第9和第57集團軍的後方。

  尤其糟糕的是,當時鐵木辛哥不僅未認識到這種危險,反而仍然顧前不顧後地堅持他的向前進攻方針。當晚,華西列夫斯基打電話給他的老同事、第57集團軍參謀長阿尼索夫,後者向他如實地報告了前線的真實危局。由此,華西列夫斯基斷定,德軍業已展開的這個進攻很可能就是其大規模春季進攻的前奏。顯然,敵人是想先清除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然後全殲蘇軍西南和南方兩個方麵軍。這種分析如果成立,那麽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他認為,隻有立即停止鐵木辛哥集團向哈爾科夫的進攻,並將原用來突擊的部分兵力調轉頭,以解除對第9和第57兩集團軍的危險。因為在該地區根本沒有任何預備隊部署,也沒有其他可供調用的蘇軍部隊。

  打定主意後,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向最高統帥做了匯報,並如實談出自己的這番打算。不料,斯大林卻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主意。當他與鐵木辛哥通話後,後者也沒有表現出多麽的不安,並且提出,隻要再給他增派1個師的預備隊,仍然堅持既定方向進攻便絕無問題。所以,他放下電話對華西列夫斯基說:“鐵木辛哥元帥正在采取的措施完全能夠擊退敵人對南方方麵軍的突進,所以西南方麵軍仍將繼續進攻。”

  5月18日,形勢繼續惡化,華西列夫斯基非常著急。他再次找到斯大林,建議必須立即停止哈爾科夫方向的進攻,將西南方麵軍的突擊集團轉向南麵抗擊敵人。這次斯大林走到電台旁,要求西南方向軍事委員會對現時情況作出判斷。鐵木辛哥元帥再次作出了令人放心的保證。晚上,斯大林又就這個問題與西南方麵軍軍事委員赫魯曉夫通話,後者也報告說,盡管克萊斯特集團的威脅在增大,但沒有理由終止正在進行的進攻。這樣,進攻便仍然繼續。華西列夫斯基心急如焚,卻一籌莫展:眼看一晝夜的時間又失掉了,怎麽才能說服最高統帥呢?

  情況一個小時比一個小時嚴重。到5月19日下午,敵軍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合圍蘇軍的威脅已相當明顯了。隻是在這時,鐵木辛哥才下令停止哈爾科夫戰役,調轉突擊部隊對付正在形成合圍之勢的克萊斯特集團。但是,為時已晚。由於各部隊在夜間才開始執行命令,極為寶貴的時間再次損失了。及至翌日拂曉及以後的幾天中,德軍的強大坦克突擊集群已經重創蘇軍第9集團軍,並將其趕過了頓涅茨河。隨後,敵人迅猛突入第6和第57集團軍及博布金將軍集群的後方,很快就合圍了這些部隊。

  到5月23日,第6、第57、第9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博布金所部完全陷入敵軍重兵合圍之中。經過一個半月的苦鬥,隻有很少一部分突圍出去了,絕大多數都無法衝出重圍。在給德軍以大量殺傷後,蘇軍大部戰死,餘者全都被俘。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的有方麵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參謀長阿尼索夫少將、軍事委員(旅級政委)波品科大校、第S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基中將、軍事委員弗拉索夫大校、集團軍群司令博布金少將等一大批高級軍官和士兵。據有關史料提供的說法,此一役,蘇軍死傷及被俘者,總計達25萬人之眾,損失坦克600餘輛,還有大量其他兵器。

  總參謀部聞得這個消息,華西列夫斯基總參謀長不禁為之失聲……

  在克裏姆林宮,斯大林也懊悔莫及。

  然而,蘇軍西南戰線的危急並未到此結束。鐵木辛哥元帥調轉回師的突擊集團也遭到德軍的頑強阻擊,在經受巨大損失後,不得不被迫退到奧斯科爾河地帶固守。

  6月28日,得勢猖狂的德軍的巨大進攻真正開始,這就是他們的夏季攻勢。敵軍從庫斯克到羅斯托夫的廣闊戰場上,分兩路猛烈突擊,其中一路就是保盧斯指揮的最強大的第6集團軍,其直指方向正是原西南方麵軍與勃良斯克方麵軍之間的薄弱結合部。該部德軍依靠其強大的坦克集群,橫衝直撞,直取前方。這裏,是數百裏一望平川的草原,沒有那些曾把它阻擋於莫斯科城前的大片森林,沒有高山,沒有丘陵,沒有溝壑。坦克集群旋風般地向前驅馳,揚起了40裏之內都清晰可見的蔽天塵埃。它們瘋狂地駛過無數的城鎮和鄉村,所留下的僅是死神光臨的痕跡。

