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卷 宋真宗鹹平二年至宋仁宗天聖二年

  公亮字明仲,其先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固始縣)人,五代中徙泉州晉江(今屬福建晉江市),遂為晉江人。

  曾肇撰《曾太師公亮行狀》(以下簡稱《行狀》。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五二,是書下簡稱《琬琰集》。):“唐廣明中,有自光州固始縣避亂徙家閩越,遂為泉州晉江縣人者,公之七世祖也。”

  祖父穆,曾經為殿中丞,追封魏國公。

  曾鞏撰《金華縣君曾氏墓誌銘》(宋曾鞏《曾鞏集》卷四五、頁606-607):“夫人嫁王氏,為侍禦史諱平妻,姓曾氏,泉州晉江人。祖諱穆,殿中丞,追封魏國公……夫人兄魯公公亮實為宰相當國”父會,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第二人,官至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以子公亮貴,而追封楚國公。會妻吳氏、黃氏,追封為秦國、楚國太夫人。

  《行狀》:“皇考楚公,遂以文學政事顯名朝廷,至公而曾氏遂大顯矣。楚公舉進士太宗朝,與陳文忠公試於廷,文皆傑出,並授光祿寺丞、直史館,而楚公次文忠公為第二。俄特遷殿中丞、知宣州,賜緋衣銀魚,近世進士起家之盛未有如此者也。終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

  《行狀》:“公既貴,贈楚公而上三世皆至公師,封大國……妣吳氏、黃氏秦國、楚國太夫人。”

  同父異母兄公度。

  按:曾公亮為曾會次子,《康熙福建通誌》卷三四《選舉》(頁1943),天聖二年晉江進士人物中,列舉曾公亮時,在注文中明確表示曾公亮是曾公度弟。沈括《長興集》卷一八《贈崇德縣君任氏墓誌銘》:“丞相宣靖魯公,於其君子叔父也。”任氏為曾公度子曾孝章之妻,此處雲曾公亮為(即丞相宣靖魯公)其叔父,則可斷定曾公度為曾會長子則無疑。

  胞妹曾氏,胞弟公奭、公定、公望。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二月二十五日,公亮生。

  公亮出生於是年二月二十五日。

  歐陽修撰《賜給事中、參知政事曾公亮生日詔(二月二十五日)》(《歐陽修全集》卷八六《內製集》卷五、頁1258.),知曾公亮生於鹹平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公亮出生於台州(今屬浙江台州市)。

  《嘉定赤城誌》卷九“秩官”(《宋元方誌叢刊·嘉定赤城誌》,頁7349.):“鹹平二年(999)、三年,(曾會)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知(台州)。”

  《金華縣君曾氏墓誌銘》:“兄魯公公亮……夫人少魯公一歲。”

  按:公亮妹晚一年出生,公亮出生於鹹平二年,則公亮妹出生於鹹平三年(1000),更可知二人同為一女所出。且曾會在此兩年均任職台州,其一子一女連續降生,則其妻當跟隨身邊,亦可推知二人均出生於台州。且可判定曾會前妻吳氏至少卒於鹹平二年之前。公亮母為黃氏。

  《金華縣君曾氏墓誌銘》:“夫人……考諱會,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追封楚國公……妣黃氏,楚國太夫人。”

  公亮妹墓誌銘中但稱其母為黃氏,而不提及吳氏,則明確得知其為黃氏所生。既然如此,公亮亦為黃氏所生則無疑。

  曾會前後娶妻吳氏、黃氏,有五子,至少有一女(可知者有金華縣君曾氏)。而公亮為次子,則知其兄公度當為吳氏所生。

  是年,包拯一歲(《隆平集》卷一一),賈昌朝二歲(《臨川先生文集》卷八七《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宋祁二歲(《琬琰集》上集卷七範鎮《宋景文公神道碑》),高若訥三歲(《宋景文集》卷六〇《高觀文墓誌銘》),王洙三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一《翰林侍讀侍講學士王公墓誌銘》),晏殊十歲(《歐陽修全集》卷二二《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陳執中十一歲(《張方平集》卷三七《贈太師兼侍中諡曰恭潁川陳公神道碑銘》),範仲淹十三歲(《歐陽修全集》卷二〇《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曾易占十三歲,蘇耆十五歲。

