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恪盡職守的作戰部長

  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於1895年誕生於俄羅斯,父親是一位神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從軍參戰,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21歲時被提升為營長,獲上尉軍銜。十月革命爆發後,華西列夫斯基加入蘇聯紅軍。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1920年11月,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步兵第48師奉命調到斯摩棱斯克省駐防,同時負責該地區的剿滅殘匪的工作。他所擔任營長的那個獨立營由於一些年紀較大的軍人被動員退伍或發送回籍而宣布解散。

  1922年,蘇俄工農紅軍開始改製,他被任命為第142團副團長,後因團長被派出學習,他便代理該團團長之職,未久,則成為該團的正式團長。1922年9月,華西列夫斯基還率所部參加了軍區聯合組織的一次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大規模對抗演習。這在國內戰爭結束以來還是第一次,當時的蘇聯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及紅軍第一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都親自參加了。

  通過這次大規模軍事演習,華西列夫斯基大開眼界。雖然自己隻是一名普通的紅軍中級指揮員,但他已經認識到,軍隊今後的首要任務必須是下大力全麵提高指戰員的軍事理論修養和作戰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因此,他在自己所在團內率先開展各種軍事技術訓練,甚至包括旨在提高指戰員身體體能素質的軍事體育訓練活動。為此,華西列夫斯基本人多次受到師首長,甚至上至軍區首長的表彰。

  正因為如此,當1924年初整個蘇聯紅軍倡導提高部隊全麵戰鬥力的活動展開後,華西列夫斯基便被師部調出,指定由他擔任師初級指揮學校校長之職。在此任上,華西列夫斯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他不僅為步兵第48師培養出了第一批現代化條件下中級指揮員的助手,而且還在軍事教學實踐中獨創了一套新的教學與訓練方法,特別是結合當時進行的軍事改革活動,對該師初中級指揮機構做了相當合理且更切合實際需要的大膽調整。華西列夫斯基的一個很顯著特點和優點,就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他總能在自己的任何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令人稱譽的成就。從根本上說來,這確實是一個人的素質與能力的問題。

  1926年夏,當華西列夫斯基還在第143團團長任上的時候,他奉命到“維斯特列爾”步兵戰術進修學校團長進修班學習了一年。該校是蘇軍最老和最有名望的一所軍校,始建於1918年11月,到1924年正式定名為:共產國際“維斯特列爾”工農紅軍指揮人員步兵戰術進修學校。

  1927年8月,華西列夫斯基為期一年的軍校進修結束。他仍回到了原來的第143團工作。此後不久,他又被派到第144團擔任團長。

  1931年秋,華西列夫斯基奉命由步兵第48師調入蘇聯紅軍軍訓部任職。蘇軍軍訓部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新部門,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全軍新形勢下軍事訓練的安排部署、督導檢查等工作。

  在軍訓部工作的兩年時間裏,華西列夫斯基先是主持編輯《軍訓通報》。後來,蘇軍最有影響的軍事學術刊物《軍事通報》也轉歸軍訓部辦,他同時也成了該刊的主要負責人。此間,華西列夫斯基深入地研究了關於大縱深進攻戰役的理論,以及諸兵種合成戰鬥動作協調等一係列最新軍事科學理論。這為他後來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成功地籌劃和領導大規模戰役行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構成了他軍事思想的主要框架。

  由於華西列夫斯基在大縱深戰役理論研究方麵的突出成績,當謝佳金將軍(他也是這一理論的主要闡釋者之一)出任第2任軍訓部部長後,華西列夫斯基曾多次被派遣到各軍區的野戰部隊去檢查應用訓練演習。在1933年夏季進行的諸兵種合同大縱深戰役試驗演習中,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演習導演司令部的參謀長。擔任這次演習總導演的是蘇軍參謀長葉戈羅夫,副導演是蘇軍炮兵主任戈羅夫斯基。為了這次震動全軍的大型演習的準備和總結工作,華西列夫斯基整整忙了4個月。演習結束後,他參與編寫了《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鬥細則》、《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在現代諸兵種合同戰鬥中的協同動作細則》。這些,後來曾廣泛發至全軍各部隊使用。

  1934年,華西列夫斯基被派到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部擔任軍訓部長一職。此間,他結識了許多後來成為蘇軍名將的軍事領導人。如他的終生摯友、著名的朱可夫元帥及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布瓊尼元帥、特卡切夫將軍等都是他在這時認識的。

  1935年9月,蘇共中央和人民委員部作出決定,在陸海軍中普遍實行指揮人員和領導人員軍銜製。華西列夫斯基當時被授予上校軍銜。

  1936年秋,受國防人民委員派遣,華西列夫斯基上校前往剛剛成立的總參謀部學院深造。畢業後,留在總參軍事學院擔任包括集團軍戰役教研室在內的後勤教研室主任。

  1937年9月,當華西列夫斯基在總參學院工作剛滿一個月時,總參謀部又來了新的調令,總參謀部任命他為總參機關主管軍隊高級指揮人員戰役訓練處處長一職。這樣,從這年10月起,華西列夫斯基就開始在蘇聯紅軍總參謀部工作了。這時他根本預料不到的是。此後這裏竟成為他長期永久性的家。

  1939年初,由於戰爭日益臨近,總參謀部決定將原來的作戰處擴充為權限更高的作戰部,作戰部是總參謀部的核心機構。同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出任作戰部副部長,同時兼任戰役訓練處處長之職。

  盡管蘇聯政府與法西斯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對此並不抱幻想。還在戰爭爆發初期,斯大林便指示總參謀部著手擬定和編製旨在應付突發事變的蘇軍戰時集中和展開作戰計劃(後總參謀部將它命名為“反擊侵略計劃”)。這項工作最早是由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負責領導的,具體參與這項計劃編製的即是總參作戰部瓦圖京部長與華西列夫斯基副部長。

  1940年5月間,為適應即將到來的戰爭形勢,蘇共(布)中央和蘇聯政府對國防人民委員部和總參謀部的領導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這次調整中,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第一副部長,具體負責西方工作。

  1941年6月22日淩晨,法西斯德國在蘇聯邊境西部約1000多公裏的寬大正麵突然發起了侵蘇戰爭。至此,希特勒蓄謀已久的、蘇方隨時在準備的蘇德戰爭終於爆發了。

  戰爭爆發最初的兩個月裏,華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崗位一直在總參謀部作戰部。那時,作戰部簡直像一所蜂房,“蜜蜂”從前線飛回來,帶來了緊急情報,立即給分發到當時根據戰鬥方向成立的3個處——西方處、西北處、西南處。各個方麵軍司令部都把他們的情況匯總到這裏,經過處理再轉給最高統帥或大本營,然後他們再把新的訓令或命令下達給前線各部隊。

  作戰部內掛滿了各種比例和各種用途的地圖,電話機話筒上的連線長達10米以上,這為的是一邊聽電話,一邊隨手在各處的地圖上作好軍事標記。10多部“博多式”電報機和數十部電話終日終夜地工作。有時這還不夠,則隻能靠通訊飛機或偵察機與前線保持聯係。

  華西列夫斯基經常向同僚們說的一段話就是:“準確而可靠及時的情報,對一個參謀人員來說就像空氣一樣必不可少。前線有什麽變化?我軍和敵軍的部隊位置現在哪裏?戰鬥在什麽地區進行?援軍要派往何處?什麽地方需要技術兵種?需要哪種技術兵器……所有這些,都需要有條不紊地、不誤時機地傳到大本營,傳到最高統帥那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