  到7月2日,勃良斯克方麵軍所在的沃羅涅日地域局勢也日益嚴重惡化。敵軍兩天內即疾進80公裏,而且推進的勢頭仍未見減。蘇軍這一方向上的所有預備隊都使用上了,但仍止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為了阻止敵軍占領沃羅涅日這一重要城市(它是由西北通向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最高統帥部決定,再增加兩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交給勃良斯克方麵軍指揮,同時又把強大的坦克第5集團軍也撥給該方麵軍,並派華西列夫斯基親臨前線,負責這裏劇烈戰鬥的協調和指揮。不久,由於南方方向也出現了麻煩,華西列夫斯基又被緊急召回大本營。

  就這樣,在這段極為緊張艱難的日子裏,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新上任的總參謀長和大本營代表,總是在最高統帥部和前方戰場之間被扯來扯去,疲於奔命。

  在這危急時刻,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於7月23日到達前線。他是受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前去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首長共同應付這一難題的。前此不久,最高統帥部已經把大本營預備隊方麵軍中幾乎所有部隊都編入了該方麵軍。除了尚未準備就緒的坦克第1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外,大本營在這一地區已沒有任何可供使用的預備隊了。經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商量,華西列夫斯基認為,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這兩支正在組建中的坦克集團軍。但是,經過聯係才得知,坦克第4集團軍至少需要兩晝夜的時間才能趕到。當時,前線形勢根本不允許坐等這麽久。在這種情況下,華西列夫斯基當機立斷,決定隻派坦克第1集團軍單獨對敵人實施反突擊。

  華西列夫斯基想,對現在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如果延誤或錯過這段時間,敵軍就可能渡過頓河,並在河的右岸建立起可以固守的陣地。到那時,再想把敵人趕回來,恐怕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難的了。結果證明,華西列夫斯基的決斷是正確的。當7月25日蘇坦克第1集團軍發起反突擊後,敵軍的陣地果然被衝亂了。他們萬萬也沒有想到,在這時蘇軍還有預備隊可以使用,而且又是如此迅速地突到了自己的後方。於是,敵軍被迫轉入防禦態勢。不久,奉命開到這裏的蘇坦克第4集團軍也從另一個方向加入了對德軍的突擊,這更使保盧斯大惑不解:怎麽又出現了新的蘇軍坦克集群;元首和統帥部提供的情報不是說這個方向上敵人再也沒有預備隊可以使用了嗎?無奈之下,德軍隻好暫時退卻,退出了他們要銳意進取的斯大林格勒方向。

  華西列夫斯基急中生智安排的這次反突擊行動,雖然未能一舉消滅敵軍,但它卻打破了保盧斯集團企圖圍殲第62集團軍的計劃。更重要的是,它打亂了敵軍的行動計劃,使其失去了迅速進攻的能力和機會。其一鼓作氣奪取頓河渡口、並前出到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區的既定計劃落空了。這樣,希特勒原以為完全可能的令該集團軍在急速奔進中一舉攻下斯大林格勒的最終戰略追求,也隨之化作了永遠不能實現的泡影。

  華西列夫斯基視察近衛第2集團軍。到8月上旬,希特勒決定同時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新的一輪攻勢。其計劃為:由第6集團軍從西北麵自上布齊諾夫卡發動進攻;由坦克第4集團軍從南麵自阿勃加涅羅沃地區發動進攻。雙方進攻務求向心態勢,以便一舉攻占斯大林格勒。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是從一位前線偵察員的報告中獲知敵軍新的大規模進攻端倪的。據該偵察員提供的情報,原先在巴甫洛夫斯克至韋申斯卡亞地段擔任防禦任務的敵第6集團軍,已被意大利第8集團軍替換下來,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去了。經過分析,總參謀部認為,德軍的這種調防肯定不是正常的舉動,這說明第6集團軍另有新的更重要的任務。什麽任務呢?再明顯不過了,它隻能是被用來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突擊進攻。因為,該集團軍是這個方向上德軍最強大的部隊。

