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三輔錄(一)

  序

  案隋書經籍誌:三輔故事,晉世纂,二卷。唐誌則雲三輔故事纂自袁郊,其言亦無佐證。然諸書舊事、故事互引,莫得而縷分之。今就所引別錄,各為卷帙,以備省覽。

  今案:新唐書經籍誌內無袁郊作三輔故事,張澍誤。三輔黃圖卷一:“禹貢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豐、鎬之地,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鹹陽。(本注:秦孝公十二年,於渭北作鹹陽,徙都之。)鹹陽在九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鹹陽。秦天下,置內史以領關中。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都廢丘(本注:今興平縣地);司馬忻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本注:今延州金明縣);謂之三秦。漢高祖入關,定三秦,元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郡,為內史。五年,高帝在雒陽,婁敬說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眾可立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又田肯賀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漢始都之。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此為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其理俱在長安古城中。”又太平禦覽卷一六四引三輔黃圖:“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

  隋書經籍誌:三輔故事二卷,晉世撰。清張澍二酉堂書三輔故事一卷。

  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葬畢陌南北。(太平禦覽)

  澍按:太平寰宇記引無召公二字。

  史記周本紀:太史公曰:“所謂‘周公葬於畢’,畢在鎬東南杜中。”元和郡縣圖誌卷一關內道萬年縣:“畢原,在縣西南二十八裏。詩注曰:‘畢,終南之道名也’。書序雲‘周公薨,成王葬於畢’是也。”長安誌卷十三鹹陽縣:“畢原,在縣北。詩曰:‘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毛注曰:‘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鄭注曰:‘畢,終南山之道名,邊如堂之牆然。’書序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於畢。’劉向傳曰:‘文武周公葬於畢。’師古曰:‘畢陌在長安西四十裏。’三輔故事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畢陌南北。’春秋左氏傳曰:‘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蓋武王克商之後,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畢、原、郇,文之昭。’杜注曰:‘畢在長安西北。’關中記曰:‘高陵北有畢原。’”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鹹陽縣:“周文王陵,在縣北一十五裏。周武王陵,在縣北一十五裏。周成王陵,在縣西北二十裏。周康王陵,在縣北一十五裏。”長安誌:“周文王陵,在縣北十五裏。書序曰:‘周公薨,成王葬於畢。’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孟子曰:‘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注曰:‘書曰: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於盟津。畢,文王墓,近鎬也。’漢書劉向傳曰:‘文武周公葬於畢。’師古曰:‘畢在長安西。’”關中勝圖誌卷八:“周文王陵,在鹹陽縣北一十五裏畢原上。山海經:狄山,文王葬其所。竹書紀年:文王葬畢,西於豐三十裏。”“會典:文武成康陵俱陝西西安府祭。”“武王陵,在文王陵北。汲塚周書:成王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成王陵,在文王陵西南。”“康王陵,在文王陵東南。”“通誌:成王陵,分祭;康王陵,縣分祭。”“周公墓,在文王陵(墓)東。”

  今案:鹹陽北所謂之周陵應為秦陵。史記秦本紀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塚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塚是也。人以為周文王塚,非也。周文王塚在杜中。”正義引括地誌雲:“秦悼武王陵在雍州鹹陽縣西北十五裏也。”其地在今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周陵村。現存封土二座,南北相距約一五米。墓前各有畢沅誤立的記陵碑。經考證,“周文王陵”,應為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應為秦悼武王永陵。二陵自宋以降,即被誤指為周陵,於其南建有祠堂,經明、清增建、修葺,頗具規模。祠地約一八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文王坊、戲樓、獻殿、過殿、後殿,兩側有東西廂房。文王坊為四柱三間木牌樓,廡殿頂,前簷施如意鬥與彩繪;獻殿為歇山頂;過殿、殿及廂房均為硬山頂。廂房內壁嵌明清以來禦祝文碑碣三十二通(方),碑文有漢、回文兩種。秦惠文王陵封土為覆鬥形,底部東西長一八米,南北寬一三米;頂部東西長四七米,南北寬四六米;高約四二米。墓前有畢沅立“周文王陵”碑一通。秦悼武王陵封土為覆鬥形,底部東西長七六點六米;南北寬六三點四米;頂部東西長一三點五米,南北寬一五點六米;高四點八米。墓前有畢沅立“周武王陵”碑一通。或以為此為秦惠文王之妻墓。(中國文物地圖集 陝西分冊〔下〕三五、三五一頁)

  周後稷居邰,公劉遷豳。(初學記)

