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以發達的農業著稱於世,周人的始祖後稷就是一位農業專家,其時代相當於夏代。西周時農業生產成為奴隸勞動主要工種,人們依賴農業生存。此時在農業科技方麵取得了許多成就,並出現了有關記載農耕技術的記載,在甲骨文和古文獻中均可見到。戰國時的《呂氏春秋》一書中有因時、因地製宜地去認識土壤,辨別土質、適時耕種的記錄,如《任地》、《辨土》、《審時》等章節即是。《禹貢》一書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的土壤和農作物,把黃河、長江流域各州的土分為黃土、泥土、鹽漬土等,與實際相一致。《管子》一書更進一步把各地的土壤分為上、中、下三類,每類又分六種,並指出各種土壤的肥沃程度和適宜於種植何種作物等,其經驗一直被後世所繼承。
為了提高產量,當時在用地養地、維持土地肥沃方麵發明了休耕製、輪作製,使地力久不衰竭。
在耕作技術上已出現了除草、牛耕、耙、鋤、施肥、進行精耕細作等。
農田灌溉方麵、除了利用河、池、泉、溪等各種水源外,還發明了開鑿水井,興修水利工程。
西周的井田製,即把田規劃為方塊整齊的田畝製,它和灌溉、道路都必須配套。在井田中間開挖的灌溉係統稱為遂、溝、洫、澮、川,與此相應的道路係統稱為徑、畛、塗、(逾)、道、路。並規定在方田周圍取土築堤後的溝渠要環繞方田合成灌溉和道路係統。
當時一畝為一百步:“一夫百畝”(即合今31.2畝)。
西周的輪作製。第一年除草木,叫“藍田”,第二年整治溝、洫、道、路,稱為“新田”,第三年開始耕作,稱為“佘田”,三年正好對土地輪流休耕一遍。
生產工具中已正式使用牛耕,這在周原出土的“牛九耕”的甲骨文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