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文的書體,在商代與殷墟甲骨文相似,到西周早期與殷墟甲骨文末期相似,但已經開始顯得雄健有力,筆道或肥或瘦,首尾認銳出鋒,結構謹敢,行款章法自如。到西周中、晚期,更顯得便捷,特別是孝王、夷王以後的銅器銘文,字體變得長方,筆道均勻,結構和諧精到,連筆嫻熟奔放,章法布局嚴謹規整。到春秋戰國時期,則向多樣化發展,並將銘文安排在器物的顯著部位,排列對稱,不僅有史書的作用,而且有裝飾的性能。文體多用韻文,慣用瘦長體,筆道纖細。在無越還出現了鳥蟲文等,書寫自由,可能隨意增筆減畫。秦國文字沿襲了西周的金文書體,經過改造提高。逐步發展為大篆小篆。列國文字,極不統一,這種不統一的局麵,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得到了徹底改變。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奇藝之一,大量的青銅銘文,則是漫長的中國書法史上一盞時代明燈。中國書法的曆史淵源,幾乎可與人類社會並生並存,早在母係氏族的原始社會就有了萌發,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大量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和數字,即是很好的例證,自此以後的龍山文化、夏文化和正式有文字記載的商周以來的文明史,陶器上的文字始終未斷。而這種陶文,據古文字學家研究,它是中國最早的字,也是中國最早的書法。這種書法到龍山文化,夏代時期開始篆刻在骨頭上,到商周形成了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就是銅器銘文,後世亦稱之為“鍾鼎文”“大篆”“文”。周極熱而統治天下達八百年之久,它所整理,發明創造的文字,是秦始皇“書同文字”的基礎,是秦書法的重要內容。它在中國書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金文極殷商甲骨文書法的均衡對稱的格局和章法上錯落疏朗、嚴整端莊、古爛漫模的特色,在間架、結構、筆畫的點、捺、橫、撇等用筆方麵,都有創新,已形成了中國漢字書法的基本格局,自成一體,逐步進入了漢字書法的成熟時期。特別是在西周中期以後的金文,都為以後中國獨有的小篆、漢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友鼎銘文體現在書法上的特點,是起筆、收筆和轉換多為圓筆。這種圓轉、藏鋒的筆法,即是漢體、唐楷中圓筆筆法的由來;每個字的結構更超規律性,顯得緊密、平正、穩定。如文中的“多”字,多次出現於幾處,但其結構完全一樣”通篇章法,行列嚴整規矩,謹嚴有序,縱成行,橫有列,字距疏朗開闊,為漢體章法開啟了先河。到秦代以後,逐漸演變成小篆、隸、楷、行、草等各類書體。可以說,沒有金文就沒有今天的書法。所以,中國青銅文化這種固有的優秀傳統,乃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至今仍是書法藝術家模擬的時髦書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