  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薑。薑為帝元妃。薑出野,見巨人,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誌,其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爾後稷播時百。’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後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以失其官而戎狄之間。不卒,子鞠卒。鞠立,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匪居匪康,埸疆,積倉,裹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方啟行。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宣,而無永歎。陟則在,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容刀。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陟南岡,乃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食之飲之,君之宗之。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理,眾有,夾其皇澗,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邰,漢書地理誌:右扶風有縣,本注曰:“周後稷所封。”水經渭水注:“渭水又東,經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後稷之封邑矣。詩所謂‘有邰家室’也。城東北有薑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之亭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徐廣曰:“今鄉在扶風。”索隱:“即詩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古今字耳。”正義:括地誌雲:“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裏,古邰國,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祠。”毛萇雲:“邰,薑國也,後稷所生。堯見天因邰而生後稷,故因封於邰也。”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七武功縣:“城,一名武功城。在周為邰國,後稷所封之邑。漢為縣也,在今縣西南二十二裏。漢省。自渭水南移武功縣於故城,因謂之武功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改武功為美陽縣,仍於此置武功郡。周武天和四年美陽還舊理,建德三年省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即今縣理也。晉地道記雲:省以郡,蓋取之南境渭之南以郡,非省縣也。唐武德三年於此置稷州。貞觀元年廢。”

  今案:邰縣故城位於今扶風縣揉穀鄉法禧村。城址範圍東西長約一二米,南北寬約一米。(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三九頁)邰亭位於扶風縣揉穀鄉薑村一帶。(同前)

  後稷祠,元和郡縣圖誌卷二關內道:“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裏。”薑祠,“在縣西南二十二裏。”關中勝圖誌卷二十六:“明聖母薑祠、後稷祠,在武功縣城內西山。續文獻通考:明嘉靖十五年巡按禦史周鐵言武功即堯封後稷有邰之地,與稷母薑皆有專祀,第未及祀典,宜賜修舉。從之。閻鐸後稷祠碑記:祠舊在縣西南二裏,後徙縣城之西阪上,旁有古窯極深邃,鬆檜交翠,世傳太宗嚐讀書於此。乾封三年建神堯別館,周顯德中傾圮,僧據為寶意寺,而祀泯矣。明弘治辛亥重建祠,肖聖母薑像於祠。通誌:案縣誌:後稷祠在城內西山上,祠作薑祠,皆明時改建,與碑記同。今薑祠在山嶺最上,又不知於何時也。薑祠製三楹,前為後稷祠,俱南向,前柏二十餘本,歲時祭賽頗盛。本朝康熙四十年修。”

  “薑墓,在武功縣南門外。”

  今案:此武功指今武功縣武功鎮。

  豳,漢書地理誌,右扶風邑,本注:“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史記周本紀集解:徐廣曰:“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正義:括地誌雲:“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元和郡縣圖誌卷三關內道州按豳國城在今州理東北三十九裏三水縣界,古豳城是也。”“古豳城,在(三水)縣西三十裏。”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三水縣:“古豳城,地在縣西南三十裏有古豳城,在隴川水西,蓋古公劉之邑即此城也。國都城記:豳國者,後稷之曾孫曰公劉始都焉。豳,國名也,與故邑城相去約五十餘裏。漢誌注雲豳鄉是也。”

  關中勝圖誌卷二十七:“周薑公劉祠,在州南門外。通誌:唐寧節度觀察使張獻甫所建。”“上古履坪,在州城南門外。雍勝略:相傳為薑出祀郊,履巨人於此。”“隘蒼,在州治南。雍勝略:相傳生後稷之所。”“狼乳溝,在州南。通誌:俗傳即平林寒冰之地。”“公劉墓,在州東八十裏。通誌:墓長三裏許,北枕山穀,南控涇水。”

  今案:公劉墓在縣龍高鄉陵灘村。墓地麵積約三萬平方米,封土平麵不規則,高約四十米。存碑五通,分別為明陵灘公劉墓詩碑,清重修公劉祠碑,畢沅周公劉墓碑,民國公劉世係考碑、重修公劉墓碑等。有清代重修公劉祠三間。近年有學者勘查,探明墓塚為自然土堆。(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三九七頁)

  天祿、石渠閣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書。(漢書 注)

  澍案:西都賦注引雲:石渠閣在大秘殿北,以閣秘書。又引雲:天祿閣在大殿北,以閣秘書。又案:漢宮闕疏:天祿閣蕭何造,以藏秘書、處賢才也。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援五行、洪之文,恐詞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曰:餘略援子焉。至子歆從援其術,向亦不悟此人焉。

  三輔黃圖卷六:“天祿閣,藏典籍之所。漢宮殿疏雲:‘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秘書、處賢才也。’”文選西京賦:“天祿石渠,校書之處。”

  今案:天祿閣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小劉寨村西北側,即未央宮內北部,西距石渠閣五二米。現存夯土台略呈長方形,長三十四米,寬二十二米,高約七米。遺址內散布粗繩紋板瓦及條磚。曾出土有“天祿閣”文字瓦當、天鹿紋瓦當等。(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頁)

