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保持中立。德軍攻占丹麥和挪威後,取得了從海上進攻英國的前哨陣地,英國麵臨入侵的嚴重威脅。溫斯頓·丘吉爾出任首相後,英國在對德國采取海上封鎖、空中轟炸、陸上顛覆等戰略的同時,把贏得戰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國身上,因而把爭取美援和促使美國參戰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1940年5月25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一份形勢評估報告中斷定,英國未來的希望在於“英國能夠依賴美國在經濟和財政上的全力支援,可能還要發展到美國參加到我方作戰”。為此,丘吉爾不斷向美國陳述英國的困境及英國戰敗對美國的災難性影響,以尋求美國的援助。他上台後第5天便致電羅斯福說,“我相信你會認識到,如果美國的意見和力量壓抑得過久,也許將會毫無作用。一個完全被征服的納粹化的歐洲很快就會出現在你眼前,這種壓力也許是我們承受不了的。我現在所要求的是,你宣布美國處於非交戰狀態,這即是說,美國除了不實際派遣武裝部隊參戰外,將盡一切力量支援我們。”丘吉爾要求的援助包括:提供40~50艘舊驅逐艦、數百架新式飛機、防空設備與彈藥、戰略原料,派遣艦隊訪問愛爾蘭港口,利用新加坡基地,以遏製德國和日本。6月4日,丘吉爾發表震動世界的演說,明確重申英國將戰鬥到底,並首次向美國發出求救呼籲。
德軍在歐洲的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特別是對馬奇諾防線的突破,使羅斯福及其三軍參謀長認識到,“聯合王國和任何殘存的法國政權的生死存亡,取決於美國能為它們生產和輸送多少軍需物資了。”因此,羅斯福積極呼籲加強對英援助。但是,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限,飛機、槍炮和軍火供應不足,無法大規模擴大對英法的援助。
此外,在援助英國問題上仍有不少反對者或懷疑者。孤立主義頑固派仍在叫喊歐洲戰事與美國無關;戰爭悲觀論者懾於納粹德國閃擊戰的空前威力,認為英法已無法挽救,若把武器送到英法,還不如留著保衛美國。在國內還未從物質和心理上做好參戰準備的情況下,已決定競選連任的羅斯福拒絕考慮丘吉爾關於宣布非交戰狀態的建議,並以政治上不合時宜和有礙美國“國防需要”為由,拒絕援助驅逐艦,但他保證,美國將盡力提供最新式飛機和其他軍用物資。羅斯福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繞過中立法的羈絆和國內輿論的關注,通過私人廠商把美國軍火庫中的武器幾乎全部賣給了英國。這些武器包括50萬支步槍、8.5萬挺機槍、2.5萬支自動步槍、數百門75毫米口徑火炮、2.1萬支左輪手槍以及一些彈藥。這些物資雖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但對幾近彈盡糧絕的英國來說,卻是雪中送炭,鼓舞了英國軍民的鬥誌。
意大利的參戰使本來深陷困境的英法雪上加霜,為堅定英法的抗戰決心,羅斯福於1940年6月10日在夏洛茨維爾,向全世界宣布:“美國將舉國一致奉行兩項明確的、同時並舉的方針:我們將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國的物質資源;同時,我們將統製和加速利用這些資源,使我們自己在美洲得到裝備和訓練以應付任何緊急事變和一切防務需要。”這表明,美國決心向抵抗軸心國家侵略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願意作為它們的一個非交戰國盟友。丘吉爾對羅斯福的講話感到高興,並致函羅斯福說:“對我們來說,最重要不過的,就是要把你們為我們重新裝備的30或40艘舊驅逐艦拿到手。”
然而,法國敗降後,美國對英法獲勝的希望一落千丈,要求援助英法的人數大減。到6月末,僅有1/3的公眾認為英國將取勝,讚成擴大援助的人數在3周內減少了10%,甚至連美國軍方決策者也認為,向英國提供援助“將嚴重削弱我們目前的國防力量”。國會走得更遠,於6月28日決定禁止出售美國陸海軍物資,除非武裝部隊首腦宣布這些物資對美國防務不重要。