  8月5日,為了對付敵軍隨時都可能發動的新的大規模進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把斯大林格勒方麵軍一分為二,即改組為兩個方麵軍——東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

  所以作出這樣的安排,在當時也還有另外的實際考慮。這就是,隨著8月上半月連續未斷的激戰,原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戰線已經延伸至800公裏之長,這使該方麵軍首長越來越不適應指揮和組織這麽多軍隊的戰鬥行動。因為,當時這些軍隊不得不在兩個互相分離的方向上作戰。當然,也有原方麵軍首長不稱職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以後也是存在的。基此,在未做人事調整前,8月13日,大本營又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撥歸東南方麵軍節製;兩方麵軍的最終指揮權,由派往這裏的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和領導。

  8月19日,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按預定計劃開始了對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次直接進攻。保盧斯和霍特這兩個法西斯惡魔,簡直是傾其所有地把強大的快速集群從南北兩個方向推向斯大林格勒城郊。先是保盧斯集團從卡拉奇方向突破了蘇軍的防禦,並在23日把部隊前出到了斯大林格勒以北的伏爾加河一線。隨後霍特集團也從城南楔入蘇軍防線,並使其所部前鋒前出到了京古塔車站。至此,斯大林格勒的形勢開始呈現危局。

  此間,作為大本營代表的華西列夫斯基一直在東南方麵軍司令部。當隨後德軍飛機對斯大林格勒肆無忌憚地實施空中轟炸時,他曾目睹了這座英雄的城市變成廢墟的全過程。

  一度,華西列夫斯基與總參謀部、最高統帥部的電報電話聯係全部中斷,他不得不在指揮觀察所內用無線電拚命地喊話。電話聯係接通後,斯大林給他和前線的兩個方麵軍首長發來了指示:不惜一切代價阻擊敵人,誓死保住城市。

  8月25日,華西列夫斯基再次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求他立即趕到北郊附近的一個屯兵場去,並領導那裏剛剛開來的部隊進行突擊敵人的準備工作。稍後,剛剛被任命為最高副統帥的朱可夫元帥也趕到了那裏,他是斯大林派來接替華西列夫斯基並領導整個斯大林格勒地區蘇軍作戰的。因為,總參謀部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非常需要華西列夫斯基這顆“智多星”;而在具體指揮作戰方麵,斯大林似乎又認為朱可夫要比參謀出身的華西列夫斯基強些。

  9月1日,華西列夫斯基奉命離開前線,他下飛機後便直接到克裏姆林宮斯大林辦公室向最高統帥作戰場局勢匯報。可是,在他離開後這段時間裏,前線的戰鬥更加殘酷,更加激烈。有著優勢兵器和兵力的德軍已經攻破了斯大林格勒城垣,其中一部分坦克部隊已與守城的蘇聯軍民拉開了巷戰的序幕。

  9月上旬,斯大林把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叫到了他的辦公室。他找他們來,主要是想聽聽兩位對當前斯大林格勒前線戰局的分析和預測,商量如何擺脫各部隊當前的困境,以及怎樣才能解決掉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與霍特坦克第4集團軍,並最後奪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終勝利問題。應該說,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是斯大林在衛國戰爭時期的左膀右臂,是斯大林最為信任和賞識的兩員猛將。在斯大林看來,朱可夫有足夠的軍事指揮天才,而華西列夫斯基則是無與倫比的軍事智囊。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沉著機敏,有決斷能力,尤其富有軍事創造才能。

  9月底,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關於進攻的準備工作,在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由最高副統帥朱可夫領導;在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由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領導。隨後,他們兩位便各自趕到自己所在部隊去。

  11月13日,華西列夫斯基代表總參謀部向蘇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大本營報告了經過核實的“烏蘭”進攻計劃。