  三輔黃圖卷六:“石渠閣,蕭何造,其下石為渠以導水,若今禦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至於成帝,又於此藏秘書焉。”文選西都賦:“天祿石渠,典籍之府。命夫誨故老,名儒師傅,講論乎六藝,稽合乎同。”

  今案:石渠閣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周河灣村東三米,即未央宮內西北部,東距天祿閣五二米。現存略呈方形的夯土台基,底邊長七十七米,寬六十五米,高八點七四米。遺址內散布粗繩紋磚瓦殘片。(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頁)陳直先生雲:“其地多出王莽‘大泉五十’錢背,集達四十餘枚,疑在王莽時此閣已廢,改為造錢範之作所。尚有石渠二具,一完一殘,存在天祿小學內。又福山王氏藏‘石渠千秋’瓦,文字至精。”(三輔黃圖校證一三一、一三二頁)

  未央,其先為秦之章台宮。漢代又加以修整。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昭王七年,樗裏子卒,葬於渭南章台之東。”索隱:“按黃圖,在漢長安故城西。”又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台,見相如。”漢初蕭何將章台修整,改名未央宮。三輔黃圖卷二:“未央宮,漢書曰:‘高祖七年,蕭何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本注:闕,門觀也。劉熙釋名曰:闕在兩門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未央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在北闕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闕、東門。至於西、南兩麵,無門闕矣。蓋蕭何立未央宮,以厭勝之術理然乎。)前殿、武庫、(本注:藏兵器之處也。)太倉。(本注:廩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長安城外東南。)上見其壯麗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對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悅,自櫟陽徙居焉。未央宮周二十八裏。”西京雜記卷一:“未央宮周二十二裏九十步五尺,街道周七十裏。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宮。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宮。門闥凡九十五。”關中記(長安誌卷三引):“未央宮,周旋三十一裏,街道十七裏,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宮殿門八十一,掖門十四。”又禦覽卷三十七土引關中記:“未央宮,蕭何所造。周回二十三裏。”三秦記(文選甘泉賦注引):“未央宮,一名紫微宮。”

  今案:未央宮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和三橋鎮。平麵略呈方形,東西牆各長二一五米,南北各長二二五米,牆基寬二十米,麵積約五平方千米。(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頁)

  三輔黃圖卷二:“未央宮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等殿。又有殿閣三十二,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飛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廟記雲:‘未央宮有增成、昭陽殿。’漢宮闕疏曰:‘未央宮有麒麟閣、天祿閣,有金馬門、青瑣門,玄武、蒼龍二闕。朱鳥堂、畫堂、甲觀,非常室。’又有盾署、弄田。三輔曰:‘未央宮有延年殿、合歡殿、回車殿。’又漢宮閣記雲:‘未央宮有宣明、長年、溫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盤閣、宣室閣。三輔舊事雲:‘武帝於未央宮起高門、武台殿。’漢武故事雲:‘神明殿在未央宮。’王莽改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路堂,如路寢也。按舊圖,漸台、淩室、織室皆在未央宮。”

  大殿,即前殿。三輔黃圖卷二:“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本注:前殿曰路寢,見諸侯臣處也。)營未央宮因龍首山以製前殿。(本注:山長六十裏,頭入渭水,尾達樊川。秦時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為台殿,不假板築,高出長安城。西京賦所謂疏龍首以抗前殿,此也。)至孝武以木蘭為棼,(本注:木蘭,香木。棼,棟。)文杏為梁柱(本注:杏木之有文者),金鋪玉戶,(本注:金鋪,扉上有金華,中作獸及龍蛇鋪首以禦環也。玉戶,以玉飾戶也。)華榱璧,雕楹玉,(本注:楹,柱也,柱下石也。)重軒鏤檻,青瑣丹墀,(本注:青瑣,窗也。墀,殿也。)左右平。(本注:右乘車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為之階級。階也。)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王莽改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路堂,如路寢也。”

  今案:前殿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西馬寨西北。劉慶柱先生曰:“前殿台基南北長三五米,東西寬二米。台基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為三層台基建築麵。南台基建築麵高一至五米,南北一二米,東西二米;中間台基建築麵高五至十米,南北一二米,東西一八米;北台基建築麵高十至十五米,南北一一米,東西一六五米。三層台基建築麵上分布有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南台基建築麵上的主體建築東西七十五米,南北五十米;中間台基建築麵上的主體建築東西一三米,南北七米;北台基建築麵上的主體建築東西一二米,南北五十米。中間台基建築麵上的主體建築應是前殿的中心建築物。”(何清穀:三輔黃圖校注一九頁)

