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西線的巨大勝利“雪洗”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蒙受的恥辱,促使某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態度曖昧的國家倒向德方,從而加強了希特勒對其國內的獨裁統治,並助長了他的擴張野心。至1940年6月,德國通過一係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地圖。北起北極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脈,東自維斯瓦河一線,西臨大西洋之濱的歐洲半壁河山及其豐富資源落入德國之手。此時,有資格對德國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的歐洲強國僅剩英蘇兩國。究竟是先取英國還是先攻蘇聯,更有利於實現其夢寐以求和奮鬥多年的歐洲霸業,成為自1939年作出開戰決策以來,希特勒所麵臨的又一重大戰略抉擇。
1940年6月初,希特勒認為德軍在西線勝利在握,從而將視線重新轉向東方——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然而,同他的期望相反,英國並未步法國的後塵向德國屈服。為消除入侵蘇聯的後顧之憂,自6月中旬,德國開始對英國進行“和平試探”。然而,英國斷然拒絕德國自以為“寬宏大度”的和解建議,粉碎了它試圖不戰而勝的癡心妄想。為了盡快從西線脫身,以德國對蘇作戰計劃圖便揮師東進入侵蘇聯,希特勒便考慮訴諸武力,於7月16日簽發第16號指令,命令德軍準備對英國實施代號為“海獅”的渡海登陸作戰。
希特勒雖下達準備在英國登陸的第16號指令,但仍舉棋不定,不久又重提侵蘇問題。他認為,鑒於德國不是海上大國,德軍即使僥幸登陸成功,並將英國擊敗,結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國土崩瓦解,而德國卻從中得不到好處。我們以德國人的鮮血所換取的,隻是對日、美等國有利的東西。”其次,國際局勢的最新動向促使其急於發動侵蘇戰爭。在德軍橫掃西歐無暇東顧之際,蘇聯加速在其邊界以西建立緩衝地帶,以改善其西部邊境的防禦態勢。1940年6月中下旬,蘇聯派兵進駐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與北布科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等油田。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行動是對德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特別是對德軍裝甲摩托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嚴重威脅,在此形勢下,德國不能同英國決戰。不僅如此,他還將蘇聯的上述做法渲染為進攻中歐的前奏,並同德國陸軍領導人多次磋商對策。此外,法國敗降前後,英美蘇三國開始出現聯合抗德的趨勢,這對德國無疑是不祥之兆。應丘吉爾的要求,第一批美國軍火於6月23日運抵英國。爾後,兩國的往來與合作不斷加強。來自莫斯科的情報表明,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一年之內蘇聯就要加入英國一邊。希特勒認為,走投無路的英國之所以繼續堅持戰鬥,是因為它希望美國改變其中立立場,“俄國在巴爾幹製造動亂,以剝奪我們的油料,癱瘓我們的空軍”。於是,希特勒一麵指示德軍盡快做好對英決戰的準備,以免喪失軍事主動權;一麵命令陸軍著手研究蘇聯問題,做好對蘇作戰的思想準備,並同陸軍總司令瓦·馮·布勞希奇元帥第一次討論這次作戰的目標和所需兵力。
關於入侵蘇聯的時機,希特勒力求趕在蘇聯完成反侵略戰爭準備和美國可能參戰之前發動侵蘇戰爭。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發關於“巴巴羅薩”方案的第21號指令,最終做出歐戰爆發以來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蘇決策。與此相應,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和不列顛之戰,則轉為掩護德國侵蘇戰爭準備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戰手段。
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德國國防軍統帥部和三軍總司令部陸續下達了有關作戰任務、物質技術保障、戰區準備、偽裝與欺騙措施等方麵的一係列指令和指示。
在上述指令和指示中,最重要的是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元帥下達的《“巴巴羅薩”作戰預令》,它對德國陸軍在侵蘇戰爭中的企圖、任務、同空海軍的協同等做出了具體規定。該指令指出:“為預防俄國改變目前對德國的立場,作為預防措施,應做好一切準備,以便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前,也能以一次速決戰將蘇俄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