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中西戲劇之比較--在學術講演會的講演

  文學可分三類:一是詩;二是小說;三是戲劇。戲劇範圍太大,今天隻能講講悲劇。

  悲劇這個名詞,出自古希臘。那時人們把祭祀時和祭一切宗教教神時唱的偏於敘事的歌,都叫做悲劇;後來他們把悲劇講作人生之道德律(moral law of life);最後他們又說悲劇是包括人生一切痛苦之淵源。

  現在的人,常用悲劇兩個字,他們用的時候,不知悲劇同慘劇是不同的,以致往往用得不當。有許多事可以說是慘劇,不能說是悲劇。悲劇必是描寫心靈的衝突,必有悲劇的發動力,這個發動力,是悲劇“主人翁”心裏衝突的一種力量。

  有些事情,沒有這種發動力,隻能說是慘劇,不能說是悲劇。拿現在一般青年最喜談的婚姻問題,來作比喻,則一個父親叫兒子一定要娶甲女,他的兒子一定要娶乙女,所發生的悲痛現象,不能說是悲劇。因為父親叫兒子娶甲女,是父親的意誌,不是他的兒子――主人翁――的意誌,完全是被動的,悲劇的發動力不存在他的心中。如果他的兒子,自己對自己說,我自己是有決心娶乙女――拒絕父親的意誌,那就可算是悲劇。簡單的說,娶不娶的問題,是慘劇而非悲劇;離不離的問題,是悲劇而非慘劇。

  因為悲劇必有心靈的衝突,必是自己的意誌,所以悲劇裏的主人翁,必定是位英雄。莎士比亞的《Hamlet》(《哈姆雷特》)同《Mac-beth》(《馬克白斯》)是悲劇的緣故,就是因為這兩劇的主人翁,在他們心裏時常聽得“做或不做”(To be or not to be)的聲音。

  自希臘Seneca(塞涅卡)到十六世紀,所有悲劇,都是些描寫殺人流血的事情,到了易卜生的《傀儡家庭》(《ADoll’s House》)與《建築師》(《Master Builder》),才有描寫心靈衝突的人物,而不寫殺人流血的事體。這個時候,悲劇才算發達完全。

  以上所說是悲劇的意義,現在且說悲劇的略史。剛才所說希臘的Seneca(塞涅卡)是悲劇的始祖(father of tragedy),紀元前四世紀的人,他的悲劇中的題旨是“報複”兩字,悲劇中從來沒有脫離過它。國與國報複,人與人報複就是易卜生的《建築師》中所寫的建築師自己攀得高高的,然後摔下來,也是一種報複,不過是屬於心靈上的罷了。

  英國的悲劇,完全受了希臘的影響。Thomas Kyd(托馬斯・吉德)是英國始首寫悲劇的一個人。其次是Christopher Morlowe(克裏斯托弗・莫萊),他寫的悲劇的最大優點是他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他的悲劇中的主人翁都是很堅強的,很厲害的。複次就有Thomas Heywood(托馬斯・海伍德),他的作品,變流血的報複為心靈間的報複。他的悲劇中有篇叫做《A Woman Killed with Kindness》(《一個為仁慈所殺的女人》)的裏麵寫一個女人為仁慈所殺,就能見出不是流血的故事。這種從流血的報複變到心靈間的報複是悲劇的一大轉機,易卜生的悲劇就是根據這個轉機的。從前悲劇寫國與國的報複和人與人的報複,範圍大得很,到了這時,就漸轉向家庭的Domestic(內部)了。

  JohnFord(約翰・福特)以後,就有John Dryden(約翰・德萊敦),他作一悲劇名叫《All for Love》(《一切為了愛》),述一羅馬將軍與埃及女王相愛其結果落得喪失一切。

  至十八世紀Joseph Adderson(約瑟夫・安德爾生)作的《Cata》(《卡當》),寫一羅馬大將軍之悲劇,描寫人與國家與人群種種的關係,很詳細清楚。

  此後有George Lelle George Barnwell(喬治・萊裏喬治巴威爾)是一個店中學徒的悲劇。到了他們,悲劇的範圍更小了。

  十九世紀的拜倫,大概諸位都知道的,他的詩劇中,有一劇名叫《Manfred》(《曼弗雷德》),此劇比從前的戲劇更進一層,是描寫一個人以有限的智力與壽年去求智,結果失敗了。