  石渠閣,在未央宮殿北。甘露中,五經諸儒雜論於石渠閣。(太平禦覽)

  澍案:石渠[閣]蕭何造,其下石為渠以導水,若今禦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至成帝又於此藏秘書焉。

  漢書宣帝紀: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同,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製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梁春秋博士。’

  天祿閣、石渠閣在大殿北,以藏秘書,又畫臣像凡二十人,霍光第一,蘇武第十二。(漢書注、太平禦覽)

  澍案:太平禦覽引二十人作十二人為是。又案:漢書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圖霍光等十二人於麒麟閣,此言在天祿石渠,是脫麒麟閣三字。

  漢書蘇建傳:“甘露三年,單於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次曰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次曰車騎將軍龍侯韓增,次曰將軍營平侯趙充國,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陽侯丙吉,次曰禦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陽城侯劉德,次曰少府梁丘賀,次曰太子太傅蕭望之,次曰典屬國蘇武。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凡十一人,皆有傳。”

  今案:張澍言脫麒麟閣三字,其說是,唯其言作十二人不確。

  三輔黃圖卷六:“麒麟閣,廟記雲:‘麒麟閣,蕭何造。’漢書: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圖霍光等十一人於麒麟閣。”

  陳直曰:“漢書蘇武傳顏師古注引漢宮殿疏雲:‘麒麟閣,蕭何造。’”(三輔黃圖校證一三二頁)何清穀曰:“漢書卷五十四蘇武傳張晏注:‘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象於閣,遂以為名。’玉海卷一百六十三宮室閣雲:‘麒麟必先有殿而以閣附之。翼奉曰孝文時未有麒麟、武台等殿,安得謂為蕭何所造也?’又玉海同上卷引六典注:‘麒麟閣亦藏書。’據此可知麒麟閣在未央宮中,武帝獲麒麟時特築此閣。”(三輔黃圖校注三二八頁)

  今案:麒麟閣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周河灣村南二五米處。位於未央宮內西部。現存平麵略呈長方形的夯土台基,南北長一四點五米,東西寬六點五米,高約八米。(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頁)

  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人,霍去病之弟。十餘歲為郎,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為人沈靜詳,”“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武帝崩,受遺詔以輔少主。昭帝即位,“政事壹決於光。”迎立宣帝。“秉政前二十年。地節二年春病篤”。“光,上及皇太後親臨光喪。”葬時所用“皆如乘輿製度。載光柩以車,黃屋左,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

  蘇武字子卿,杜縣人。武帝時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始以壯出,及還,盡白。”拜為典屬國。“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武年八十餘,神爵二年病卒。”其墓在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龍家門村。墓封土呈圓丘形,底徑約十五米,殘高四米。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畢沅題漢典屬國蘇武之墓碑。同治武功知縣陳爾立重修蘇武墓門碑,以及民國年間立碑共四通。(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四七九頁)

  建章宮闕上有銅鳳皇。(西都賦注)

  澍案:漢書注引雲:建章宮其闕圜,上有銅鳳皇。宮殿疏雲:建章宮東有鳳闕,高二十餘丈。楊震古語雲:俗謂鳳皇闕為玉女樓。

  三輔黃圖卷二:“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粵巫勇之曰:粵俗有火,即起大屋以壓之。帝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宮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帝於未央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輦道為閣道,可以乘輦而行。宮之正門曰閶闔,(本注:閶闔,天門也。宮門名閶闔者,以象天門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門。左鳳闕,(本注:闕上有金鳳,高丈餘。漢書集注曰:今長安故城西,俗呼貞女樓,即建章闕也。)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本注:言台高神明可居其上。)門內北起別風闕,(本注:在閶闔門內,以其出宮垣識風何處來,以為闕名也。)高五十丈,對峙井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連閣皆有罘。(本注:連閣,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屏翳之處,畫以氣鳥獸,其形罘然。)前殿下視未央,其西則唐中殿,受萬人。三輔舊事雲:‘建章宮周回三十裏。東起別風闕,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遠。又於宮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赤眉賊壞之。’西京賦雲‘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是也。廟記雲:‘建章宮北門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闕門也。又有鳳凰闕,漢武帝造,高七丈五尺。鳳凰闕,一名別風闕。’又雲:闕,在圓闕門內二百步。’繁欽建章風闕賦序雲:‘秦漢規模,廓然泯毀,惟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製,亦一代之巨觀。’古歌雲:‘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生,再鳴五熟。’按銅雀,即銅鳳凰也。楊震關輔古語雲:‘長安民俗謂鳳凰闕為貞女樓。’(本注:司馬相如賦雲:豫章貞女樹,長千仞,大連抱,冬夏常青,未嚐凋落,若有貞節,故以為名。)漢書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台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建章有駘蕩、娑,詣、天梁、奇寶、鼓簧等宮。又有玉堂、神明堂、疏圃、鳴鑾、奇華、銅柱、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唐中池。”關中記(藝文類聚卷六二闕引):“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鳳闕也。閶闔門內東出,有折風闕,一名別風闕。”