法國的敗降使英國麵臨直接入侵的威脅,丘吉爾迫切希望美國給予實質性的援助。7月31日,他對羅斯福說:“我們不能長期經受目前這樣的損失,如果我們得不到強有力的增援,則戰爭便將由於這個次要的而且容易彌補的因素(即舊驅逐艦)而遭到失敗。”他堅決要求美國立即向英國轉讓50~60艘舊驅逐艦,而不是以前所說的30~40艘。丘吉爾之所以多次強烈要求美國提供舊驅逐艦,是因為,一方麵英國艦隊在挪威海戰和敦刻爾克之戰中損失慘重,而英國在歐戰爆發時製定的造艦計劃要到1941年才能完成;另一方麵為防止德國入侵,英國領海需要大量輕型海上飛機,這也削弱了英國在大西洋為其艦隊護航的能力。
1940年9月,根據美英驅逐艦換基地協議,美國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和若幹潛艇。圖為潛艇交接儀式。羅斯福認識到,“聯合王國作為一個基地,皇家海軍作為一支武裝力量,對保衛西半球的重要性”,他決定“用他所能調動的一切力量,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持英國那似乎沒有希望的事業。”1940年8月初,美國通過英國駐美大使菲·亨克洛西恩向英國提出:美國同意用50艘舊驅逐艦交換英國在西印度群島和百慕大的海空軍基地;為防止德軍俘虜美國提供的驅逐艦,並利用這些艦隻來進攻美國,美國要英國保證,一旦英國戰敗,其艦隊不得投降或自行鑿沉,而應轉移海外繼續作戰。8月13日,羅斯福又致函丘吉爾,直接提出上述交換條件。
美國提出以基地交換驅逐艦,既表明美國願意支持英國抗戰到底,也說明它企圖乘人之危敲詐勒索。此舉自然令英國大為不滿,但仍對英國極端有利,“它標誌著美國已從中立國轉為非交戰國”。因此,英國隻好做出讓步。8月15日,丘吉爾致函羅斯福,表示同意他提出的條件。於是,英美達成折衷方案:英國發表一則表明英國艦隊決不投降或自行鑿沉的電報;把紐芬蘭和百慕大的一些基地作為禮物租借給美國,而用加勒比海的基地交換驅逐艦。
9月2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英國駐美大使克洛西恩互換照會,正式達成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舊驅逐艦,同時取得對紐芬蘭、百慕大、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盧西亞、特立尼達、英屬圭亞那等地8個海空軍基地的租借權,為期99年。
驅逐艦-基地交易是美國擺脫中立走向美英結盟邁出的關鍵性一步。丘吉爾在評價這筆交易時說:“毫無疑問,這一發展進程意味著,兩個講英語的偉大民主國家——英帝國和美國,為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必將在某些事務中結合起來。”
在總統競選期間,羅斯福比較謹慎地處理援助英國的問題,他向國人保證,“在不同本國防務相矛盾的情況下,給予他們所能動用的一切物資援助”。事實上,羅斯福總是以對美國防務有利為由,盡量滿足英國的要求。在競選的最後幾天,英國要求美國賣給他們10個師的裝備,把交付的飛機由1.4萬架增加到2.6萬架。羅斯福馬上表示同意,他宣稱,接受這批訂貨不僅可以刺激美國經濟發展,還可以增強美國軍工生產的設備能力,而這種設備能力“將在緊急時刻為美國的需要服務”。選舉結束後,羅斯福更加明確地表示,要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法援助英國。重新當選後的第三天羅斯福便公開宣布,將把新生產的軍需品分給英國一半。為避免因英國船舶損失過多妨礙物資運送,羅斯福還建議由美國製造貨船租給英國。
根據“現購自運”的原則,英國在源源不斷從美國獲取所需物資的同時,也陷入財政危機。早在1940年7月,英國財政部官員就向美國提供了英國財政困難的具體數據。到11月底,英國現金儲備幾乎耗費殆盡,迫切要求美國提供財政援助。1940年12月8日,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曆數英國所處的困境,要求美國提供運輸和財政方麵的援助。他說:“那些已經提交或正在磋商中的定單……已經超過大不列顛手中殘存的全部外匯儲備若幹倍。我們不能再以現金支付船舶和供應品的時候即將到來……我們深信,你們是一定能夠找到將來為大西洋兩岸的子孫後代讚揚的途徑和方法的。”