  到了二十世紀的IBSEN(易卜生)同SHAW(蕭伯納)等作家,諸位大概都知道,今天不必細說。

  悲劇的意義同悲劇的曆史概略說了一些,現在就把悲劇的要點說一說,先前既說過悲劇必有悲劇的發動力,且此發動力必在主人翁的心中。比如有一個母親吩咐三四歲的小孩,好好在房中玩,不要動爐裏的火,就出門去。他的小孩,有他自己的意誌,在他母親走後,心靈中自對自說,我還是弄火不弄火?To be or not to be(做或不做)的時候,立誌去弄火,為火燒死,就結成悲劇。又比如我們玩洋槍的時候,失誤把自己的弟弟打死了,我們無論怎樣哀痛,反悔,這也不過是慘劇而非悲劇。但是如果我的弟弟,睡在床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將槍伸進去,又心中說“打死他不打死他”的時候,結果把他打死,這種情形就是悲劇。

  舊約上說亞伯拉罕依神意把愛子放在祭台上,焚獻上帝。燒時他心中無論如何痛苦,但因是上帝叫他燒,不是他自己的主意要燒,故隻可說慘劇。反過來說,亞伯拉罕在燒前自己說“救兒子還是不救”的時候,就可說是悲劇。

  今天為什麽要講悲劇呢?自從“五四”以來我們醒悟起來,新潮流向著這悲劇方麵流去,簡直同歐洲文藝複興時一樣。文藝複興後,英人如睡醒的一般,覺得有“我”之一字。

  他們這種“自我”的認識,就是一切悲劇的起源。“我是我”,“我們是我們”(I am I.Weare We.),認識以後,就有了自由意誌,有了進取心,有了奮鬥去追求自由,而一切悲劇就得產生。莎氏《Richard》(理查德)裏就是“我是我”,所以他說,“我要愛我”,這是一個好例。

  至於我們中國,我們也會因感到了自我而使我們的景象煥然一新,使悲劇在我們中產生。光緒後我國連著受外人的欺侮,然而隻是些慘劇,因為那時大家都說“天禍中國”,“天禍中國”是天的意誌,“我禍中國”是我的意誌,才是悲劇。自“五四”以後,除了軍閥們通電中時常說“天禍中國”以外,我們普通都不說“天禍中國”,因為我們認識了我,而這一切都是緣於我。

  諸位,你們讀新聞時,對於國家的衰敗是不是覺得是悲劇?又,你們對於大家庭,小家庭,求學,是不是覺得有悲劇?你們當努力寫出你們中的悲劇,因為我國今日正要這種東西。

  諸位,你們如果做了悲劇中的主人翁,不要以為不幸,要知道悲劇是英雄的所有物,小人物隻能成就慘劇,因為他們沒有強的自由意誌。悲劇中的主人翁是英雄,如同莎氏悲劇中的Hamlet(哈姆雷特)同Macbeth(馬克白斯)。

  說到我國的悲劇,實在找不出來。《琵琶記》並不是悲劇,它的主人翁並沒有自由意誌,他父親叫他赴考,就赴考,叫他娶親就娶親。《桃花扇》呢,也不是悲劇。《西廂記》自驚夢以後,我就不承認是西廂,即就驚夢以前而言,也夠不上說是悲劇。

  中國隻須悲劇。現在做詩的人很多,但我們要的不是報紙上天天發表小詩,也不是要大學生做詩互相傳觀,也不是要那千篇一律的小說,我們所要的乃是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要曆史上的悲劇,如同項羽嶽飛,這都是悲劇的材料。

  諸位,如果我們有國民性的自覺,讓我們來努力於曆史的悲劇吧!我不會寫悲劇,可是我願意向這方麵努力。我不信我國人比外國人來得笨,歐洲文藝複興後,他們的悲劇,就立時隨著發達起來。我們現在覺得自我了,我們的悲劇。也該同樣發達起來。

  最末一句話,願諸位把自己覺得的悲劇寫下來,我們需要這種悲劇。我願與諸位一同向著這工作上努力去!

  (程朱溪、傅啟學筆記)

  (本篇最初發表於《晨報副鐫》1926年11月18日。)

  §§1927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