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不斷更新的美式坦克

  美國盡管出現了像沃爾特·克裏斯蒂這樣優秀的坦克設計師,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幾乎沒有坦克,隻有一些老掉牙的仿造法國的雷諾FT輕型坦克和正在試驗中的MZA4型11.5噸輕型坦克。這個MZA4型是美國在大戰中所有坦克的母親。沃爾特·克裏斯蒂由於與美國陸軍部的合同糾紛,他的克裏斯蒂懸掛裝置沒有被選用,也就沒有得到軍方的定貨。美國的石島公司乘機研製出“立簧式”懸掛裝置,MZA4型就使用了這種裝置。MZA4型采用氣冷式發動機,最高時速56公裏,裝甲厚度為10毫米。歐洲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把MZA4型的生產標準化,投入大批量生產,為美國陸軍提供了訓練用坦克。除MZA4型外,石島公司在1938年動手研製使用與MZA4型有同樣懸掛裝置的中型坦克,結果製成T-5型。T-5型大量使用了MZA4型的零部件,炮塔有一門37毫米炮。軍方對T-5進行了多種試驗,其中一種是在車體的右前部安裝一門75毫米榴彈炮,但這隻是個試驗車。1939年8月,T-5被定型為“中型坦克M2”。並投入生產,但隻生產了15輛。因為在波蘭和法國的戰事證明,37毫米炮已過時了。1940年6月,西歐淪陷後,美國陷入恐慌,參議員亨利·洛奇看完美國陸軍在路易斯安娜州的演習後在國會說:“我剛才看到了美國所有的坦克——大約400輛。而在目前歐洲的戰爭中,一天就要報銷400輛。”在洛奇參議員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在1941年6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在18個月內生產出1741輛坦克。可美國這時隻有石島一家公司有坦克製造技術,而這家公司的產品是火炮,因此還必須動員其他大公司。美國陸軍部最初想把生產合同交給一些美國重型機械製造公司,如美國機車公司和溫德溫機車公司,但這些公司若生產坦克須大規模改裝設備,無法立刻大批量生產坦克。美國陸軍部正在犯愁時,美國後來名聲赫然的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送來好消息。原來克萊斯勒公司頗有先見之明,已投資2100萬美元在底特律興建了“底特律坦克工廠”。克萊斯勒公司就這樣獲得合同,並在第一個月就生產出100輛MZA4型坦克。

  在製造裝有75毫米炮的中型坦克方麵,美國陸軍部和石島公司由於一時沒有能安裝75毫米炮的炮塔,就想起了T-5的那個裝有75毫米炮的試驗車,決定先采用這種車,作為過渡車型並裝備部隊,同時研製炮塔。這個過渡型定型為M3型,被英國人大量購買,在英國被稱為“格蘭特”式。克萊斯勒公司又搶先一步,改造了原來的“底特律坦克工廠”並興建了新的工廠,又獲得一大批合同。不過其他大公司也有相似的舉措,也獲得M3型坦克的訂貨。M3“格蘭特”式坦克重26.8噸,裝甲厚度51毫米,采用220馬力的卡迪拉克發動機,乘員5人,裝有1門75毫米炮和1門37毫米炮,最大時速56公裏,是英軍主力中型坦克,參加了1941年末的“十字軍”戰役和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在M4“謝爾曼”式坦克大量裝備後,又被送到緬甸,同坦克技術不佳的日本陸軍作戰。

  “格蘭特”式坦克投入大批量生產後不久,M4型坦克也出廠了。M4中型坦克的底盤與M3相同,所不同的是M3那個右前部的75毫米炮被安裝在新研製的炮塔上,37毫米炮被拆掉,發動機換成340馬力的大陸汽油機,重量增至29.7噸,速度降至41.6公裏/小時。後來又換裝上英國的77毫米坦克炮。

  M4型對付德國重型和IV型坦克綽綽有餘,但同蘇聯的T-34型、德國的“豹”式中型坦克相比,M4型坦克談不上是優秀坦克。它車體高大,裝甲太薄,一中彈就爆炸,被德國人嘲笑為“火把”。但M4型卻有其他同級坦克都沒有的優點——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故障率奇低,幾乎不用保養,就是履帶磨爛了,機件仍然完好。由於結構簡單,M4型坦克便於大批量生產。所以美國陸軍采用了以數量抵質量的辦法,生產了4.8萬輛,是“豹”式產量的10倍,這還不包括用M4車體製造的大量其他武器,如自行火炮等。這是除戰爭結束前夕M26“潘興”式坦克以外美國威力最大的坦克,被英國稱為“謝爾曼”式。在戰場上美國和英國軍隊采用了以多輛M4圍捕德國坦克的方法,其方式同德國用Ⅲ型、Ⅳ型坦克對付T-34型的方法如出一轍。不過,M4高大的車體有個意外的戰術優勢:俯射角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起伏的地形。由於上述原因,許多人仍視M4為優良的坦克。以色列長期使用M4,重新設計了炮塔,換裝了功率更大的柴油機,改進了懸掛係統,安裝了法製75毫米炮或英製105毫米坦克炮和新式火控係統,成為“超級謝爾曼”,M4E8直到1973年阿以戰爭中還在使用,與蘇製T-54/55型、T-62型坦克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對陣。由於M4車體高大,火炮的俯射角低,加之以色列坦克手訓練有素,T-54/55型和T-62型坦克總被這個“老爺爺”坦克殺下陣來。M4“謝爾曼”式坦克享有大戰時期所有其他武器都沒有的殊榮。