  戰役進攻發起前,華西列夫斯基與朱可夫又向斯大林提出了一項新建議:為了不使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危急時刻從維亞茲馬以北地區抽調部隊來增援敵“南部”集團軍群,蘇軍必須在維亞茲馬以北的莫斯科中央方向發起一次迅猛的誘攻性戰役,順便也好一舉吃掉一直威脅首都的爾熱夫突出部地域的德軍。斯大林對此也十分感興趣,他很快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並要求他倆中派出一人來負責這個誘攻任務。最後,朱可夫被派到了那裏,因為他此前曾擔任過西方方麵軍司令。這樣,華西列夫斯基便成了南部戰線斯大林格勒地域戰鬥的總負責人。隨後,朱可夫便奉命去了西線,而華西列夫斯基則直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線。

  由於擔任此次戰役突擊任務的西南方麵軍把司令部設在了綏拉菲莫維奇市。為了方便協調指揮,總參謀部便在這裏也給華西列夫斯基準備了一個協調三軍(西南方麵軍、頓河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指揮所。

  11月17日,華西列夫斯基經過戰前巡回檢查,正準備於當天搬到自己的前線指揮所去。恰在這時,他突然又接到斯大林的電話指示,要他必須在18日到莫斯科討論問題,具體什麽問題沒做任何透露。

  第二天,華西列夫斯基如約來到克裏姆林宮,斯大林和全體國防委員正在那裏開會。斯大林立即接待了他,並把一封信交給他,請他仔細加以研讀。說完,斯大林便回自己的辦公室繼續開會去了。

  在一間被指定隻有他一人才能進出的房間裏,華西列夫斯基急忙地展開了這封信。及讀畢,確實令他大吃一驚,並且很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原來,寫這封信的人,正是在即將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擔負重要突擊進攻任務的機械化第4軍軍長沃利斯基。這封信是他不久前寫給國防委員會的,內容是請求推遲或幹脆取消馬上就要進行的這次戰役。這位軍長在信中寫道:鑒於進攻開始前敵我兵力和兵器的對比情況,擬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進攻不僅不會成功,而且,他認為,必定遭到帶來一切嚴重後果的慘敗。因此,作為一名忠實的共產黨員,並代表參加這次進攻的其他負責幹部,他請求國防委員會立即詳細地檢查就實施這次戰役所作出的決定是否現實,請求推遲這次戰役,或者完全取消這次戰役。

  華西列夫斯基把這封信一連看了兩遍,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他大大地感到驚訝,也極困惑。他對寫信人雖不很熟悉,但還是了解的。最近幾周,這位軍長一直在參加戰役的準備工作。不論對整個戰役,還是交給他負責的該軍任務,他一次都未表示過異議。更何況,在前不久的那次總結會議上,他還當麵向大本營代表(即華西列夫斯基)和方麵軍軍事委員會保證,他的軍將堅決完成任務,並講了自己軍的充分戰鬥力及全體官兵的高昂士氣。

  斯大林要他急匆匆地趕回來,就是因為國防委員會要在這個問題上聽聽他的看法。一則,他認識並了解這位寫信人;再者,這位軍長就在他負責協調指揮的部隊中,而且戰役馬上就要開始。當然,華西列夫斯基是不同意這封信的分析的,他當時就把這一看法告訴了斯大林和國防委員會委員們。

  當時,斯大林當著華西列夫斯基的麵就給沃利斯基軍長掛了一個電話,在簡短的談話中,最高統帥並沒有嚴厲地批評這位軍長。然後,他對華西列夫斯基說,他的意見是還把寫信人留在軍裏,因為後者剛剛還表示過一定完成上級交給他們軍的任務。關於他是否還擔任該軍軍長的問題,要按該軍的行動結果再做最後決定。但是,關於該軍及寫信者本人在戰役頭幾天的作戰表現,他命令華西列夫斯基必須向他提出專門報告。

  11月19日清晨,華西列夫斯基就回到謝拉菲莫維奇的指揮所裏。這時,進攻已經開始了。

  雖然早晨的濃霧和飛雪使突擊發起時根本不能使用強擊航空兵實施先期轟炸,但各方向的突擊集群仍然進展較快。西南方麵軍的主攻突擊很快就粉碎了羅馬尼亞軍隊的防線,一天之內就向前推進了20多公裏。有些集團軍則挺進到了30—35公裏的縱深。同樣,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突擊行動,也沒有更多地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他們照樣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特別是沃利斯基指揮的機械化第4軍,表現得更加卓越而勇敢,他在第一天之內也率部前進了20多公裏,成績非凡。在當天晚上向最高統帥的匯報中,華西列夫斯基特別遵囑談到了該軍的無畏行動。至此,斯大林心裏才像一塊石頭落了地,自然,華西列夫斯基也為之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23日,按“烏蘭”計劃的預定時間,西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突擊集群,在頓河方麵軍右翼的積極支援下,像兩把遊刃有餘的利劍,巧妙而適時地實施了對卡拉奇方向的向心突擊,從而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地域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的合圍。

