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戰役
基輔是蘇聯的第三大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於第哥伯河與傑斯納河交匯處,陸路水路和航空四通八達,既是蘇聯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德軍奪取頓涅茨工業區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7月5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45個師和1個旅的兵力(另有匈牙利的3個旅和意大利的3個師陸續加入戰鬥),在第4航空隊支援下,從行進間突入蘇聯舊國界築壘地域,揭開了為期2個半月的基輔戰役的序幕。根據該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6月30日的第2號指令,其所屬部隊應乘蘇軍立足未穩,從行進間突破蘇軍從沃倫斯基新城至德涅斯特河一線的築壘地域,繼而將蘇軍西南方麵軍左翼圍殲於文尼察周圍。為此,該集團軍群以第1裝甲集群和第6集團軍為主要突擊集團,從斯盧奇河中遊以西地區向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一線舊國界築壘地域實施突破,爾後視蘇軍西南方麵軍是否撤過第聶伯河,第1裝甲集群主力或繼續東進,或揮師南下;第17集團軍配屬斯洛伐克派遣軍,擔任輔助突擊,從茲布魯奇河一線向普羅斯庫羅夫、文尼察方向推進,以不間斷的進攻箝製當麵蘇軍的重兵集團;第11集團軍配屬羅馬尼亞派遣軍,擔任側後突擊,從普魯特河附近向東北方向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地域攻擊前進,繼而強渡德涅斯特河,前出文尼察地域,同第17集團軍會合。
德軍的當麵之敵是蘇西南方麵軍,由米·彼·基爾波諾斯上將統率,轄第5、第6、第26和第12集團軍共44個師。
戰役從1941年7月5日開始,至9月26日結束。根據雙方的主要作戰行動,此役分為舊國界築壘地域之戰(7月5~9日)、烏曼戰役與基輔外圍作戰(7月9日~8月中旬)和基輔地域合圍戰(8月下旬~9月26日)3個階段。
基輔戰役異常激烈,從戰役一開始,德軍就利用優勢兵力猛打猛衝,蘇軍雖居劣勢,卻異常勇猛,頑強阻擊,最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根據希特勒的第35號指令,於9月12日以第1裝甲集群主力和第17集團軍一部在第4航空隊支援下,從第聶伯河左岸克列緬丘格附近登陸場,經盧布內向西北方向推進,以便同第2裝甲集群南下部隊盡快會合。15日,南北對進的德軍第1和第2裝甲集群在洛赫維察地域會合,完成了對蘇軍西南方麵軍第21、第5、第37和第26集團軍的合圍。被分割成零星小股的蘇軍官兵繼續英勇奮戰。19日,蘇軍第37集團軍奉命放棄基輔,德軍第6集團軍占領了烏克蘭首都基輔。20日,蘇軍西南方麵軍司令米·彼·基爾波諾斯上將、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參謀長等高級將領在突圍中陣亡。26日,曆時2個半月以上的基輔戰役宣告結束。
基輔戰役是1941年7~9月蘇德戰場的三大戰役之一。蘇軍西南方麵軍及其友鄰部隊在正麵300餘公裏、縱深約600公裏的廣大地區英勇奮戰,以翼側突擊和正麵防禦相配合,遲滯德軍進攻達2個半月之久,吸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翼的突擊力量南下,為蘇軍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禦贏得了時間。但是,由於蘇軍兵力相對薄弱,缺少抗擊德軍裝甲摩托化部隊的經驗與手段,采取消極守城的作戰方針,最終遭到損兵失地的重大失利。德軍在進攻初期兵力分散,未能將蘇軍重兵集團殲滅在第聶伯河以西,此後利用三麵包圍蘇軍西南方麵軍的有利態勢,集中2個集團軍群的內翼兵力協同作戰,迅速圍殲該方麵軍主力,減少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威脅,為南方集團軍群奪取哈爾科夫與頓涅茨經濟區,前出克裏木和高加索創造了條件,但卻因此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有利時機。