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百〇二章 武王立國方略

  ①遷都鎬京與分封諸侯

  武王克商後,為了更方便的統治東方,便遷都到鎬,即今長安縣灃水以東。據考古發掘勘測其位置在今灃河中遊東岸,北到洛水村,南到鬥門鎮、東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水故道(胡謙盈:《灃鎬地區諸水道的踏察——兼論周都灃鎬位置》《考古》1963年第四期)。

  同時采取了一係列穩定局勢,安定人心的措施:首先大造輿論,給全國廣大人民宣布克殷滅商是奉天命,行天道,是執行上天的命令,這種天命論在當時確實是起了重大作用的。第二把殷墟一帶封給紂王兒子武庚(祿父)叫他管理殷民,以殷治殷。為了監視其行動,又把自己的弟弟管叔鮮封在郡州一帶的管地。蔡叔度封於上蔡(在今殷墟以南),霍叔封於霍(即今山西霍縣,殷墟以北)這就是“三監”,他們的任務是暗中監視武庚。

  第三,為了取得商奴隸主與周人合作,首先給商王朝威望高的大臣平反昭雪,命令召公將不滿紂王而裝瘋的箕子,從監牢放出。命畢公將其他不滿紂王而被關的貴族全部放了出來。並命令閎夭到比幹墓前憑吊,把他的墓修建了一番。為商容這位賢人新修了住房,表示對他的尊敬。與此同時,命令南宮括把紂王的財富散發給平民,把巨橋的糧食分給沒吃的窮人,達到了爭取民心的目的,也緩和周人與商人之間的矛盾。

  第四,為了取得願與商族矛盾的古老部族的支持,封神農之後於焦(今河南陝)黃帝之後於視,帝堯之後於薊(今北京一帶),帝舜之後於陳(今河南淮陽),大禹之後於杞(今河南杞縣)他們也成了監視和率製商人的重要力量。

  盡管這些措施都很有效,但是周人原來統治的地盤不為商人範圍大,現以如何加強對被征服的商人和基其屬國諸侯加強和鞏固周人的統治,仍是一個大問題,武王為了此事,克殷回京後“夜不能寐”,不久操勞過度,於滅商二年後就病死了。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暫時由周公代為攝政,這就是“周公攝政”。此事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不滿,說於成王不利。武庚借此機會利用矛盾,與管叔、蔡叔、霍句接一起,並糾合了東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殷朝的屬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和太公望、召公領兵東征,殺掉了武庚和管叔、蔡叔被流放。接著又滅掉了薄姑、熊、盈、徐、奄等各國。這次東征前後經曆了三年多時間,是周王朝生死存亡的又一舉動。

  此後周公又在武王分卦諸侯的基礎上,再度分封各地諸侯造七十一周之多。其中堆姓五十三人之多,這些都是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家人,文王的兒子被封於管、蔡、、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郇。文王之弟封在東虢、西虢;武王之子封在、晉、、韓;周公之子封在凡、蔣、邢、茅、胙、祭。這些封國掌握和統治著全國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同時周公封微子於宋,讓他統治殷遺民,因為微子對周人是比較製服的,並在殷人中是有影響的人物。

  康叔是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分封於衛,管理的地區是殷人居地,其“殷民七族”的大批奴隸都分給了他,這七族是有技術的手工業者,主要有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衛康叔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一方麵保存了殷人舊有的製度和法律。另外在經濟上把衛國的土地按周人的辦法分封給自己的子弟,令商朝的種族奴隸去耕種,這一政策在古文獻中稱為“啟以商政,韁以戌索”(《左傳》定公四年)。

  唐叔是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山西原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除統治這些原有的夏人外,還有“懷姓九宗”也由唐叔統治。同樣唐叔在經濟上實行“韁以戌索”的政策,叫這些“懷姓九宗”的人得到土地後給唐叔交納稅貢,在政治上基本保持夏人原有政治製度,這叫“啟以夏政”。這裏的“懷姓九宗”是指居住在山西的戎各部落。唐叔死後,其子燮繼位後,遷居到晉水旁,改國號為晉。

  太公望,初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在平定“三監”叛亂後,他又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國都設在營丘(今山東臨淄)。以後他又對東夷征伐,擴大了地盤。太公望在齊國對原來的奴隸製關係不變,實行“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繼續以對他們“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太公望實施的定整套“平易近民”的政策,促進了齊國工商業的發展,在齊諸侯國中成了最富庶的國度。

