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為何一向被人們重視珍愛,並隨著時代步伐不斷深化呢?究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玉石本身是晶瑩溫潤的優美之處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單純的物質美而是一種文化現象的體現,是中國佛、道儒多種文化思想和文化藝術的反映,特別是後者更為被人們所珍惜、所酷愛。這種藝術成果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不同時代的智慧結晶。加之玉器自古以來人們把它看作是人神交流感情的崇拜物,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這些都是我國古代玉器文化世代相傳,永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玉器與語言的關係。漢語是世界上字數最多、涵義深刻、詞匯豐富的語種之一,而其中不少美妙動聽的語詞都與玉器有關,以至借喻成各種各樣的雅句潔詞。《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意即別的山上石頭,可以用它來琢玉。又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書歌頌衛武公的品德和文彩的《衛風·淇奧》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個文彩的君子,像角牙般切錯過,像玉石般的琢磨過,顯得莊嚴大方,軒昂堂皇)。“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如星”(那個文彩的君子啊,寶石耳飾多明亮,發弁上的玉兒像星一樣)。“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那個文彩的君子,金錫般的模樣,璧玉般的溫純)。《禮記·樂記》說:“玉不琢,不成器。”所有這些都是古人以整加工玉石的過程來比喻人的品德行為的實例。還有用“金友玉昆”來比喻一家兄弟德才俱美。“金枝玉葉”比喻王孫公子高貴門第等。
由於玉器製作過程在古代來說是十分細膩複雜和難度最大的工作,需要堅定的意誌和堅強的毅力才能琢磨出好的作品來,所以古人往往把寫文章提練修改的工作比成琢磨玉器那樣細微周到,從而鼓勵人們不斷拚博、精益求精等。我們平常表彰某人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寫得很好,時常喜用“金相玉質”的成語來稱讚。
玉器製作是非常精細的工作,玉石一旦作成器形以後,是不易改變的,這種特性給人們語言的影響頗大,像成語“金科玉律”,“金口玉言”等都是由此而來的。還有把勸告人的肺腑之語比喻為“金玉良言”等等。
玉的晶瑩潤澤的自然本質,給人們以高潔雅致之美感,故人們往往借以喻人之品德,戰國時期的《王度記》曾有這樣一段生動的記載:“王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濕不重,薄不澆,廉不傷,疵不掩,是以人君寶之。”把玉上的斑點比喻成和人的缺點和錯誤。又如《詩經·大雅·柳》篇說:“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裏的玷即是斑良可以磨掉,但人言之玷,是沒法磨掉的,提醒人們平時講話要謹慎小心,不要信口開河。還有“瑾瑜匿瑕”、“璞玉渾金”等典故,都是用玉來比喻人的優缺點和品質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說:“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飲其寶,莫知名其器。”
由於玉是傳統美德的象征,具有超凡脫俗之功能,與此相應產生了一係列以玉為美的代名詞,如把人長得漂亮比喻為“美如玉”、“有女如玉”,尊稱別人的女子為“玉女”。甚至把人的行為之美也用玉來形容,成為我國達官貴人和知識界衡量言語之美的一種標尺,使對方聽了欣慰萬分,形成口頭敬語。《戰國策·趙策四》觸龍見趙太後說:“……恐太後玉體有所郤也”,“玉體”二字就是對太後的尊敬,直至當今人們在寫信時仍然喜用“玉體康健”、“玉安”等詞來祝福對方。把人把人走路也稱“玉步”。把那些忠義大節堅貞不屈而死稱為“玉碎”。還有成全別人之美稱“玉成”,特別在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時大多喜用此詞。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還把玉用在外交上,成為美麗的外交辭令,《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魯僖公派殿喜說服齊侯時把齊侯入侵比成“玉”,原文載展喜語說“寡君聞君親舉玉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前文講到的用途是耳飾,同時的名稱同樣也被吸收為語言用辭。璧也是如此,“完璧歸趙”是流傳千年之久的動聽語詞。因和決是同音,在古代其意義也常常相同,表示“決絕”。玉環之環又與還同音,也具有還的意思。《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則絕。”這就是說古代君臣斷絕關係時,隻要收到,則是不吉祥,表明要與他斷交,假若收到君主送來的環則表示國君願意把他重新召回去,恢複舊情,這一傳統到秦漢時仍然盛行。噲炙人口的鴻門宴這則古事,《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頗詳,當時範增看了幾次項羽,“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三次向項羽舉玉璧,暗示項羽趕快殺死劉邦,徹底斬斷與劉邦的關係。“”還有決斷之意,《左傳閔公二年》:“公與石祁子,”即是衛公公希望石祁子要決斷。《王度記》也載:“大夫俟放於郊三年,得環乃還,得乃去。”至於用玉來命名人名、花名等就更不勝牧舉了。據查,《說文解字》用玉字作部首的達117個,是最多一個,如印日玉璽符日玉符,食則日玉羹、瓊漿,樓房稱瓊樓,水池稱瑤池,居則日玉屋,以及玉、玉函、玉、玉笙、玉管、玉硯、玉人等等不勝筆書。所有這些都說明玉器對語言的文化影響是何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