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為唐人作。未見著錄。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九華州:“華州,禹貢雍州之城,今州境兼有豫州之域。周禮職方氏雲:‘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括地誌:華山古以為敦物,在華陰縣南,周時為內之國。鄭桓公友所封采邑,一名鹹林,故國語曰: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鹹林也。春秋時為秦晉地。左傳曰:晉侯許奉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華山。按華山記雲:此山分秦晉之地,鄙晉之西則曰陰晉,邊秦之東則曰寧秦。戰國時自高陵以東皆魏之分。史記曰: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今州東南三裏魏長城是也。郭緣生述征記雲:長城,或說秦晉分境祠華嶽,故築此城。秦並天下,為內史之地。兩漢及晉為京兆、弘農二郡之地。按後魏書雲:太平真君元年置華山郡,至孝明帝分華山郡又置武鄉郡,孝昌二年又改為東雍州,仍領華山郡,以西有雍州,故曰東雍。至西魏廢帝三年改東雍為華州,今馮翊郡也。隋開皇三年郡廢而華州如故。大業二年省華州,其地屬京兆馮翊郡,至義寧元年割京兆之鄭縣、華陰二縣置華山郡,因後魏郡名。武德元年改為華州,割雍州之渭南來屬,五年,渭南還雍州,垂拱元年割同州之下來屬,二年改為太州,避武後諱,神龍元年舊名。天寶元年改為華陰郡,乾元元年為華州,上元中,肅宗不豫,又為太州。寶應元年為華州,兼京城防禦使,又為鎮國軍節度使。梁為感化軍節度,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鎮國軍,周顯德元年降為刺史。皇朝升為鎮國軍節度。”關中勝圖誌卷九:“華州,釋名,通誌:州南有少華山,東連太華,州以取名焉。”“宋曰華州華陰郡,兼鎮潼軍節度使,屬永興路,金屬京兆路,元以州治鄭縣省入,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本朝雍正三年直隸陝西布政使司,十三年改屬同州府。”按:華州即今陝西省華縣。
垂拱四年十一月飛土掩穀,擁水為池,峰起,其月十二日忽踴四峰,高二百餘丈,有白龜黃龍紫蓋地。其山東西五裏,南北七裏,後立聖山廟。(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九華州聖山)
關中勝圖誌卷十:“聖山,在華州西南三十裏。唐書五行誌:永昌中,赤水南岸大山東移數百步。(本注:謹案:山在赤水之南,赤水亦謂之聖山川水,故誌雲爾。)”元豐九域誌卷三華州鄭縣“有少華山、聖山、渭水、符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