  周公的兒子伯禽,在平叛“三監”叛亂後,從河南魯山封到奄國故地(山東曲阜),建立了魯國,成了魯公。馮其父周公之功勳,不僅得到了豐厚的賞賜,還得到“殷民七族”的賞賜,把這殷民的條氐、徐氏、簿氐、素氏、長勺氏、尾勺氏等七族的奴隸,都賞給了魯公。

  召公初封河南召陵,武王滅商後,改封於燕(即今北京),其大兒子為第一代燕侯。召公在鎬京為“三公”之一,管理西方政務,周公管理東方政務。這種分封政策對安定殷民和東方諸小國的局勢起了很好的作用,使殷民和原殷商的諸侯國都逐漸順從周人的統治了。

  ③“何尊”銘文與營建東都洛邑

  關於成王近都洛陽的事,古文獻記載不詳細,1963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對此提供十分有價值的資料,此器底內有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個字。據學術界研究,該器的主人是何,他是虢公的後人。銘文記載了成王五年,他隨同成王遷都成周,他聽完誥命後得了賞賜,所以他為了紀念此事作了此尊。銘文揭示了武王滅商後,欲遷都至洛陽的事實,證實召公“相宅”於洛濱,周公“營築”洛邑的文獻記載是可信的。另外,銘文中的“唯王五年”,說明周公還政於成王以後的第五年,說明周公攝政前後七年不包括成王親政的年數。同時也確證遷都之年是成王五年。而在銘文中第一次記載了“中國”之名,這應是我國國名的最早記載。

  三、牆盤銘文評周王與西周的滅亡

  在1976年冬天,扶風縣莊白大隊的農民,男女老少忙著平整土地,我們剛吃午飯之前,劉連山同誌急急忙忙到我住處興奮地告訴我說:有重大發現,莊白農民挖到一窖青銅器。我聽後,哪還有心思吃飯,順手在灶房掰一個饃頭,邊吃邊走,和劉連山同誌很快到了現場,一看到滿滿的一窖青銅器,高興極了,當即召集在現場的考古隊員商量發掘清理,並勸阻農民在此平地拉土,組織民兵值班保護現場安全,當時羅西京同誌已在現場工作,他是發掘老手,很有經驗。另外安排西北大學考古係劉士茂教授參與發掘。說也奇怪,人的機遇是十分重要的,就這一天北京大學考古係師生才離開周原到西安,那時通訊設施很差,又沒有手機,打電話也找不到他們,所以隻好自己動手了。

  經過幾天槍救性清理發掘,很快清理完畢,把所有的銅器放在周原考古隊扶風(溝東分隊)工作站院子裏,共103件。經清洗有75件鑄有銘文,尤其是牆盤的銘文最長最重要,計字284字,當時屬1949年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銘文內容分為兩大段,第一段敘述和評價了西周前期的文、武、成、康、昭、穆、共等七個王的業績。後段記載了微氏家族七代世係的家譜及其與周的關係。

  這批青銅器有觥、簋、壺、尊、盤、等加上另一批五件,共108件青銅器,都是該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的,他們發現後立即報告給我們,當時農民覺悟很高,不要任何代價。我們為了表彰此事,給該隊獎了一輛農科拖拉機,當時拖拉機在農村並不普遍,所以他們也十分滿意,進一步調動了他們保護出土文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以後類似此舉,層出不窮,我們親身在周原八年多歲月中都為此受教益頗深。

  牆盤銘文前半部分的原文是:

  曰古文王,初於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上下,受萬邦。

  武王,征四方,達殷民永不鞏狄虛,伐屍童。

  害至成王,廠右剛,用肇周邦。

  康王,尹疆。

  魯邵王,廣能楚荊。佳(狩)南巡。

  穆王,井帥宇海,寧天子。

  天子文武長剌(烈),天子

  無自。祁上下,亟慕、吳亡複,上帝司、保受天子令,厚福豐年。方蠻亡不。

  第一節是對文王的評價,意思是文王初年周和於政,政治上得到臣民普遍擁護,上天給他降下美德,光有天下呈民、合受到萬邦的朝賀。

  第二節是說奠定周國邊疆的武王,征伐四方,打敗了強大的殷商,又征伐了戎狄和東夷。

  第三節是說,公布了憲令聰明智的成王,左右有各級剛強直爽的大臣,用他們治理周邦。

  第四節敘述說恭敬明智的康王、堇政天下億畝土地。

  第五節說,年壯的昭王,廣施仁德於楚荊,對其采取柔政策,難狩南巡。

  第六節是說神明顯的穆王,接受了大的教誨,(指祭公謀文的教誨)繼承了天子安定天下的措施。

  第七節,於子(指慕王)繼承文王、武王的大業,使天子眉壽無害。采取的行政措施是提拔了各級大臣,使近者喜、遠者慕,好似是天光輝照在遠近臣民的身上。

  關於文王、武王的功業,與我們前麵敘述的內容是一致的,不贅。現在就第三,第四等節對成王、康王的評價,結合文獻記載談幾點意見成康之治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輔助攝政七年光景,周公東征以後,為了加強統治,鞏固周八內部團結,保障邊疆安定,製定一係列的規章製度,要求大臣們,各級官吏、所有諸侯貴族、少數民族和全國的臣民,都要按照禮製規定行事,這套禮樂製度充分體現了奴隸社會中君臣,父子、親疏、尊卑等森嚴關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大雅,北》)這正是當時天子是最高統治者的極好描寫。階級等級區別十分嚴格,不同身份的人實行的禮也是不同的,加上寬猛結合的弄罰製度,對穩定周初王朝的統治起了重大作用,直被後人所尊崇、到處為了建廟紀念收山縣的周公廟規模最大

  周公遠政成王後,成王盡管一度懷疑周公篡權、但始終按照周公的教誨、小心謹慎 地處理政事,都能按照周公的禮樂製度行政,並常以周公的《無逸》《多士》的要求從嚴要求自己。同時當時周王朝經周公多年經營後,敵對勢力全被消滅,分封的各地諸侯也成了周王朝支柱,這樣到成王執政時天下安寧,生產發展了,各種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加上"牛田製"的實行,促進了經濟發展,《詩經·周頌·豐年》說:豐年多(稻子),亦有高(高大的糧庫)。

  萬億及廩秭(數億至億曰秭),

  為酒為醴。

  當時邊疆各地少數民族也來周王室納貢,四鄱友好關係出現了新氣象,據傳東方的倭人貢了草。東北的肅慎,西方的羌族,南方的裳等都與周室建立的友好關係,擴大了周人的經濟、文化的影響

  成王執政三十多年,成王死後,康王(劍)繼位,並由大臣召公、畢公輔助,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康王生活節儉、處理政事穩健,當時生產穩步發展,國家安寧,據說四十多年內不用刑罰。《史記·周本紀》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這說明所法的人少了。當時在經濟、文化諸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周王朝的國力比以前強大了,為此曆史學家把這一段時期稱為“成康之治”,這與牆盤銘文的評價是一致的。以往出土的大小孟和史籃都是康王時器,其銘文記載了征伐戎狄的戰爭,說明了當時國力的增強。

  昭王南巡丙不複返

  康王死後,昭王(瑕)立,《史記·周本紀》說:“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率不赴告,之也,”這一記載與牆盤銘文內容附近。

  楚荊即楚國,本是淮夷的一支,商未被滅,與商的聯係十分密切,周滅商後,曾與紂王之子武庚等串通一起叛亂,被周公征服,準夷的一支隻好沿長江向西發展,定居於長江中遊,漢水流域,到周成王時,楚國貴族熊繹被封為“子”爵。幾次來岐周參加祭祀和照會。與周的關係較密切,這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二片記載了此種關係。其中一片明確講“楚子來告”。當時楚國經常向周納貢財物,到昭王時楚國納貢不那麽積極了,所以剛繼位不久的年壯的昭王,對此也大為不蕩,這就是引發昭王南征的重要原因。

  關於昭王南征的時間有二說、一是昭王十六年,一是昭王十九年。《初學記》卷七《地部下》引《竹書紀年》說:“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漠,迂大靡長臂多力,遊振得得王,周人譯之。”

