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建築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與其群體建築的藝術化是分不開的。在商周以前的古代建築都是以“間”為單位的單座房子,到商代才開始出現由數間房子組合的殿堂,或廂房,但仍以單座建築為主導,這種單純的建築模式到了周代又前進了一步,西周人吸取了殷商建築師的優點,加以發展和擴大,新創了“四合院”式的群體建築,岐山風雛和扶風召陳的西周建築基址正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岐山風雛村甲組宗廟建築基址從廣場起,經大門、中院、過廊到後室,可說是三進院落的“四合院”,與現在北京的四合院大體一致。這種以中軸線為準,左右對稱均衡布房的院落式的群體建築有許多優點,一方麵可以滿足不同人們不同用途的需要,如男女分處,老少有別等等,另外給主人提供了防風、防潮、防沙、安全寧靜的環境,不僅如此,這種建築群體布局,隨著經濟技術的提高,可以向縱深擴展,以滿足人們生活中不斷增長的需要,假若通過單體建築增加層高和擴大麵積仍然解決不了這種需要時,可以通過縱向、橫向擴展,布置若幹新的院落,且所組成層次、深度,都井然有序,簡潔明快,這一藝術組合形式之成就周人已給我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