  這是自蘇德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法西斯軍隊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合圍。

  當晚,華西列夫斯基在自己的指揮所內分別給他調度下的三個方麵軍首長通話,討論戰役形勢並擬定了下一步最適當的行動計劃。隨即,他又把他們的想法和建議直接報告了斯大林。

  很快,最高統帥部就複電華西列夫斯基,表示同意他們的建議和下一步部署。

  11月24日晨,各方麵軍所屬部隊開始按照既定部署向合圍圈內的敵軍發起攻勢。然而,這次攻勢未達成預期目的,相反在各個方向都遭到了強大敵軍集群的反衝擊。原來,根據最新的敵情分析,蘇軍前線總指揮機關才知道,他們從行進間消滅被合圍敵軍的計劃所依據的對敵兵力的估計出現了嚴重差錯:當初,他們認為敵保盧斯指揮的集群隻有8.5—9萬人,可是實際這時卻有30萬人。所差之多,實在令人為之咋舌。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誤差,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敵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在進攻和防禦中補充得到的兵力算進去,也未估計到合圍圈內大量的特種部隊和其他輔助部隊,這些部隊的官兵則多數補進了作戰部隊。12月初,經過準備和調整,蘇軍又對該部敵軍組織了一次分割性突擊消滅的作戰,但仍無顯著戰果,德軍對合圍他們的蘇軍仍然不斷進行的遠不是沒有活力的反衝擊。

  了解到這種局麵後,斯大林非常著急。在12月4日的電報命令中,他批評了華西列夫斯基在最近的第二次突擊進攻中的錯誤。

  華西列夫斯基接到最高統帥的電令後,感到很懊悔。他知道,最高統帥所批評的這些全是確實存在的,誰讓他沒有去親自檢查呢!當然,話說回來,最主要的問題還不在這裏,而是我們自己的力量不夠。這也說明,敵軍雖已被圍,但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更何況,困獸之鬥,是會更加凶猛和不遺餘力的。

  1942年11月下旬,蘇軍開始反攻。稍後,更嚴重的情況發生了。據偵察部門偵知,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為了給遭到合圍的敵保盧斯集團和霍特集團解圍,恢複他們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原態勢,已在這個戰線的東南地段建立了以德軍前副總參謀長曼斯坦因元帥為首的頓河集團軍群,所有南線的德軍,包括被合圍的上述兩德軍集團,統一由他負責指揮。華西列夫斯基還獲悉,為了實施解圍戰役,曼斯坦因建立起兩個新的突擊集團:一個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另一個在托爾莫辛地域。

  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將這一最新戰局變化報告給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並提出從大本營預備隊中抽調實力雄厚的馬利諾夫斯基中將指揮的近衛第2集團軍和其他部隊前來支援,撥歸頓河方麵軍指揮。隨後,大本營又決定成立由波波夫中將指揮的突擊第5集團軍,使之以最快速度在西南方麵軍的坦克第5集團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第51集團軍之間展開。按命令,該集團軍歸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指揮。

  到12月10日左右,曼斯坦因麾下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已經占領了從維申斯卡亞到馬內奇河的正麵。在它現編成的大約30個師(不包括在合圍圈內敵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中,有17個師橫在了蘇西南方麵軍正麵;另外13個師則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和第51集團軍相對峙。其中僅在蘇軍第51集團軍對麵就有10個師之眾的強大德軍部隊。這樣,兩軍門前的敵我力量對比是相當懸殊的:德軍7.6萬人,坦克500輛,火炮和迫擊炮340門;蘇軍隻有3.4萬人,坦克77輛,火炮和迫擊炮147門。由此可見蘇軍第51集團軍處境之艱難。