  由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以下幾點意思:首先肯定了昭王末年因南征荊楚跌落 水中而被淹死,屍體被部下叫辛餘靡的拉上岸。其次,昭王和祭公淹死時間當是南征返回淩江中淹死的。說明楚人用計謀,佯敗後勝。第三,如何落水的呢?一說是梁敗”,即吊橋斷了而落水。二是昭王坐了楚人造的船,而此船是楚人估意用膠水膠的,見水稍長就化開,致使船波人淹。不管怎麽說,都表明昭王是上了楚人的當導致身亡,這是楚人戰略上的勝利。這件事對周王朝來說是極不體麵的事,大失聲威,為了欲蓋彌障,故周王室隻裝不知道,說昭王到南方巡視去了。以後楚國日益強大,春秋吞成了七雄之一。

  (3)穆王西行

  昭王死後,他的兒子蕩繼位,曆史上稱穆王,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旅行家。前章說到昭王戰死於漢水,西周兵力損失慘重,到穆王時西周已經曆了百餘年,此時“王道衰弱”,邊遠少數民族也不來朝貢了,西周由盛轉弱,穆王一上台想改變這種局麵,不顧祭公謀父的反對,用兵征伐此方的大戎(亦稱戎狄部落)雖然取得了勝利,得到了白狼和白鹿,寶刀等戰利品,並俘獲了大戎部落 的五個首領,但導致了以後“荒服者不至”,即邊遠少數民族也不來了。

  穆王為改變這種局麵,加上剛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道路,於是決定長途西行,用請客送禮上門的辦法,聯絡與西方各地民族的感情,由造交駕馭馬車,大隊人馬“周遊天下”。傳說向東步走了二億二千五百裏,向西走了一億九萬裏,向南走了一億七百多裏,向北走了二億多裏。尤以西行最為神奇。

  《穆天子傳》說穆王西行過程十分詳情,記載了從成周出發,沿大行山西側,渡黃河,經山西的雁門關一帶,到達內蒙的河宗部落居住地,受到河宗部落的迎接,並獻給穆王寶馬,皮等禮品,在此遊玩了幾天,在河宗氏人的向導下,繼續沿黃河西行至甘肅蘭州附近,直到酒泉昆侖之顛,察看名勝古跡,遊黃帝之宮,並舉行隆重的祭山典禮。關於昆命山的有關史料很多,楊寬先生說:“漢代敦煌郡有昆侖塞,或稱昆侖障,在今甘肅酒泉南。”(《西周史》618頁),崔鴻《十六國春秋》記前涼酒泉太守馬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謂此山也。”所謂酒泉南山即是祁連山,海拔5547米,是我國著名的高山,顏師古雲:“匈奴謂天為祁連,”故祁連之名來源於匈奴人之口,此為祁連山可上通到天,又以為祁連山頂作穹隆形,被稱為“昆合之體”。“從《穆天子傳》看來,昆命之丘是這座山的總名,舂山是這座山北麵的最高峰”“天子北升胡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難天下之高山也。”認為穆王的這些活動都在昆命之丘的範圍之內。(楊寬:《西周史618—619》)

  周穆王參觀了舂山風景後,再往西走到了赤鳥氏部落。據說該部落的人“多青眼赤發”,這個部落早在太王父時曾把大女兒嫁給了赤鳥氏首領。所以說“赤鳥氏先出自周宗”,赤鳥氏亦即是住在敦煌、祁連山間的鳥孫氏。周穆王到此後受到了隆重熱情的熱待,相互贈送了厚禮。經後又以過曹奴部落,然後到了黑水,又沿黑水前進,在群玉之山休息了幾天,又經過剞閭氏,韓氏等部落接待後,到達了西王奴之邦。為了表示友好,雙方饋贈了重禮。周穆王在西王母接見他時,約請西王母到他住的瑤池來參加宴會,席向雙方交談十分融洽,西王母唱了歌,周穆王寫了詩,以表雙方的友誼。據說西王母之邦離開新疆還有三千多裏,穆王最後又從這裏到達了二千多裏的“飛鳥解羽”之處,據研究這是中亞地區。

  以上故事均出於《穆天子傳》,而楊寬先生研究認為該書是河宗氏人口傳的曆史經曆,是具有曆史真實性的。為此說明周穆王時期的周人已具豐富的地理知識,也說明了周朝與西域各國,乃至中亞細亞已有友好交往,這是十分珍貴的最早的中西外交史跡,周穆王這一壯舉《牆盤》銘文雖然沒有詳說,但第一句的評價“神明顯赫”似乎概而言之了。