  鹹平三年(1000),二歲。

  是年,公亮妹生(《金華縣君曾氏墓誌銘》)。

  是年,餘靖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二三《贈刑部尚書餘襄公神道碑銘》),劉渙一歲(曾鞏《曾鞏集》卷四五《壽安縣君錢君墓誌銘》),葉清臣一歲(《隆平集》卷一四;《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六,下引該書,簡稱《長編》)

  鹹平四年(1001),三歲。

  是年,尹洙一歲(《安陽集》卷四七《尹公墓表》),王質一歲(《範仲淹全集》卷一三《尚書度支郎中充天章閣待製知陝州軍府事王公墓誌銘》)。

  鹹平五年(1002),四歲。

  是年,公亮弟公奭生。

  按:《福建通誌》卷三三:“曾公奭(公亮弟)”。又同卷雲:“諸科……晉江縣曾公定(公奭弟)”。曾會有五子,則公奭為會第三子。其生當一定晚於黃氏所生一女(金華縣君曾氏),那麽則肯定在鹹平三年以後。且據《祠部集》卷三五《朝奉郎守尚書虞部郎中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曾府君墓誌銘(曾公望墓誌銘)》記載雲:“公諱公望,字武仲,丞相之弟,楚國公第五子……治平二年,淮察饑,公適為光州,流民聞仁政,日輳其境。募富家出倉實以食之,人活數百萬。煦窮恤弱,一郡視公猶父母。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以疾卒於官……而壽止五十七。”知,曾會幼子公望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那麽,公奭之生當一定早於公望,且早於公定。故依照常識判斷,公奭之生當在1002到1008年之間。但無更準確資料,故暫係於1002年下。

  是年,梅堯臣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二《梅聖俞墓誌銘》)。鹹平六年(1003),五歲。

  是年,公亮四弟公定生。見上條考證,公定之生,一定晚於公奭,且早於公望,當在1003年到1009年間。因無更多資料佐證,暫係於此年之下。

  是年,王堯臣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二《尚書戶部侍郎參知政事贈右仆射文安王公墓誌銘》)。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六歲。

  是年,富弼一歲(《蘇軾文集》卷三七《富鄭公神道碑》),吳育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二《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贈吏部尚書正肅吳公墓誌銘》)。

  景德二年(1005),七歲。

  是年,石介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四《徂徠石先生墓誌銘》)。

  景德三年(1006),八歲。

  是年,文彥博一歲(《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五《洛陽耆英會序》)。

  景德四年(1007),九歲。

  是年,張方平一歲(《東坡後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誌銘》),呂公弼一歲(《琬琰集》上集卷二七範鎮《呂惠穆公公弼神道碑》),歐陽修一歲(《安陽集》卷五〇《贈太子太師文忠歐陽公墓誌銘》)。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歲。

  是年,韓琦一歲(《安陽集》附錄《韓魏公家傳》),範鎮一歲(《東坡集》卷三九《範景仁墓誌銘》),趙抃一歲(《蘇軾文集》卷三八《趙清獻公神道碑》),狄青一歲(《華陽集》卷三五《狄武襄公神道碑》)。

  大中祥符二年(1009),十一歲。

  是年,蘇洵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

  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二歲。

  七月,父曾會撰池州梅山崇明院碑文,署銜為“宣德郎、守尚書屯田員外郎、監舒州酒稅、上騎都尉、賜緋魚袋曾會撰”(《全宋文》卷二七二、冊13、頁376-378.),知曾會時監舒州酒稅。碑文略曰:

  太極生而融結炳靈,則有形勝之宅;至人出而道德化俗,則有宴息之方。蓋由運無緣之慈,示不住之相……冠池陽之城,控建德之邑……左則九江屬縣,右則五柳遺墟……太平興國己卯秋(979),報緣告盡,覺性無隳,二十四年,動無逾矩……

  是年,公望生。

  強至《朝奉郎守尚書虞部郎中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曾府君墓誌銘》(強至撰《祠部集》卷三五):“公諱公望,字武仲,丞相之弟,楚國公第五子。用父任,補太廟齋郎,嚐一試進士不中,曰:安能事此求合耶?遂勉調州縣。治平二年,淮察饑,公適為光州,流民聞仁政,日輳其境。募富家出倉實以食之,人活數百萬。煦窮恤弱,一郡視公猶父母。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以疾卒於官。凡閤封之人,與旁郡之饑民食於光者,哭數日不絕聲。嗚呼!公仁若此,而壽止五十七。”

  公望卒於治平三年(1066),年五十七,順推其生年當為大中祥符三年。

  是年,吳奎一歲(《彭城集》卷三七《吳公墓誌銘》),唐介一歲(《華陽集》卷三七《唐質肅公介墓誌銘》)

  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三歲。

  是年,陳升之一歲(《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陳成肅公升之傳》)。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四歲。

  是年,蔡襄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五《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韓絳一歲(《宋史》卷三一五《韓絳傳》)。

  大中祥符六年(1013),十五歲。

  是年,李端懿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二《鎮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公墓誌銘》)。

  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六歲。

  是年,呂誨一歲(《司馬文正公集》卷七九《右諫議大夫呂府君墓誌銘》),蔡挺一歲(《全宋文》冊1)。

  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七歲。

  公度於是年三月進士及第。(《八閩通誌》卷五〇《選舉·科第·泉州府》)

  大中祥符九年(1016),十八歲。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九歲。

  公亮跟隨父親,接受了父親悉心教育。也伴隨父親仕宦生涯的跌宕而奔走四方,豐富了閱曆,開闊了視野。至晚從是年開始,公亮遊學於外地。

  《宋學士文集》卷二四《翰苑續集卷四·元故方府君墓碣銘有序》:“方氏……俱以詩賦有名。天禧間,同建義塾於虎蹲岡,以教四方學者,如陳秀公、曾宣靖公(即曾公亮)、夏文莊公皆自遠而來塾中,相繼登第者十又七人。”

  是年,韓維一歲(《宋史》卷三一五《韓維傳》),陳襄一歲(《古靈集》附錄葉祖洽《先生行狀》)。

  天禧二年(1018),二十歲。

  八月十五日,皇子受益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楨(即後來的仁宗)(《宋史》卷八《真宗本紀》)。

  是年,呂公著一歲(《宋史》卷三三六《呂公著傳》)。

  天禧三年(1019),二十一歲。

  是年,曾會知池州。

  按:《五燈會元》卷一六:“修撰曾會居士……天禧間,公守池州……”既然說是天禧間,則曾會知池州當至少不應該是天禧元年,也不應該是天禧五年(1021)。根據《行狀》:“乾興初(1022年),仁宗即位,時楚公守池州。”乾興為宋真宗年號,是公元1022年,此年號僅使用了一年,可以斷定曾會於乾興元年在池州。如果曾會在天禧二年(1018)開始知池州,則到天禧四年(1020)任期結束,依照宋朝官員任職製度,則應該離開池州,但前揭資料顯示,曾會在乾興元年依舊是池州守臣,則曾會知池州不當始於天禧二年。如果乾興元年是曾會在池州最後一年,則曾會知池州當不早於天禧三年(1019),也不應該在乾興元年後。至此可以大致確定曾會知池州在天禧三年到乾興元年間,所以就係於此年之下。

