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期間,中國代表提出帝國主義放棄在華特權,取消日本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歸還大戰期間被日本侵奪的德國在山東的各種權益等要求,被列強所拒絕。在此情況下,中國北洋政府竟然準備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激起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學校的3000餘學生衝破阻撓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示威群眾包圍了外交總長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的章宗祥,後火燒曹宅。
北洋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5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總罷課。學生愛國運動向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地發展。6月3日後,軍閥政府又逮捕愛國學生近4000人,激起全國各界更大憤怒。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三罷鬥爭”擴展到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
北洋政府麵臨全國空前規模的鬥爭,被迫於6月5日釋放了被捕的學生;10日,又被迫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和陸宗輿的職務;同日,國務總理錢能訓辭職。6月28日,軍閥政府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是從中國知識分子掀起的反帝愛國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廣泛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它又是一次反對封建文化的革命運動,它所舉起的1919年5月7日,“5·4”遊行示威時被捕的學生獲釋返校受到熱烈歡迎的場景。“民主”、“科學”兩麵旗幟影響深遠。它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發生,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運動相結合的曆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