  中國古代瓦當圖典三二三頁有“建章”文字瓦當,疑為偽作。

  今案:建章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和六村堡鄉,即漢長安城西牆外。範圍包括今高堡子、低堡子、雙鳳村、新軍寨、柏梁村、孟家村等地。宮平麵呈方形,四麵築牆,周長約一點五千米,麵積約七平方千米。

  雙鳳闕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雙鳳村東一五米處。一九五八年調查時存東、西夯築闕台兩座。相距約四十五米,均為三台階式。西闕南北二十五米,東西十六米,高約十二米;東闕南北六米,東西七米,高約八米。今西闕南北一七點五米,東西十五米,高八點五米;東闕底徑七點五米,高五米。地表散布繩紋磚、瓦等建築材料。(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二頁)

  建章宮東有折風闕。(西都賦注)

  澍案:關中記,折風闕一名別風闕,即鳳皇闕,一名闕,在閶闔門內,以其出宮垣,識風從何處來,以為闕名也。

  今案:三輔黃圖卷闕,在圓闕門內二百步。文選西都賦雲:“內則別風。”則別風闕與闕非是一地。張澍誤。

  陳直先生雲:“秦漢瓦當文字卷一九頁,有‘折風闕當’瓦文。”(三輔黃圖校證四三頁)

  建章宮北作清淵海。(西都賦注引作三輔三代舊事)

  今案:此條見於西京賦注。張澍誤。

  建章宮內無“清淵海”。清淵為太液池的形容語。見三輔舊事。

  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蓋張衡西京賦所雲“立修莖之仙掌,承表之清露,屑瓊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是也。(前漢書注、藝文類聚)

  澍案:藝文類聚引雲:“建章宮,漢武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十圍,”未有“欲以求仙也”句。長安記:“魏文帝徙銅盤,盤折,聲聞數十裏。”宋書五行誌作魏明帝。又案:後漢書注引無“屑瓊蕊”二句。

  今案:史記孝武本紀索隱引三輔故事作“盤高三十丈。”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魏略:“明帝景初元年,徙長安諸、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漢魏春秋:“明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裏,金狄或泣,因留於霸城。”

  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藝文類聚、太平禦覽)

  史記高祖本紀:“(八年),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集解引關中記曰:“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玄武所謂北闕。”索隱:“東闕名蒼龍闕,北闕名玄武闕,無西、南二闕者,蓋蕭何以厭勝之法故不立也。說文雲‘闕,門觀也’。高三十丈。”崔豹古今注卷上:“蒼龍闕畫蒼龍,玄武闕畫玄武。”漢書五行誌:“東闕所以朝諸侯之門。”又高帝紀師古注:“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麵,無門闕矣。”漢書文帝紀:“(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

  今案:劉慶柱曰:“北闕遺址位於於未央宮前殿遺址正北八二米,西距直城門一一五米,西南距天祿閣遺址一米。北闕與橫門大街南北對直,門外有東西向的直城門大街。北闕與前殿之間有南北大路相通。東闕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以東一米,約在今馬旗寨東北與大劉村東南,東闕與前殿之間有大路相通。”(何清穀三輔黃圖校注)

  未央宮前有東山台、西山台、釣台,滄池中有漸台。(後漢書注、太平禦覽)

  澍案:舊圖雲:倉池言池水蒼色也。三輔黃圖“漸”或為“”字,亦浸也。宋敏求引有“西山台”字,據補。

  三輔黃圖卷五:未央宮有東、西山二台,有釣台。

  三輔黃圖卷四:“滄池,在長安城中。舊圖曰:‘未央宮有滄池,言池水蒼色,故曰滄池。’”史記佞幸列傳正義括地誌引關中記曰:“未央宮西有蒼池。池中有漸台,王莽死處。”水經渭水注:“飛渠引水入城。東為滄池,池在未央宮西。池中有漸台,漢兵起,王莽死於此台。”

  今案:滄池在未央宮前殿西側。

  漸台,三輔黃圖卷五:“漸台,在未央宮太液池中,高十丈。漸,浸也,言為池水所漸。又一說:漸台,星名,法星以為台名。未央宮有滄池,池中有漸台,王莽死於此。”案:太液池在建章宮,池中有漸台,漢書郊祀誌:“(建章宮)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水經渭水注:“水又逕漸台東。漢武故事曰: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有中漸台,高三十丈。漸,浸也,為池水所漸,一說,星名也。”文選西京賦:“顧臨太液,滄池漭沆。漸台立於中央,赫以弘敞。”何清穀雲:“太液池遺址即今西安市太液池苗圃,遺址中有兩座大土堆,有人說其中最高的就是漸台遺址。”(三輔黃圖校注二七二頁)