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7月3日,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尚未結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為費·馮·博克元帥,轄60個師又1個旅)根據《“巴巴羅薩”作戰預令》的既定方針,即以第4裝甲集團軍率先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實施追擊。至7月9日,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結束,該集團軍進至第聶伯河中遊至西德維納河一線,隨後跟進的第2和第9集團軍也以先頭部隊分別抵達別列津納河與西德維納河一線。德軍企圖一舉殲滅避開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合圍的蘇軍西方麵軍餘部,從行進間奪取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第聶伯河與西德維納河之間通往莫斯科的大陸橋,為長驅直入莫斯科創造條件。
鑒於邊境交戰失利,蘇軍從6月底開始沿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中遊部署戰略第二梯隊,以固守斯摩棱斯克地域,阻止德軍突擊首都莫斯科。蘇軍西方向總司令兼西方麵軍司令鐵木辛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蘇聯人民投入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哥將來自大本營預備隊並編入西方麵軍的第22、第19、第20、第16和第21集團軍,沿兩河一線由北向南依次展開,而將邊境交戰中被德軍擊潰或削弱的西方麵軍所屬第13、第4、第3和第10集團軍的一些兵團調往後方休整補充。為加大這一方向的防禦縱深,蘇軍在西方麵軍主要防禦地區以東210~240公裏處的涅利多沃、布良斯克一線展開第24和第28預備隊集團軍,並在西方麵軍側後陸續組建後備方麵軍、中央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但在斯摩棱斯克戰役開始前,從大後方調入西方麵軍的48個師中,隻有37個師到達伊德裏察至日洛賓以南地域一線並占領陣地,未及建立穩定的縱深防禦。
1941年7月1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4裝甲集團軍在第2航空隊支援下,強渡第聶伯河,發起斯摩棱斯克戰役。此役曆時約1個月,蘇德雙方在“這個曾經成為拿破侖軍隊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可怕障礙的俄羅斯古城”及其附近,正麵500餘公裏,縱深200餘公裏的廣闊地域內,進行了一係列激戰和反複爭奪。
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德軍利用蘇軍立足未穩,防禦體係尚不完備,依靠強大的裝甲兵力與密切的步、坦協同,連續實施深遠的鉗形突擊、分割包圍和各個擊破,殲滅了蘇軍大量兵力,占領了斯摩棱斯克等戰略要地,向第聶伯河以東推進200餘公裏,從而打開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率先達到《“巴巴羅薩”作戰預令》為其確定的第一階段作戰目標。與此同時,蘇軍不斷投入新銳兵力,以頑強的防禦和接連不斷的反突擊斃傷德軍25萬人,遲滯德軍進攻達1月之久,為加強莫斯科的防禦贏得了寶貴時間。在蘇軍有力打擊下,德軍的作戰能力,特別是裝甲軍突擊力明顯下降,對其爾後作戰造成嚴重影響。因而,希特勒在8月4日視察中央集團軍群時承認,如果在發動侵蘇戰爭前就知道蘇軍的坦克和飛機有那麽多,他就很難定下侵蘇決心。
