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譜作為一種新的史學體裁,實肇始於宋。章學誠《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後》雲:“年譜之作,昉於宋人……譜其生平時事與其人之生卒進退,而知其所以為言,是亦論事知人之學也。”通過年譜,可以清晰地展示譜主的“生平時事”,也可周知與其相關時事、交遊群體等等。
本書兩譜主,均是北宋人,在當時很有影響。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市)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第五人。曾知宋朝重鎮鄭州、開封,後為參知政事,不久升為樞密使。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為吏部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即“集賢相”,至此登上宰相的位置。此後,曾公亮一直為相。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十月,以行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昭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成為首相,即“昭文相”。宋神宗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諡“宣靖”。後追贈太師、中書令,並配饗英宗廟庭。曾公亮居相位十多年,熟悉朝廷典章製度、禮儀法規,並嚴格執法而為時人稱道。曾經提舉編修《唐書》(即後世所稱《新唐書》)、《太常新禮》、《武經總要》、《遊藝集》,有文集三十卷,但不傳於後世。《東都事略》、《宋史》有傳。《福建通誌》、《晉江縣誌》為其立傳,入鄉賢祠。後葬於開封府新鄭縣東裏鄉北趙村。
曾公亮政治最活躍的時期,也是宋朝中期社會改革活動最頻繁的時期。曾公亮個人曾經參與宋朝仁宗年間的由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並有自己鮮明的政治主張。曾公亮還是宋神宗時期“熙豐變法”的主要人物,與王安石等人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通過年譜的編纂,大致可以了解曾公亮在宋朝中期政壇上的地位。
陳恕(946—1004),是宋初著名的財政長官。長期任職三司。三司在宋初“號曰計省,位亞執政”,與“二府”(即“樞府”和“相府”)構成北宋前期中央最高的管理機構;三司使被“目為計相,其恩數廩祿,與參、樞同。”
宋初有三司使,也有三部使。當三部合一時,長官稱三司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三部;在鹽鐵、度支、戶部分三部各置使時,以鹽鐵使地位最高,宋人常稱鹽鐵使為三司鹽鐵使,有時簡稱三司使。陳恕曾長期擔任三司鹽鐵使,善於理財,有吏幹,對完善宋初的財政製度、穩定財政收入等有很大貢獻,在北宋財政史上有一定地位。研究陳恕以及他與三司的關係,對了解北宋初期財政狀況、財政機構等有一定意義。
年譜的編纂涉及資料多,且需要縝密考證,本人限於學力,一定會有很多舛誤,望專家指正為盼。
§§曾公亮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