  滄池中的漸台為王莽死處。漢書王莽傳:漢兵攻長安,“莽就車,之漸台。”“王邑晝夜戰,罷極,士死傷略盡,馳入宮,間關至漸台。”“軍人入殿中,呼曰:‘反虜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漸台。’眾兵追之,圍數百重。台上亦弓弩與相射,稍稍落去。矢盡,無以射,短兵接。王邑父子、惲、王巡戰死,莽入室。下晡時,眾兵上台,王揖、趙博、苗、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參等皆死台上。”又漢書元後傳:“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後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

  漸台高三十丈,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餘丈,中殿十二間,階陛鹹以玉為之。鑄銅鳳皇高五丈,飾以黃金,西(張澍注:水經注作樓)屋上,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門也。(玉海)

  澍案:武帝故事曰: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漸台三十丈。漸,浸也,言為池水所漸。一說,漸台,星名也。

  今案:此漸台在太液池中。漢武故事(魯迅古小說沈):“其北太液池,池中有漸台,高三十丈。池中又作三山,以象蓬萊、方丈、瀛洲,刻金石為魚龍禽獸之屬。其南方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玉堂基與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階陛鹹以玉為之。鑄銅鳳皇,高五丈,飾以黃金屋上。”案:璧門即建章宮正門閶闔門。又案:此“漸台”條張澍輯本原在“桂宮”條後。因漸台在未央宮中,故前移至此。

  桂宮周遭十餘裏,內有道橫北渡,西至神明台。(初學記)

  澍案:漢宮闕疏雲: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師古雲:神明、井俱高五十丈。水經注:未央宮北即桂宮也,周十餘裏,內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舊乘道用相逕通,故張衡西京賦雲:陳之外閣道穹窿,屬長樂與明光,逕北通於桂宮。

  三輔黃圖卷二:“桂宮,漢武帝造,周回十餘裏。漢書曰:‘桂宮有紫房道,通未央宮。’”“關輔記雲:‘桂宮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道從宮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萊山。三秦記,未央宮漸台西有桂宮,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玉階,晝夜光明。又西京雜記雲:‘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案,廁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為四寶宮。’”關中記(長安誌卷四引):“桂宮,在未央宮之北,周回十餘裏。中有明光殿。殿上道,從宮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宮神明殿、蓬萊山。”又初學記卷三夏引關中記曰:“桂宮,一名甘泉,又作迎風觀,寒露台,以避暑。”三秦記(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長安縣引):“桂宮,一名甘泉。作迎風台以避暑。”漢書成帝紀:“(成帝)初居桂宮。”

  今案:桂宮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夾城堡村以東二五米,即未央宮以北,靠近漢長安城西牆。平麵呈南北向長方形,四麵有夯築宮牆,東、西牆長約一八米,南北牆長約八八米。(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一頁)

  神明台,三輔黃圖卷二,建章宮正門閶闔門左鳳闕,右神明台。漢書郊祀誌:“立神明台、井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師古曰:“漢宮閣疏雲: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水經渭水注:“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徑神明台東。傅子宮室曰:上於建章中作神明台、井樓,鹹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輦道相屬焉。三輔黃圖曰:神明台在建章宮中,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子台,即實非也。”

  今案:神明台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孟家村北側,即建章宮內北部。現存夯土台基,東西長約五十米,南北寬約二十四米,高約十米,地表散布有條磚、繩紋板瓦、筒瓦等。(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二頁)

  桂宮周匝十裏,內有光明殿、走狗台、土山,縈道橫北度,從宮中西上城至神明台。(太平禦覽、藝文類聚)

  今案:光明殿為明光殿之誤。

  水經渭水注:“未央宮北即桂宮也,周十餘裏,內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舊乘道,用相徑通。”

  今案:明光殿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夾城堡村東。現存長方形的夯土台基,東西長五十一米,南北寬四十八米,高十二米。(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五一頁)

  通天台,武帝時祭太乙,上通天台,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一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張澍注:宜作)火而就竹宮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以承表之露。元鳳間,台自毀,榱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西京賦雲:通天眇而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瓣華以交紛,下刻隕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玉海)

  三輔黃圖卷五:“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漢舊儀雲:‘通天者,言此台高通於天也。’漢武故事:‘築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漢書郊祀誌:“公孫卿曰:‘仙人可見,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飛廉、桂館,甘泉則作益壽、延壽館,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具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若有光雲,乃詔赦天下。”師古曰:“漢舊儀雲台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漢書王溫舒傳:“是時上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太平禦覽卷五二七引漢舊儀:“皇帝祭天居陽宮,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史記孝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通天台,即黃帝以來祭天圜丘之處。”元和郡縣圖誌卷一關內道雲陽縣:“通天台,在縣西北八十一裏甘泉宮中。高三十五丈,望雲雨悉在下。”關中記(類編長安誌卷三引):“左右通天台,高三十餘丈,祭天時於此候天神下也。”

