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杜甫紀念館編輯成書的《杜甫與偃師》將要付梓,對家鄉的這一盛事,我感到無比欣喜,特寫此序,以表衷情。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712-770),一生活動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階段。他的許多作品,都充分反映了這一階段的時代特點。正因為如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史學工作者也因此而往往借助其詩說明有關的曆史現象。
我是一個曆史教師,對唐代曆史用功較多。在我的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中,頗得“詩聖”的“詩史”幫助。我在撰寫《安祿山史思明評傳》(三秦出版社出版)中,深刻體會了杜甫“詩史”的內含。
安祿山叛軍進占長安後,大殺唐宗室成員,睿宗女霍國長公主,還有王妃及駙馬均被殺,甚至還刳其心。其他皇孫、郡主(皇太子女)、縣主(諸王女)等,也遭殺害者20多人。至於楊國忠等人的狐群狗黨更有83人被殺。這樣一來,皇親國戚、官僚貴族,自然要東躲西藏,隱姓埋名,昔日威風,掃地以盡。杜甫的《哀王孫》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情景。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宮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
花門嫠麵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不難看出,“詩史”和史書的記載內容基本一致。所不同者,隻是詩人和史學家的表現手法有別而已。
特別觸動我的是,這位永垂不朽的詩人還在我的故鄉河南偃師住過一段時間,死後葬在偃師。這一點,著名學者、杜甫研究會的會長霍鬆林教授,還有偃師的師友,都在有關著作中有過論證,無須贅言。我在《二十五史新編》的組成部分《唐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也采用了這種說法。因為唐人元稹的《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最為可信。同時,《舊唐書·文苑傳下》所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據。眾所周知,《舊唐書》的史料來源,是唐代的實錄、國史。實錄、國史都為唐朝人所撰,在對待人和事的褒貶方麵,可能有依據作者的好惡之處,但像死者葬於何處之類的事實是不會有錯的。清人趙翼通過《廿二史劄記》考證說:“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所謂“前半”,是指武宗(841-846)以前的部分。既然武宗以前的內容都為唐人所記,《舊唐書》關於杜甫葬於偃師的事也不應當有所惑疑。這就是說,《舊唐書》有關杜甫的事跡是根據最原始的資料而成,可信程度很高。
我生長在偃師,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來到西安,至今已經50多年了。半個多世紀的巨大變化,使偃師呈現出嶄新的麵貌。我曾乘出差之機返還故裏,看到的儼然是另外一個天地,令人喜出望外。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必然也繼續前進。在社會安定,廣大人民努力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也極力促進文化建設,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所謂“武創業,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新唐書·儒學傳序》),應當是經驗之談。曆來重視發展文化的偃師,當今修建杜甫紀念館,出版《杜甫與偃師》文集,無疑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滿足人民提高文化素質的需要。
修建杜甫紀念館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杜甫被尊稱“詩聖”,說明他辛勞的一生大大豐富了古代文化的內容,對曆史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社會在發展,曆史在前進。學習曆史是為了更好的未來。這就是史學可以培養人們科學世界觀的道理。事實正是這樣,一千多年前,杜甫等先賢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加了新的內容,繼之而起的曆代哲人又使中華民族的文化更加絢麗多彩。今人應當把曆來文化的已有成就做為奠基,創造發展更新更高層次的文化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從這種意義上說,修建杜甫紀念館,既有繼承發揚杜甫等先賢為祖國文化積極作貢獻的精神;也有激勵人們發展創造更適合曆史前進的燦爛文化的作用。繼往開來的重任,今人責無旁貸。
久離故鄉,懷念偃師的首陽山南故去的先賢,同時為杜甫紀念館的建成鼓掌喝彩,也希望眾多師友辛辛苦苦編輯而成的文集《杜甫與偃師》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原載《杜甫與偃師》,三秦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