斯摩棱斯克戰役結束後,德軍將進攻重點轉向南北兩翼,但在中部葉利尼亞等地仍有激戰。為清除德軍突向莫斯科的前進基地葉利尼亞突出部,蘇軍預備隊方麵軍所屬第24集團軍及其加強兵力共10個師,8月30日向突出部的根部實施相向突擊,爾後又擊退德軍多次反擊。至9月4日,蘇軍予德軍葉利尼亞集團以重大打擊,並對其形成深遠包圍,迫使其開始退卻。2天後,蘇軍收複該市,並向西追擊。9月8日,蘇軍進至烏斯特羅姆河、斯特裏亞納河一線,勝利結束葉利尼亞戰役。此外,蘇軍西方麵軍以4個集團軍的兵力於9月1~9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再次轉入進攻,但未奏效。爾後,蘇軍也在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
列寧格勒會戰
根據德國陸軍總司令部1941年7月8日的指令,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於7月9日突破拉脫維亞-俄羅斯邊界的蘇軍防線後,占領了列寧格勒的西南門戶普斯科夫,與位於拉多加湖西北的芬軍主力遙相呼應,對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及其附近地域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為迅速扭轉列寧格勒地區的危急局麵,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9月10日將其成員朱可夫大將派往那裏,接替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任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在朱可夫大將參與下,該方麵軍軍事委員會於當夜開會討論列寧格勒局勢,決心保衛列寧格勒,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會議決定:從卡累利阿地峽的第23集團軍抽調部分兵力加強最受威脅的普爾科沃高地-烏裏茨克地段,並以方麵軍的部分火力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所有艦炮火力支援那裏的第42集團軍作戰;在6~8天內,以波羅的海艦隊水兵、列寧格勒各軍事院校的人員組建5~6個獨立步兵旅;立即從防空部隊抽調部分高炮加強最危險地段的對坦克防禦;在易受攻擊的方向組織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在通向城市的要道敷設地雷等障礙物。
不久,蘇軍列寧格勒方麵軍又製定了加強城市防禦的補充措施。主要是:加強黨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堅定軍民的必勝信念;9月18日前再組建2個師又5個旅的方麵軍預備隊,增大防禦縱深,進一步加強在主要防禦方向上作戰的第42集團軍,粉碎德軍以正麵突擊奪取列寧格勒的企圖;東西兩翼部隊和城南遊擊隊以積極行動箝製德軍兵力,配合城市保衛戰。
隨著上述措施的迅速落實和列寧格勒軍民的誓死抵抗,德軍的淩厲攻勢開始受到遏製。在列寧格勒西南,蘇軍一麵將新建的2個師和2個旅加強給第42集團軍,以建立強大的第二梯隊,占領列寧格勒外圍從芬蘭灣東南岸至涅瓦河一線的築壘地域,增強主要防禦方向的穩定性;一麵利用德軍第18集團軍東部集群左翼戰線過長、易受攻擊的弱點,以第8集團軍的4個步兵師組成突擊集群,於9月19日從奧拉寧包姆登陸場東部向紅村方向德軍側後實施反突擊,迫使德軍將烏裏茨克、列寧格勒方向的部分兵力調往彼得戈夫方向,有力地配合了第42集團軍粉碎德軍從西南突入列寧格勒的企圖。在列寧格勒南麵,德軍第18集團軍東部集群右翼於9月18日通過蘇軍第42和第55集團軍的接合部向普希金城發起進攻,企圖由此向左迂回普爾科沃高地,向右迂回科爾皮諾築壘地域,進而從南麵突入列寧格勒。與此同時,德軍於9月19日連續炮擊列寧格勒達18小時之久,並出動轟炸機276架次,對該市進行6個波次的猛烈轟炸,企圖以此摧毀列寧格勒軍民的抗戰決心。
然而,奮戰在列寧格勒以南的蘇軍部隊不畏強敵,終於將進攻之敵阻止在列寧格勒城下,挫敗了德軍緊縮包圍圈的種種努力。在此期間,蘇軍駐蒙海峽群島、漢科半島和喀琅施塔得的守備部隊與波羅的海艦隊部分兵力,在遠離己方主力的情況下孤軍奮戰,箝製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並以炮火支援列寧格勒地區的蘇軍粉碎德軍進攻;蘇軍防空部隊共擊毀襲擊列寧格勒的德軍飛機300餘架。從蘇德戰爭爆發至9月底,在列寧格勒地區及其附近海域上空,蘇軍航空兵出動作戰飛機約6萬架次,同德芬兩國飛機進行空中格鬥,襲擊德軍機場和戰役縱深,有力地支援了地麵部隊、海軍艦艇的作戰。