  至於後句安定四方天下,也是曆史事實,穆王時曾東征安徽一帶的淮夷,載方鼎載方簋等銘文都有此記載。南邊征伐了楊越至九江。

  (4)滿曆王離京與宣王中興

  穆王死後,共王立,穆王執政達五十五年之多。共王繼位後,曾滅密國。共王死後,其子懿王立,“懿王之時王室遂衰。”“懿王崩,共王第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複立懿王太子,是為夷王。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史記·周本紀》)這說明穆王以後西周各諸侯的勢力越加強大了,可以左右天子了。西周王朝發展此時,已進入了中、晚期,到幽王就滅亡了。這個時期周王朝曾一度與少數民族發生戰事,有時失敗,有時勝利,最著名的一次是夷王時期曾派虢季子白領兵出征居住在大原的戎狄,取得了勝利,斬首500,俘虜50人,虢季子白為此得到了周夷王的厚禮。

  周厲王繼位後,重用榮夷公這個大臣,此人頗有橫征暴斂的陰謀,周厲王特別賞識他,采納了他的“專利”之見,也就是進一步加強國有土地製,向平民、貴族征收稅收,並禁止山林川澤私營化,頑固地維護奴隸製秩序阻擋曆史車輪前進。並不許老百姓提意見,為此當時的大臣看到這樣作,對周王朝統治是不利的,有叫滿良夫的大臣曾勸說厲王,叫他不要聽榮夷公的話,但他固持己見,不僅不聽,反而提升了榮夷公的官位,命其為卿士,權力更大,搞得全國上下怨聲載道,到起了“國人”即平民、手工業者、商人和一些貴族的不滿,到處可以聽到謗周厲王的言語,也就是批評周厲王的意見。厲王不僅不聽,反而大為惱火,竟然不令說,誰給他提意見,議論朝政,就把他殺掉。這樣搞得全國上下的人都不敢說話,有意見隻是互相使使眼色表示不滿,這就是史書上說的“道路以目”。三年過去了,厲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高興的對召公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聽了後,毫不客氣地語重心長的說:“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樂,史獻書師箴,嗖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一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他還用生動的比喻說,大地山川能不斷地生出財物來,而人的嘴能表達出心裏想法,評論政事的好壞,老百姓說好,你就去作老百姓說不好,你就改正。召應該讓人把心裏話說出來,怎麽能堵住呢,堵他們的嘴。使其敢怒不敢言,是十分危險的。但厲王對公的婆心苦口的話置於腦後,根本不聽,照樣搞貪財的“專利,”三年後,火山爆發了,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趕走了厲王。即“厲王奔彘”。

  厲王不聽大臣們勸阻,一意孤行,專行”變利“政策,又不許老百姓講話,完全失去了民心,由於稅收加重,一些貴族負擔加重了,土地兼並侵害了不少人的利益,還有那些政治鬥爭中失敗者也淪為平民,破產的貴族怨天尤人,加上天旱,蟲災《詩·大雅·桑柔》說:

  天降喪亂,老天降下這災荒。

  滅我立王,伎我莊稼難生長。

  降此蟊賊,蟊蟲賊蟲往下降。

  稼穡卒癢,莊稼一起都受傷。

  哀恫中國,可憐中國竟這樣。

  具贅卒荒,處處危險,處處災荒。

  靡有旅力,沒人貢獻出力量。

  以念穹蒼,時常來想到那上蒼。

  ……

  大風有隧,大風吹呀真迅速,

  貪人敗類。貪人敗壞那善類。

  聽言則對,恭維他呀就答對,

  誦言如醉,批評他呀裝酒醉。

  匪用其良,不用那些善良人,

  覆俾我悖。反而使我們犯了罪。

  (上引金啟華:《詩經全譯》736—738頁)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遇到了特大旱災,加上蝗蟲的蟲災,使老百姓顆粒無收,加之厲王實行“專利”後已成“私田”的也被國有化了,迫使人們走投無路,忍受不了周厲王的殘暴統治,怒氣衝衝的“國人”和一些貴族一起在宗周暴動了,他們手持棍棒,斧子打到周王宮來了,厲王被逼得偷偷逃走,渡過黃河,逃到彘(今山西霍縣一帶)

  這件曆史事件說明在恭王時代就孕育著到封建主義的土地私有製,此時更為發展了,意味著就興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成長,舊有的奴隸主占有一切的國有土地製度,逐步走下坡路。也標誌著我國奴錄製社會由鼎盛走向衰落。