  12月1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終於批準了華西列夫斯基的請求,決定把馬利諾夫斯基的近衛第2集團軍由頓河方麵軍劃歸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指揮,並決定暫時放棄原來擬議中的“土星”戰役。原先,經華西列夫斯基等建議,西南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一部的突擊進攻方向是徑直向南,直取羅斯托夫地域,目的是廓清合圍圈外的德軍。後因德軍曼斯坦因頓河集團軍群建立,華西列夫斯基又建議改變該戰役,而用這兩部強大蘇軍來抗擊曼斯坦因集群;待西南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消滅頓河中遊的意大利集團軍後,揮師東南,向莫羅佐夫斯克和托爾莫辛方向突擊,即前出到敵曼斯坦因集團軍群的後方。同時,斯大林還命令說,此後華西列夫斯基的任務便是負責解決敵曼斯坦因的解圍部隊,而消滅合圍圈內德軍保盧斯和霍特集團的任務則由新派來的大本營代表、蘇軍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負責。在工作中,沃羅諾夫應以華西列夫斯基的副手出現。

  12月19日,德軍曼斯坦因集團軍猛攻蘇軍第51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防線,防禦正麵被同時撕開了幾道口子。戰鬥呈膠著狀態,梅什科瓦河附近的許多居民點曾多次易手,原先白雪覆蓋下的草原大地,兩天後便全部化成焦土一片。

  次日,蘇軍馳援的近衛第2集團軍趕到,部隊還沒有全部展開,前鋒就投入了鋼鐵大戰與血肉廝殺。敵人的進攻終於被擊退了,草原上布滿了血肉模糊的敵人屍體。近衛第3師在瓦西裏耶夫卡與敵軍的激烈交戰中,雖然傷亡逾半,但終於守住了陣地。華西列夫斯基事後回憶說:“正是這些日子裏在布滿峽穀的葉爾根地帶的戰鬥,決定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命運。”

  到12月23日,雖然曼斯坦因集群的另一路前鋒部已經衝到了距被合圍的保盧斯集團隻有35—40公裏的地域,但它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他們確實時運不濟,或者說是命運乖蹇,蘇第51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的迅猛反突擊,蘇空軍第8集團軍令人膽寒的空中轟炸,終於給近衛第2集團軍的展開贏得了不可缺少的寶貴時間。待到該集團軍全部展開之後,希特勒援救保盧斯集團的計劃便破產了。因為,此後不久,該集團軍和其他蘇軍部隊便在這裏展開了對曼斯坦因集群的大規模反擊。結果,曼斯坦因連同他的企圖全都失敗了。

  1月8日,蘇軍向保盧斯集團發出了勸降書,答應給戰敗者以體麵的待遇,包括供給足夠的口糧,治療傷員,允許軍官保留自己的武器,並保證戰後將他們全部遣送回國。但是,正所謂困獸猶鬥,保盧斯不肯放下武器。也許,他這時還在想著戰役勝利後希特勒許諾給他的高級參謀或德國統帥部長官的軍職呢。

  德軍的所有抵抗和掙紮都變成了徒勞,特別在當前這種被困破城而又待援無望的情況下。當蘇軍發起進攻並逐步縮小了合圍圈時,也就是戰鬥到第14天之後的時候,保盧斯向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發出了一紙報告,其中說:“潰敗已經不可避免。我請求立即允許投降,以挽救殘部生命。”但是,他的請求沒被批準。而沒有希特勒的批準,他保盧斯也好,別的其他軍官也好,誰敢投降呢?

  這樣,保盧斯和他麾下的將士們(這時已經不到10萬人,蘇軍有25萬之眾)便不得不躲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廢墟和瓦礫之中。冬日漫天的風雪也與他們作對,士兵們有的幹脆放下了武器,他們用凍結的雪塊艱難地積起道道雪牆。盡管如此,他們也被凍得一個個神誌麻木地蜷縮在地上。至於吃的,開始還有麵包,但定量是每天每人一片;15個士兵能分到1公斤土豆。而飲水的唯一來源是融化積雪。羅馬尼亞騎兵師所存不多的馬匹,到頭來竟被他們宰食一空。再到後來,他們不得不在廢墟中捕捉狗貓和烏鴉來填充肚子。

  1月30日,保盧斯成了蘇軍的俘虜。兩天後,英勇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