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全國範圍內,對西周的遺址、墓葬作了全麵的普查、鑽探和發掘,發掘了大批的西周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西周各時期的文物。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辛勤工作,始終未能如願的是西周王陵在何處?沒有肯定的答案。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這方麵作了大量工作,先後對周人活動的四個中心地進行了多次調查、鑽探和發掘,這些地區的西周墓葬千座以上,但也沒有發現西周王陵。同時省考古所為了尋找西周王陵,專門組織考古人員在戶縣、長安等地進行探測,也無結果。我在1976年至1982年在周原主持考古發掘時,也發掘了百餘座西周墓葬,同樣沒有發現西周王陵。
但是話又要“一分為二”地說,盡管多年來考古工作苦心尋求周王陵所在,沒有結果,但是這些都為進一步尋找周王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提供了有用的線索,摸清了周人活動的場所,所以說,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會有如願以償的一天,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那麽為什麽西周王陵這樣難尋呢?這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究其原因有三:
1.據史書記載,西周以前的陵墓一般沒有土塚,隻是埋在地下,故造成目標不顯著,不像後來立築起高大的土塚,一目了然。而我國在長江、秦淮以北的中原地區真正興起用土塚作標誌約始於春秋,在此以前一般都較儉樸,多薄葬,少厚葬。《漢書·楚元王傳》說:“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棺之作,自黃帝始,黃帝葬於橋山,堯葬濟陰,丘陵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禹葬會稽,不改其列。(鄭氏曰:不改樹木百物之列也。即原生樹木百物不動)。殷湯無葬處,(師古解釋說,謂不見傳 記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錐下,樗裏子葬於武庫,皆無丘隴之處,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慮無穹之計也。”直到春秋,孔子母死後的封土仍很低,竟被暴雨衝塌,孔子的弟子得知後去修築,並將此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哭著說:“吾聞之,古者不墓”。(同上)這給尋覓西周王陵增加了難度。
2.古代的開國帝王一般講都能吸取腐敗撣而導致亡國的經驗教訓,主張薄葬,《漢書·楚元王傳》說:“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而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後也沒有把文王之葬儀式,搞得隆重非凡,而是集中精力致力於東進伐紂了,亦可推測文王之葬也是薄葬,這是符合“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的規律的。因為厚葬,故不引起人們的注意。
3.由於曆史久遠,對西周王陵的所在地眾說不一,對古地名的考訂也是如此,所以形成迷霧,如文王葬於畢,這個畢地說法,有的說在鹹陽,有的說在長安,有的說在渭河以南,有的說在渭河北等等,現在周公廟發現西周大墓又有人說在今岐山縣北的周公廟處等等。
4.還存在手段不足的問題,普遍應用現代科技於探測是近來幾年的事,以往的探測手段都較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