  ⑤王室衰微與天災人禍

  厲王被國人趕走後,其子靜藏匿在召公家,在召公的保護下,保住了性命。自這次國人暴動後大大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每況愈下。厲王一走,所以京畿範圍之內的統治隻好由周公、召公二相代理天子執政,這就是曆史上的“共和”時期,共14年。以後厲王死於山西,召公、周公二相輔助,立厲王之子靜為王,這就是宣王。

  宣王時期是比較好的時期,曆史上你“宣王中興。”由於宣王受到周公、召公幫助,威信較高,像魯武公等諸侯開始來朝了。出擊戰爭的成果也有了,如長安縣出土的多友鼎銘文就記載狁侵犯京師,武公“析訊廿又三人,俘戍車百乘一十又七次乘’等幾了擊狁的戰這一評價是十分正確的。這種連年戰爭,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宣王傷南國之師慘重,兵源缺乏,他要“料民”,重新統計人口,以便征兵,激起了大臣們的反對。

  同時,從厲王以來,天災不斷,不是旱災就是蟲災,老百姓無法活命。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勾心鬥角,不務正業,貪汙腐敗,暴虐百姓。《太平禦覽》卷八七九引《史記》說:“共和十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天災人禍交迫,人民生活不得安寧,又不敢說話,隻好用詩來抒發心裏的不滿,《詩經·大雅·雲漢》和《瞻印》都屬這類詩篇,《瞻印》說:“人有土田,女(汝)僅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此無罪,女(汝)僅收之;彼有罪,女(汝)覆說(脫)之,這就是說執政的貪宣汙吏倒行逆施,顛倒是非,貪贓枉法,恣意掠奪“土田”和“民人”給有罪人開脫,拘捕無罪的好人。司法腐敗到極點。接著又說幽王時期:“婦有長舌,維厲之際。亂匪(非)降自天,生自婦人。”指斥周幽王寵愛褒姒,褒姒搬弄是非。

  正因為如此,迫使居住在陝西的周人紛紛東遷。原住在陝西華縣的鄭國遷到今河南新鄭去避難了。把財產運到那裏寄存在東虢,鄰國保存,作好逃難準備。

  原住在周原、宗周的周人也紛紛東遷,而秦人趁周王朝衰落之機,逐步強大,《史記·秦本紀》說:“秦獨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成反王室,滅犬丘太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戍。西戍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舌戍。弟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第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戍。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地駱大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這樣甘肅天水西南之地都給秦人了。這裏的秦莊公就是虢季子白盤和不期簋銘文中的不(丕)其’,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記的莊公之名為“其”。

  (6)從驪山烽火台談千金買笑失江山周宣王死後,其子宮繼位。這就是曆史臭上名昭著的周幽王。他繼位後老天爺仍不幫忙,天早的使川澤幹枯,赤地千裏,人們連樹皮草根都吃不到,老百姓四處逃亡,哀鴻遍野。

  不僅旱災不斷,地震也來了。“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此處西周指鎬京,三川指涇、謂、洛三條河流。“三川竭,岐山崩”說明這次震中位於岐山的大地震破壞力極大,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天災不息,而人禍又不止,周幽王繼位後,在用人上也犯了極大的錯誤,啟用虢父為卿士而虢石父“為人巧,善好利”“國人皆怨”。

  更為甚者,周幽王本人是個好色之徒,整天沉溺於花天酒地,揮霍浪費、不務朝政的享樂之中,為使其妃褒姒一笑,竟然不惜一切代價。導致國亡身死。這是怎麽會事呢?我們先從陝西臨潼驪山現存的烽火台遺址說起,該台位於驪山半山腰駱山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南門外,海拔1256米。

  烽火台是古用於戰爭的信息傳遞,因古代交通和通訊都十分落後,靠馬送信速度很慢,故發明了在高台上點燃烽火傳遞和報告軍情,而這種烽火都是用狼糞燃燒的,在高台上燃燒的狼煙直上雲霄,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一旦見到狼煙就知軍情告急,即刻派兵前難救助,古代用於軍事的這種烽火台是很多的,隔一段路設一個,所以敵人來攻時“狼煙四起”,處處告急。