  今案:何清穀曰:“通天台被元鳳間一場風雨所毀,也許是一場龍卷風,故把皆刮上天去。”(三輔黃圖校注二七四頁)通天台遺址在今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東北。現存圓錐形夯土台基兩座,東西相距約七十餘米。西台基周長約二米,高約十五米;台頂中部有一塊長一點七米,厚點五米的赭紅色石塊,一麵有鐫刻筆劃痕。東台基底周長約二二米,高約十六米;台基周圍發現有草拌泥和白灰牆壁麵殘片。兩台南側另有一圓一方兩座小夯土台基,曾出土石塊和花紋鋪地磚,應為通天台的附屬建築。(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四二三頁)

  三輔黃圖卷三:“竹宮,甘泉祠宮也,以竹為宮,天子居中。漢舊儀雲:‘竹宮去壇三裏。’”漢書禮樂誌:“(武帝)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宮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長安誌通天台引漢舊儀雲:“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神光。”漢書郊祀誌:“(竟寧三年)初罷甘泉泰作南郊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三輔黃圖補遺校注:“竹宮內道廣三丈,有闕,各九十一步。壇方三丈,拜位壇亦如之。為周道郊營之外,廣九步。營(甘泉)北辰於南門之外,日、月、海東門之外,河北門之外,岱宗西門之外。為周道前望之外,廣九步。列望遂乃近前望道外,徑六十二步。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為周道列望之外,徑九步。卿望亞列望外,徑四十步。壇廣三丈,高二丈。為周道卿望之外,徑九步。大夫望亞卿道外,徑二十步。壇廣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為周道大夫望之外,徑九步。士望亞大夫望道外,徑十五步。壇廣一丈,高一尺。為周道士望之外,徑九步。望亞士望道外,徑九步。壇廣五尺,高五寸。為周道庶望之外,徑九步。凡天宗上帝宮壇營,徑三裏,周九裏,營三重,通八方。(三輔黃圖校注三八三,三八四頁)

  陳直雲:“金石萃編卷二十二,有‘狼幹萬延’瓦,‘狼幹’當為‘琅’之假借字,疑為竹宮之物。”(三輔黃圖校證卷三·七五頁)

  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頃,中有戈船,各數十,樓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蓋,照灼涯。(玉海)

  澍案:漢武帝元狩四年,穿昆明池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裏。西南夷傳曰:天子使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天子欲伐之。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裏,故作池以象之,以習水戰,因名曰昆明池。漢書曰:元狩三年減隴西、北地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謫之穿此池。又廟記曰:池中後作豫章大船,可載萬人,上起宮室。因欲戲,養魚以給諸陵祭祀,餘付長安尉。西京雜記作付長安市賣之。

  漢書食貨誌:“大修昆明池,列館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三輔黃圖卷四:“漢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裏。”“三輔舊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頃,中有戈船各數十,樓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蓋,照燭涯。’圖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裏。’”“關輔古語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張衡西京賦曰:‘昆明靈沼,黑水玄,牽牛立其右,織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廢池,疑即此也。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問東方朔,東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問胡人,胡人曰:劫燒之餘灰也。三秦記曰:‘昆明池中有靈沼,名神池。雲堯時治水,嚐停船於此地。通白鹿原,原人釣魚,綸絕而去。夢於武帝,求去其鉤。三日戲於池上,見大魚銜索,帝曰:豈不昨所夢耶!乃取鉤放之。間三日,帝池,池濱得明珠一雙。帝曰:豈昔魚之報耶?”

  今案:昆明池遺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鎬京鄉及義井鄉範圍內。池址西迄馬營、張村以東,東至孟家寨、萬村之西,北至北常莊南側,南至石匣口村,總麵積約十平方千米。該範圍今仍屬較低窪地區,一般比周圍地帶低二至四米以上。池址內及周圍地表散布有磚瓦殘片。一九九年冬,在落水村東南探出東西向池壩遺址。(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一一頁)

  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尾皆動。一說,甘泉宮南有昆明池,池中有靈波殿,皆以桂為殿柱,風來自香。又曰,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歌,雜以鼓吹。帝禦豫章觀臨觀焉。關輔古語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張衡西京賦曰:昆明靈沼,黑水玄址,牽牛立其右,織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廢池,疑此是也,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問東方朔。朔曰:西域胡人知之。乃問胡人,胡人曰:劫燒之餘灰也。(藝文類聚)

