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和色彩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俗和需要不斷發展不斷演變。在現代生活中室內裝飾和色調安排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的享受,而這種求美心理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初就升起了可喜的霞光。
岐山鳳雛西周甲組宗廟建築的出土物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建築設計和營造科學的水平,同時已萌芽了我國古典建築對裝飾藝術和色調配置的美的追求。周原考古隊發現的大量建築材料中,其中有鳥形、菱形等的玉飾,有的是鑲嵌在牆壁上的,有的是釘扣在門上,如鳳雛村遺址中出土的鳥形玉飾和圓形蚌飾所組成的圖案別具風味,這說明當時人們已不滿足於一般的牆僅能避風雨的功能了,而已講究室內裝飾藝術了。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了我國建築文化的另一特色,即古建築裝飾藝術的曆史悠久,淵源流長,西周初年的建築師所開創的建築裝飾藝術,給後世匠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築色彩的配置是我國古建築裝飾方麵的重要特色,鳳雛西周甲組宗廟建築內部的色調也有變化,在出土的所有房間地麵和牆麵,都塗抹一層厚約一厘米左右的牆皮和地;皮,這種牆皮和地皮均用黃土、砂子和白灰攪拌而成,這種“三合土”《周禮·考工記》記作“白盛”,鄭玄注“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賈公彥疏雲“釋曰地宮嚐蜃堂供白盛之蜃,則此蜃灰出自掌蜃也,雲以蜃灰堊牆者。爾雅雲地謂之黝,牆謂之堊,堊即白蜃,堊之使壁白也。”可見當時的地宮是專門掌管白灰的。從周原出土的“三合土”牆皮看,其性能既堅硬光滑,又有一定的光澤和色澤,遠比單純的;黃土或草拌泥土飾牆要進步得多,這同樣說明我國在周初的建築色調上,為適應人們視覺功能的要求,又在科學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這一貢獻沿用至今的所有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