  是年,公亮曾到京城遊學。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二《記事》雲:謝逸記曾魯公布衣遊京師,舍於市側,旁舍泣聲甚悲,詰朝過而問之,旁舍生意慘愴欲言而色愧,公曰:“若第言之,或遇仁人戚然動心,免若於難。不然,繼以血無益也。”旁舍生顧視左右,唏噓久之,曰:“仆頃官於某,以某事而用官錢若幹。吏督之且急,視其家無以償之,乃謀於妻,以女鬻於商人,得錢四十萬。行與父母訣,此所以泣之悲也。”公曰:“商人轉徙不常,且無義。愛弛色衰,則棄為溝中瘠矣。吾士人也,孰若與我?”旁舍生跽曰:“不意君之厚貺小人如此。且以女與君,不獲一錢,猶愈於商人之數倍。然仆已書券納直,不可追矣。”公曰:“第償其直,索其券。彼不可則訟於官。”旁舍生然之。公即與錢四十萬,約曰:“後三日以其女來,吾且登舟矣。俟若於水門之外。”旁舍生如公教,商人果不敢爭。攜女至期以往,則公之舟無有也。詢旁舟之人,則曰:“其舟去已三日矣。”其女後嫁為士人妻。逸自言,元祐八年至京師,得於鄴郡黃正叔,以為公墓刻不載,故惜其不傳,因書其大略雲。

  按:文中表明公亮為布衣,當可肯定是沒有任何身份。而史料記錄公亮最早有機會接受恩蔭為官是在乾興元年(1022)。依照宋朝慣例,新皇帝即位,官員子弟可以“持表入賀”而得授予初等官職。但曾公亮拒絕接受。但可以肯定,其布衣身份至少應該在乾興元年之前。且文中表示公亮救助旁舍生,且數額不少,則可推斷是時其家庭條件在好轉以後。前此論述中,曾會在整個大中祥符年間,仕宦道路尤為曲折,未見有顯著事跡,可以推斷是在動蕩中,其知池州大約在天禧三年。綜合各種因素,將公亮救助旁舍生一事,係於此年之下。

  是年,曾鞏一歲(《南陽集》卷二九《曾公神道碑》),司馬光一歲(《東坡集》卷三九《司馬溫公神道碑》),劉敞一歲(《歐陽修全集》卷三五《集賢院學士劉公墓誌銘》),王珪一歲(《琬琰集》上集卷八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宋敏求一歲(《蘇魏公文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

  天禧四年(1020),二十二歲。

  是年,蘇頌一歲(《宋史》卷三四〇《蘇頌傳》)。

  天禧五年(1021),二十三歲。

  是年,王安石一歲(《能改齋漫錄》卷九《王公進退自安》),吳充一歲(《琬琰集》中集卷二七李清臣《吳正憲公充墓誌銘》),王陶一歲(《宋史》卷三二九《王陶傳》),馮京一歲(《宋史》卷三一七《馮京傳》)。

  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二十四歲。

  正月一日,改元乾興。(《長編》卷九八)。

  二月十九日,真宗卒,趙楨即位,皇太後劉氏臨朝聽政。(《宋史》卷八《真宗本紀》、卷九《仁宗本紀》)。

  二月,公亮持表入京,賀仁宗即位,授官不往。

  《行狀》:“乾興初,仁宗即位,時楚公(曾會)守池州,以公(即曾公亮)持表入賀,授試大理評事,不赴調。”

  是年,曾會知池州。

  是年,強至一歲。(《全宋文》冊1)。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二十五歲。

  是年,曾公亮在京師。

  按:曾公亮為天聖二年進士,那麽在天聖二年三月前必須趕到京城參加考試。為了應付考試及其它適宜,是年公亮務必趕到京城開封。

  是年,王回一歲。王回為曾公亮外甥,父王平。(《臨川先生文集》卷九三《王深父墓誌銘》),劉攽一歲(《宋史》卷三一九《劉攽傳》)。

  《金華縣君曾氏墓誌銘》:“夫人嫁王氏,為侍禦史諱平妻,姓曾氏,泉州晉江人……其子五人,回、向、固、同、冋,皆有學行。回有道為儒宗,向、冋尤有文,三人皆身在隱約而聲震天下。”