  西京雜記卷一:“昆明池刻玉石為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尾皆動。漢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驗。”

  今案:豫章台遺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鎬京鄉萬村西北昆明池東半部的高地上。原麵積約萬餘平方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殘存三五平方米。高地北部地表下點五米發現有紅燒土居住麵,地表散布有漢磚瓦殘片。

  石鯨為火成岩質,原在長安區鬥門鄉馬營寨村西。已斷為鯨體、鯨尾兩截。鯨體長五米,尾長一點一米。鯨體始遷至客省莊,今存陝西曆史博物館。鯨尾仍在原地。(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一一、一二頁)

  牽牛、織女,文選西京賦:“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西都賦:“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西征賦:“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

  今案:牽牛像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鄉常白莊村東北一米的石爺廟內,俗稱‘石爺’。火成岩質,圓雕上半身像,通高一點九二米,寬一點三米,像頭部碩大,麵稍左傾,短,闊額,寬眉;交襟上衣,腰間束帶;右手半舉,左手平置胸前。線條粗獷,造型古拙。

  織女像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村東一米的棉絨廠內。俗稱“石婆”。火成岩質,圓雕跽坐像,通高二點三米,寬點九米。像後垂,麵龐豐腴,口鼻稍殘,有後人補刻痕;著右衽交襟長衣,雙手環垂腹前。刀法簡潔,造型古樸。(同上一一頁)

  甘泉宮,三輔黃圖卷二:“一曰陽宮。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宮及前殿,築甬道,(本注:築垣牆如街巷。)自鹹陽屬之。關輔記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故甘泉山,宮以山為名。(本注:或曰高泉山,蓋習俗語訛爾。)宮周匝十餘裏,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十九裏。’‘去長安三百裏,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圜丘祭天處。’(本注:漢誌:陽縣有休屠、金人、徑路神祠三所。音義雲:匈奴祭天處,本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徙休屠右地。郊祀誌雲:徑路神祠,祭休屠王處。)遁甲開山圖雲:‘陽先生之墟也。武帝造赤闕於南,以象方色,於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造宮室,有芝生甘泉殿邊房中。’(本注:房中樂有芝草之歌。)漢舊儀雲:‘芝有九莖。(本注:芝草歌曰:九莖連葉。)芝金色,綠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鏤,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神光降於紫殿。今按甘泉穀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盤峙,三二百年物也。楊震關輔古語雲:‘耆老相傳,鹹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也。’甘泉有高光宮,又有林光宮,有長定宮、竹宮、通天台、通靈台。武帝作迎風館於甘泉山,後加露寒、儲胥二館,皆在陽。甘泉中西廂起彷徨觀,築甘泉苑。建元中作石關、封巒、觀於苑垣內。宮南有昆明池,苑南有棠梨宮。”關中記(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正義引):“甘泉宮在甘泉山上。年代久遠,無甘泉之名,失其實也。宮北雲有連山,土人為磨石嶺。”元和郡縣圖誌卷一關內道陽縣“甘泉山,一名磨石嶺,在縣西北九十裏,周回六十裏。”“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在縣西北八十裏甘泉山上。周回十餘裏,去長安三百裏,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祭天圜丘處也。齊人少翁謂武帝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於甘泉宮中為台,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銅柱、承露盤、仙人掌之屬。帝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又關中記(長安誌卷四引):“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陽縣甘泉山上,周圍十餘裏,有銅人二枚在門外。”又“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陽縣甘泉山上,周圍十餘裏。漢武建元中增廣之,周圍十九裏二百二十步,有宮十二,台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關中勝圖誌:‘雍錄:甘泉宮在陽縣磨石嶺上。十道誌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漢甘泉宮在山上,即秦林光宮旁也。此取石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漢猶存。漢武元封二年始即磨盤嶺秦宮之側為宮,是為漢甘泉矣。孟康注郊祀誌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漢於秦林光旁起甘泉,非一名也。元封二年以前,史之所記文、景皆嚐臨幸甘泉,不曰甘泉有宮可幸,當是秦之林光遠在磨盤嶺上不燼於火而可用也。武帝雖別創甘泉一宮,而秦之林光如故,則謂甘泉宮在林光旁者是也。”“淳化縣誌:甘泉宮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餘瓦甓作流水紋,瓦頭有字。”又“甘泉山,在淳化縣西北五十裏。戰國策,範雎說秦昭王曰:王國北有甘泉、穀口之固。史記封禪書,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甘泉也。班固西都賦,其陰則冠以九,陪以甘泉。注:甘泉,山名。漢置室於上以祈祀。括地誌,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嶺,在陽縣西北九十裏。”“通誌,嶺高出他山,距長安甚遠而能望見長安城堞。有通天台,雨皆在台下。山中宮殿台觀與建章相比。”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