  褒姒此人長得特別漂亮,但平時從不發笑,盡管終日山珍海味、綾綢緞,花天酒地,她似乎無動於衷。周幽王為了叫她笑口開開。千方百計,使出不知多少花招,仍然不笑,於是周幽王在沒有軍情的情況下,故意點燃烽火,他自己在一邊打鼓。和褒姒邊喝酒,邊看下邊發生的情況,他一點烽火,四處諸侯見到“狼煙皿起”,於是紛紛率兵前來救助,諸侯們領著大隊人馬,全副裝備。前來一看,周幽王和褒如安然自在,還在唱酒作樂呢,這些前來助戰的詩和將士們,隻好掉轉馬頭灰心喪氣地走了,場麵十分狼狽,褒姒見到了這種混亂而上當受騙的局麵後,高興的笑了,周幽王看到褒如笑了,他十分高興,以後就用同樣的方法來逗誘褒姒發笑,可是詩來的人越來越少,一次比一次減少,最後沒有人來了,都知道是虛報軍情,“至而無寇”。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曾國和犬戎一起興師進攻居住在鎬京的周幽王,此時周幽王手忙腳亂地叫點燃烽火,可是諸侯們一個也沒有來,於是鎬京被攻破,周幽王和褒姒匆匆忙忙逃出王宮,逃到臨潼的驪山腳下,被戎狄的聯軍追上,殺死了周幽王,俘掠了褒姒。鎬京被戍人燒殺搶掠一空,殘破不堪,國庫中的珍寶財物全被洗劫殆盡,從武王到幽王滅亡共十一代十二王,曆經滄桑二百五十七年的西周王朝滅亡了。此後各國諸侯得知此情後,衛、晉、鄭、秦都派兵前來救周,戍人倉惶逃走了。各國諸侯便與申侯,曾侯商量,立原太子宜為天子,這在曆史上稱周平王,由平王開始的周因舊都鎬京廢於戰火,破爛不堪,加之戍狄都還分散在鎬京附近,隨時有卷土重來的危險,因此在公元前770年,平王在各國諸的幫助下,東遷到洛邑,自此後周王朝稱為“東周。進入東周以後的周天子,形同虛設,權力被控製在諸侯手中,而各諸侯國互相爭鬥,強並弱、齊、楚、秦、晉逐漸強大逐漸形成七禁止七雄。進入了大動蕩大分裂的曆史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

  平王到東都洛邑時,秦襄公護送他“東徙洛邑!立了大功,所以平王先封他為“大夫”,後又提升為“諸侯;並把岐周以西的大片土地都賞賜給秦襄公,《史記·秦本紀》說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嫡),數欺諸,諸侯叛之。西犬戍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戍難殺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同時平王還和公襄秦簽訂盟約,同意把被犬戍占領的岐、豐、一帶土地奪回來後也歸秦襄公新有,從此秦人正式成為西方強大的諸侯國。

  秦襄公護送周平王凱旋歸來後,感到十分榮耀,誌驕氣滿,故在鳳翔西時刻石紀念,即流傳1至今的《石鼓文》,也就是在鼓形的石頭上刻字,以此紀念這次護送有功的事件。雖曆經千年風化,此石至今仍保存著三百二十一字,是研究周秦曆史的重要姿料,原件保存在北京故博物院。寶雞市青銅博物館和陝西曆史博物館均有複製品。曆代文人對此十分重視,評說頗多。唐韓愈作《石鼓歌》說:“張生手持石鼓文。對我試作石鼓歌。少淩無人謫仙死,才薄將秦石鼓何?周綱淩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幹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佩鳴相磨。篡於岐陽騁雄駿,萬裏禽獸皆遮羅。鐫功泐成告萬世,鑿石作鼓嵯峨。宋蘇軾《石鼓詩》說:“冬十二月歲辛醜,我初從政見魯叟。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起。細觀初以指畫肚,嗟如鉗在口”朝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有百年後……”近代經郭沫若研究認為石鼓文是有韻律的詩作。石鼓文不僅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同時因是秦人的篆文,新以亦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居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石刻文字,真是價值;連城!。

  西周王朝滅亡了,但是西周一代的勞動人民為華夏文化和製度本體的形成,作出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成就,創造和奠定了華夏文體係的基石具有強大的內聚力和包容性及開放性,是舉世無雙的。這正是中華民族華夏文化立於世界永遠不敗的根本原因。我們從下邊各章內容可有力證實此點。

  四、驚世宏偉的西周建築藝術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