  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二十六歲。

  正月十四日,任命省試知舉官。以禦史中丞劉筠權知貢舉,知製誥宋綬、陳堯佐、龍圖閣待製劉燁權同知貢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九《貢舉》,下引該書,簡稱《宋會要》)

  關於主考官劉筠,宋人評議不一。

  《宋史》卷三〇五《劉筠傳》:“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苟合,遇事明達,而其治尚簡嚴,然晚為陽翟同姓富人奏求恩澤,清議少之。著《冊府》、《應言》、《榮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陰三人》、《玉堂》凡七集。一子蚤卒,田廬沒官。包拯少時頗為筠所知,及拯顯,奏其族子為後,又請還所沒田廬雲。”

  三月,公亮參加科舉考試。

  三月十八日,省試結束,未舉行殿試。禮部上合格進士吳感以下二百人。命晏殊、馮元等人編排等第。公亮中進士第五名。

  《長編》卷一〇二“宋仁宗天聖二年三月癸卯”條:禮部上合格進士姓名,詔翰林學士晏殊、龍圖閣直學士馮元編排等第。乙巳,禦崇政殿,賜宋郊、葉清臣、鄭戩等一百五十四人及第,四十六人同出身。不中格者六人,以嚐經真宗禦試,特賜同三禮出身。丙午,又賜諸科一百九十六人及第,八十一人同出身。

  三月十九日,仁宗召對經晏殊等人排定名次的禮部合格進士宋郊(後改名為庠)以下二百零七人,諸科三百五十四人,並賜本科及第、出身。(綜合《宋會要》選舉七之一四、《長編》卷一〇二“宋仁宗天聖二年三月癸卯”條,以及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二八相關內容)

  《太平治跡統類》卷二八《祖宗科舉取人·仁宗》:“賜宋郊、葉清臣……等及第。郊與弟祁俱以辭賦得名,禮部奏祁名第三,太後不欲弟先兄,乃推郊第一,祁第十……第一甲:葉清臣,鄭戩,高若訥、曾公亮、宋郊。”

  四月七日,於瓊林苑參加新及第進士宴會。

  《宋會要》選舉二之六(頁4248):“仁宗天聖二年四月七日,宴新及第進士於瓊林苑。詔翰林、龍圖閣直學士、直館以上並赴。

  八月,詔新及第進士第一人宋郊為大理評事、通判廬州;第二人葉清臣、第三人鄭戩為奉禮郎、簽書諸州兩使判官公事;第四、第五人節察推官;餘初等職官判司簿尉。”

  八月,新進士授官,公亮為太常寺奉禮郎、節察推官,知杭州臨安縣。未行,改知越州會稽縣。

  《宋會要》選舉二之六《進士科》:“詔:新及第進士第一人宋郊為大理評事、通判廬州……第四、第五人節察推官。”

  《行狀》:“公少力學問,能文章……仁宗即位,時楚公守池州,以公持表入賀,授試大理評事,不赴調。舉進士第五人中第,授太常寺奉禮郎、知杭州臨安縣。未行,改知越州會稽縣。”

  是年,曾會知明州。

  《寶慶四明誌》卷一:“(曾會)朝奉大夫、尚書刑部郎中、充集賢殿修撰、知軍州,兼市舶管內勸農事,上護軍、賜紫金魚袋。天聖二年到任。見葛周所撰《慈溪香山寺十方碑》。前守曰鄭,不得其名。”

  天聖初榜,宋人稱得人為多。

  《宋會要》選舉三之三五(頁4279):“天聖初榜,宋鄭公郊、葉清臣、鄭文肅公戩、高文莊公若訥、曾魯公公亮五人連名,二宰相,二執政、一三司使。”

  從八月授官,到任職地方,需要一段時間。依據最保守的估計,當在是年年末到達會稽縣,從而開始其仕宦生涯。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