這樣,美國麵臨著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要麽撤銷對英援助,使自己在戰略上麵臨更嚴重的困境,最終因被迫參戰而耗費更多的資財;要麽繼續向英國提供援助,而不管英國是否有現金支付能力。美國決策者從未動搖過援助英國的決心,從1940年夏開始,美國財政部一直在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在選舉結束前,美國不可能在這一問題上采取行動。選舉結束後,財政部官員根據1892年的一項法令(當陸軍部長認為軍隊的財產租借出去有利於公眾時,他有權這麽辦),提出把軍隊財產租借給英國的設想。羅斯福收到丘吉爾的長信後,與其顧問進行過多次磋商,並在1940年12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對租借法的原則做了一般性說明。他說:“保衛美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英國成功地保衛它自己”;“在人類曆史上還沒有一次重要戰爭是因缺錢而被打敗”;美國可以接受英國的訂貨,並“達成某種協議,使英國人在有利於美國防務的基礎上使用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並達成諒解,戰後我們照樣拿回這些東西,從而避免了使用美元標記……而代之以歸還實物的君子協定”。羅斯福把這種做法比作把花園裏的水龍頭借給鄰居去滅火。12月29日,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中首次公開譴責納粹德國,抨擊國內姑息主義者,聲稱要盡一切可能援助英國,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
在羅斯福的授意下,租借法案先由財政部起草,後經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司法部長、國務卿和國會領袖討論修改,最後定稿。1941年1月6日,羅斯福在提交國會的年度谘文中,重申了租借法案的原則。1月10日,租借法案被提交國會審議。2月8日,眾議院以260票對165票,3月8日,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分別通過租借法案。
這一法案的正式名稱是:“增強美國防務法案”,3月11日經羅斯福簽署正式生效。該法案規定:當總統認為對美國防務有利時,他可以在他所取得生產所需資金範圍內,批準為任何國家的政府生產和采購任何防禦物資;授權總統向他認為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任何國家出售、轉讓、交換、租借或其他方法處理任何國防物資。3月27日,國會又通過70億美元的租借撥款計劃。根據這一法案,美國在戰爭中向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爭物資,1941年3月其主要對象是英國,4月擴及中國,9月擴及蘇聯。自1941年3月至1945年戰爭結束時,共有38個國家接受了此案所提供的價值491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英聯邦國家占63%,蘇聯約占22%)。
租借法案的通過,標誌著美國由非交戰國向交戰國邁出決定性的一步,為英美聯盟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丘吉爾對租借法案做了高度評價,稱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轉折點”。
在努力擴大對英援助的同時,美國還積極調整其軍事戰略,協調兩國的軍事合作。
1937年12月,美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羅亞爾·E。英格索爾上校訪問倫敦,與英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菲利普斯進行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兩國海軍的造艦計劃和在遠東的軍事合作問題,達成一旦與日本發生戰爭兩國海軍聯合行動的非正式協議。英方還提出,一旦英國與德國交戰,希望美國太平洋艦隊保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1938年和1939年上半年,英美海軍多次進行秘密接觸,進一步交換情報,協商聯合作戰問題。法國敗降後,英美軍事合作不斷加強。