由於遭到蘇軍日益頑強的抵抗,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每晝夜的平均推進速度從7月的5公裏降至9月的1~2公裏。此外,即將開始的莫斯科會戰還使該集團軍群喪失了主要突擊力量。除第39裝甲軍外,德軍第4裝甲集群(轄第41和第56裝甲軍)和原第3裝甲集群第57裝甲軍被陸續調離,其轄區分別由第18集團軍和第16集團軍第2軍接管。稍後,德軍第8航空軍也轉隸莫斯科方向的第2航空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突擊力明顯減弱,攻克列寧格勒的希望更加渺茫。
鑒於對列寧格勒的多次強攻均未得手,德軍不得不轉而采取以長期封鎖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在這種極端惡化的條件下,列寧格勒軍民同仇敵愾,寧死不屈,勇渡難關,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他們一麵加強對空防禦和反炮擊鬥爭,一麵展開反圍困鬥爭。
莫斯科會戰
1941年9月30日和10月2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先後發起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戰役,莫斯科會戰從此開始。這次會戰按蘇軍的行動性質分為防禦、反攻和總攻3個階段。1941年9月30日至12月5日為蘇軍防禦階段,12月5日至1942年1月7日為蘇軍反攻階段,1942年1月8日至4月20日為蘇軍總攻階段。
戰鬥一開始就異常激烈和殘酷。希特勒以為勝券在握,於10月7日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費·馮·博克元帥不準接受莫斯科投降,妄圖把這個他恨之入骨的城市從地圖上抹掉,而蘇軍利用築好的多重縱深層次的防禦體係,頑強地阻擊敵人。
德軍的進攻多次使莫斯科處於危急狀態。但位於一線作戰的德軍指揮官們意識到,德軍的進攻能力很快就要耗盡,因此,請求“撤退到一條較短的容易防守的戰線,預先為駐紮、補給、防禦做好充分準備,以便時機一到,就能在很短的時間裏將其占領”。然而,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和希特勒都不同意馮·博克等人的意見。希特勒對撤退不予考慮,隻是在馮·博克再三請求下,同意當代價高昂的攻勢無望取勝時中止進攻。
為了緩解莫斯科西北的緊張局勢,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將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調歸西方麵軍右翼,第16、第30集團軍也得到加強,在紅波利亞納、克留科沃地域實施了反突擊。到12月初,阻住了德軍的進攻。在納羅福明斯克方向,12月3日,德第4集團軍遭到蘇第5、第33集團軍的反突擊,被迫退至庫賓卡以北、戈利齊諾和納羅福明斯克以南陣地。12月5日,馮·博克命令第3、第4裝甲集團軍群與蘇軍脫離接觸,並於隨後幾天撤到伊斯特拉至克林以東的防線,德軍從西北和北麵突入莫斯科的企圖被粉碎。在圖拉方向,12月5日,蘇軍第50集團軍協同第49集團軍左翼各兵團在科斯特羅沃、列維亞基諾地域實施反突擊,恢複了圖拉與莫斯科的聯係。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被迫向南退卻,撤到頓河上遊、夏特河、烏巴一線。德軍對莫斯科的最後一次進攻徹底失敗。至此,莫斯科會戰蘇軍防禦階段結束。
1941年12月5~6日,蘇軍在加裏寧、克林·索爾涅奇戈爾斯克、圖拉和葉列茨等方向發動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初,蘇軍在西部戰略方向的反攻全部結束。蘇軍解放1.1萬多人的居民地,消除了圖拉被合圍的危險。進攻的蘇軍前出到勒熱夫、拉馬河、魯紮河、博羅夫斯克、莫薩利斯克、別廖夫、韋爾霍維耶一線。德軍38個師遭重創,進攻莫斯科的突擊集團被擊潰。德軍後退100~250公裏,從南北兩麵突擊莫斯科的企圖被徹底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