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自信地說,西周王陵盡管是千古之謎,但一定不會永遠謎下去,這個謎是有些破解的。為何如此說呢?理由是目前考古界的工作已露出了希望之光。近幾年來陝西省考古所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發掘的岐山周公廟西周墓群,就說明了這點。盡管還沒有發掘出具體的西周王陵,但已有的工作成績是巨大的,據各種媒體競相報導的“驚世大發現”,在周公廟遺址已發現西周時期的甲骨文80餘片,計350多字,字數最多的達36字,這是迄今發現字數最多的西周甲骨文,同時發現有“周公”、“新邑”等甲骨刻辭。更為重要的是在此發現西周遺跡分布很廣,目前已鑽探出西周墓12座之多,其中有4條墓道的有7座。3條墓道的1座,兩條墓道的2座,一條墓道的2座,另有車馬坑7座。“從墓葬的規模形製看,其墓主身份應高於西周時期一般諸侯國君的地位,有可能是周王陵或者是周王室重臣陵墓”。“在墓地東、西、北三麵,還發現了夯土牆,東牆殘長700米,北牆殘長300米,西牆殘長500米,牆厚約10米,個別地方顯現牆體,高出原先地麵約2.5米”。<見陳明、楊智文編:《周王陵之謎》67-68頁>同書又說:“墓區驚現大量盜洞”,“編號為M1的墓葬規模最大,它共有四條墓道,其中北墓道長30.29米,寬4米,南墓道殘長29.3米,寬4米,西墓道長19.45米,寬2.4米,東墓道長22.91米,寬2.6米,墓室長10.2米,寬7.8米。”。不久前,媒體報導說已發掘的大墓因被盜一空。不管其盜挖情況如何,有幾點是值得重 視和肯定的,一屬於重大發現無疑;另外為探尋西周王陵找到了實地之一。從目前發現情況看,還需在此周圍進行全麵探測,有可能發現西周王陵分布壓。但目前的發現,從報導資料和我以往經驗分析,仍不屬於西周王陵而應是周公家族墓地。這是推測之一。
其二,從1959年3月,發掘的安徽屯溪西周墓的結構和曆代開國君王比較清正廉潔,反腐倡廉的特點分析,並與後世王比較,文王、武王陵很可能薄葬,加上文王,武王生前十分講究“仁”,並十分痛恨殷紂王的腐敗,故據此亦可推測他們的墓規模不一定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大,也許其結構類似安徽屯溪西周墓,用河卵石鋪填墓底而成圖S3,也可能有小土堆,莫受“不封不樹”的影響;
其三,何如在周公廟遺址區,沒有發掘到西周王陵的話,也不要灰心,應在周原遺址的扶風基堆和岐山賀家村北的岐山山下尋找,因為這一帶一向是西周墓的分布區。
以上推測僅屬個人之淺見,僅供參考,原其是希望西周王陵與日早群眾見麵。不妥之處在所難免。
也許有人會問,自古以來的帝王陵不被盜挖的,所剩幾無,那還能找到這些不封不樹,不被盜挖的西周王陵嗎?我們的回答是,即使盜完了,但其墓的結構,形製仍在,加之被盜的青銅王器也會流失在社會上。但目前為止,所能見到的西周土器可以說寥寥無幾,除在扶風齊村發掘出土的厲王簋為玉器外,其他尚未見到。我們相信周人的玉器一定很多,而體量也肯定很大,造型更為精美,像厲王,我們稱之為“中之王”,其造型,紋錦、文字都是王一級的,確係高等級的青銅器。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說,西周王陵還沉睡在地下,時刻在等待我們去發掘,考古工作者努力吧,這千年夢想終久會變成現實的!
十、領先世界的科技
西周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方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驚人成就,而且在科技發明創造方麵,也取得了卓著輝煌、領先世界的成就,許多成果位居世界之首,為促進生產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作出了巨大貢獻。英人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的序言中說:“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這一論點我們從本章所要敘述的西周時期的農業、天文曆法、礦冶、光學、數學,蠶桑等方麵的創造發明中看的一清二楚,更為令人驚奇的是當時有些科技領域竟然與現代尖端科學相一致,《易經》中的二進位製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當時農作物品種已有“百穀”之稱,而生產工具、水利設施、生產技術等方麵都有新的進展,糯稻已正式出現於銅器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