1940年8月,美國派戈姆利海軍上將率代表團訪英。代表團名義上是為了收集情報,實際上與英方就英國的生存能力、美國對英國援助的方式、美國一旦參戰兩國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和行動區域的劃分,以及兩國的情報交換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根據這次會談的情況,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R。斯塔克上將向羅斯福總統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即“獵犬計劃”。斯塔克指出,美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英國的生存,“如果英國對德決定性勝利,我們就能在全球各地取得勝利;如果英國戰敗,我們將麵臨嚴峻的形勢,盡管我們不致於到處失敗,但很可能到處都不能取勝”。因此,他主張在參戰前美國應加速建立西半球的防務,加強美國海軍和陸軍力量,同時大力援助英國;一旦參戰,美國應在大西洋采取攻勢行動,而在太平洋則采取守勢。
斯塔克的主張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的觀點不謀而合,也得到羅斯福的默許,成為美國與英國會談的基本立場。接著,斯塔克電告在倫敦的戈姆利海軍上將,邀請英國三軍參謀長派代表到華盛頓參加參謀工作會議。12月15日,英國三軍參謀人員討論了英國應當采取的立場,並達成幾點共識:歐洲戰區是至關重要地區,首先應集中力量打敗德國和意大利,然後對付日本,美國應派海軍援助歐洲戰場;英國要集中兵力在歐洲戰場,英國在遠東的利益主要由美國來保護。
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英美參謀人員在華盛頓舉行秘密會談。在長達2個月的會談中,雙方在遠東和太平洋問題上分歧較大,爭論最激烈。英方認為,遠東對英國至關重要,但英國本身無力保衛其遠東領土的安全,希望美國派一支增援部隊到新加坡。對英國這種既自私又有違“歐洲第一”戰略原則的要求,美國嚴詞拒絕了。最後雙方隻好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在歐洲和大西洋問題上,雙方很快便取得一致意見。
會議最後通過了參謀工作會議的報告,簡稱“ABC-1號”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
(1)確立“先歐後亞”戰略。“鑒於德國是軸心國中的首要成員國,因而大西洋和歐洲地區是決定性戰場。美國軍隊的主要力量將放在該戰場,其他戰場上美軍的作戰行動應有利於該戰場的行動……如果日本參戰,在遠東的軍事戰略將是防禦性的。美國無意加強它在遠東的現有軍事力量,但是將以最適當的方式使美國太平洋艦隊處於進攻狀態,以削弱日本的經濟力量,並牽製日本用於馬來西亞的力量以支援馬來要塞的防禦。美國準備增加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的部隊,以使英聯邦得以抽出必要的部隊來增援遠東。”
(2)規定了對付軸心國的“主要進攻政策”:以封鎖手段對軸心國施加經濟壓力;持續不斷地對德國進行空襲;早日消滅意大利;陸海空軍聯合對軸心國進行襲擊,並展開小規模的進攻;支持中立國、盟國及軸心國占領區人民的反抗鬥爭等等。
(3)規定了英國地麵部隊對軸心國的進攻任務和美國當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任務。此外,還規定了各自的作戰區域、組織指揮,並決定互派軍事代表團,以交換情報,不斷製訂行動計劃。
“ABC-1號”計劃於5月28日獲得美國海軍部長的同意,6月2日獲得美國陸軍部長的同意。羅斯福雖未正式批準,但實際上已經默許。“ABC-1號”計劃的通過,標誌著英美雙方“先歐後亞”共同戰略的初步確立,這一戰略成為以後指導英美兩國進行全球聯合作戰的基本戰略。
總之,租借法案的通過和英美共同戰略即“先歐後亞”戰略的確立,標誌著英美兩國已聯結成日益緊密的夥伴,也就是羅伯特·舍伍德所說的“非正式聯盟”的形成。從此,美國實際上在進行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