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宗廟建築基址的座向為座北朝南,偏西北10度,基本呈南北向,而其基座由南而北呈一個平麵,隻是前堂的基礎略高。這種定向和平麵,同樣是建築科學上一個重要課題,沒有一定的科學手段,要使這麽多房子規整地得到有機的排列和組合是不可能想象的,當時用什麽科學手段來測平和定向的呢?這雖然至今未發現這種儀器,但《周禮·考工記》卻有一段記載給我們以啟示:“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以縣,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這裏的景即影,鄭注雲:“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中央樹八尺之臬以縣正之,之以其景,將以正四方也。爾雅曰,在牆者謂之,在地者謂之臬。”“日出日入之景(影),其端,則東西正也……自日出而畫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則為規,測景兩端之內規之,規之交乃中也。度兩交之間中屈之以指臬,則南北正。”賈公彥疏:“言朝夕即東西也,南北正則東西亦正,故兼言東西也……北辰者當夜半考之,爾雅雲北極,謂之北辰,辰時也,天下取正焉,故謂之北辰。極、中也,以居天下之中,故謂之北極也。”這是說,“匠人構築城牆和房屋時,首先借助於“水”(水準)和線墜抄平施工場地。在整平的場地上立一標杆,用線墜檢查標杆是否豎直。以標杆為圓心,適當的長度為半徑,用規劃圓,與日出日沒時的杆影相交於兩點。這兩點的連線,就是東西方向線。此外,白天正午的杆影,夜晚北極景的方位,都可以作為製定方向的參考”(引自聞人畢著:《考工記導讀》80頁)何曉昕先生解釋說:“在水平的地中央豎柱,並通過懸繩使之垂直於地麵,然後觀察所畫的圓的兩交點連線即正東西方向,再參考正午時或夜晚極星的方位來校正”(《風水探源》10頁)。由此可見,當時定向的科學手段是用杆影和北鬥星,測定平麵的方法是用水,這不僅在當時是重大的創造發明,即使至今仍不失其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