  美國陸軍采取了以M4的數量優勢對付德國坦克質量優勢的方法,但崇拜技術的美國人當然不能容忍技術上的劣勢。早在M4型“謝爾曼”式坦克問世前,美國當時的步兵總部在1940年就要求研製80噸以下、裝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的重型坦克。1941年年底美國陸軍研製出重56.5噸的M6重型坦克。M6也采用“立簧”式懸掛裝置,裝甲厚度82毫米,安裝有1門76.2毫米炮、1門37毫米炮。4挺機槍,采用1台800馬力氣冷航空發動機為動力,時速35.2公裏。M6型的性能比KB型重型坦克強,也超過了德國“豹”式和“虎”式坦克,美國報界對這種坦克大吹大擂,美國軍方也準備訂貨5500輛,但M6型生產了40輛後就停產了。其原因不是M6型技術上有問題,而是美國軍方覺得M6型的體積太大,裝船運輸時所占的船艙容積是M4型的2倍,更重要的是裝不進美國根據M4型體積而大批量建造的坦克登陸艦,這樣就無法用登陸艦送上海灘,因此放棄了重型坦克的生產。

  美國陸軍不再研製重型坦克,而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能安裝90毫米炮的中型坦克上,終於在1944年1月研製成M26型坦克。M26型重41.5噸,最大裝甲厚度102毫米,裝有1門90毫米帶製動器的火炮,采用扭杆式懸掛裝置和470馬力福特液冷8缸汽油機,時速可達46公裏。1945年1月,M26型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大批量投入生產。首批裝備了美國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3、第9裝甲師,被稱為“潘興”式,在1945年3月7日奪占萊茵河雷馬根魯登道夫大橋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

  在英國美國改進、研製、生產新型坦克的同時,其陸軍裝甲部隊的編製也逐漸均衡、合理。英軍裝甲部隊根據1942年的作戰經驗,認為其裝甲師內步兵、炮兵、工程兵不足,就減少了裝甲師內的坦克,增加步兵、炮兵和工程兵。到1944年,英軍裝甲師下轄1個裝甲旅(下設3個裝甲團)、1個裝甲步兵旅、1個裝甲偵察團、2個野戰炮兵團和1個自行反坦克炮團。全師有307輛坦克——包括“克倫威爾”式、“謝爾曼”式和“挑戰者”式等“巡洋艦”坦克,各式裝甲車輛和輪式車輛4500輛,人員14964人。英軍共有8個裝甲師。駐英的波蘭第1裝甲師、加拿大第5裝甲師也由英軍指揮,其編製與英軍相同。英軍的步兵師內亦有1個坦克旅,裝備的是“丘吉爾”式步兵坦克。除上述裝甲部隊外,英國陸軍為適應諾曼底登陸的特殊需要,於1943年組建了第79裝甲師,裝備有各種專用登陸坦克、車輛1566輛,人員達2.1萬人。

  美軍裝甲師編製與英軍、德軍、蘇軍完全不同,無旅一級編製,下設A戰鬥群司令部和B戰鬥群司令部,轄有3個裝甲步兵營、3個裝甲營、1個偵察團、1個工兵營、1個通訊連、1個師屬炮群(下轄3個炮營)、勤務分隊(負責補給、運輸、醫療,共1372人),全師共10668人,159輛中型坦克。作戰時根據所受領的任務,靈活給A、B兩個戰鬥群搭配兵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有16個現役裝甲師,其中在西歐戰場有15個。美軍第1集團軍還指揮法軍第2裝甲師。法軍裝甲師與英軍裝甲師的編製相似。美軍的步兵師與德軍的相似,沒有坦克,全師為15289人。

  從編製上看,盟軍的陸軍沒有蘇軍、德軍那樣的裝甲(坦克)集團軍和裝甲(坦克)軍,迄今其裝甲兵最大編製是師,似乎遠遜於蘇軍和德軍。其實不然,盟軍陸軍在1943年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其戰鬥部隊沒有一匹馬,而德軍和蘇軍隻有其裝甲(坦克)兵才是機械化部隊,因此盟軍陸軍沒有必要組建裝甲軍和裝甲集團軍,其任何一個軍和集團軍與裝甲師混編就是裝甲軍和裝甲集團軍。美國陸軍在大戰中沒有改編其裝甲師,而是根據需要臨時把軍以上的兵團編組,靈活方便,適於美國人的性格和特點。除上述特點外,盟軍陸軍還具有東線蘇德兩軍都沒有的優勢——絕對的製空權、龐大的空中再補給能力,和極為暢通的通信網絡,空軍與陸軍融為一體。所以盟軍對付德軍不是靠單一的陸軍,而是發揮其武裝力量優越的整體力量。靠著這種令人羨慕的整體打擊力量,盟軍在諾曼底大敗德軍,解放了西歐諸國,迅速進抵德國邊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