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況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後人稱之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牟尼意為“聖人”。
佛教在印度本土經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密教等發展時期後,13世紀初在印度趨於消亡,以後又稍有複興。在印度佛教中,最基本的宗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2世紀,佛教向古印度境外傳播,在許多國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傳入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國的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佛教,其經典主要屬漢語係統;傳入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以及中國傣族地區的以小乘佛教為主,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屬巴利語係統;傳入中國西藏、蒙古、尼泊爾、俄羅斯部分地區的以藏傳佛教為主,俗稱喇嘛教,其經典屬藏語係統。近代以來,在歐美各國也有佛教流傳。成立於1950年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1963年9月開會決定,聯誼會的總部永久設在泰國曼穀。
公元前2年,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得到發展,至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形成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和淨土宗等中國佛教宗派。
《大藏經》為佛教典籍叢書。其內容分經、律、論三藏。三藏在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後稱“大藏經”。
佛教的教義包括:
“無常”、“無我”。“無常”:認為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表現為刹那生滅;“無我”: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無我分為兩類:人無我(人空);法無我(法空)。
“四諦”。所謂“諦”,即真理。“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實際上是講以苦諦為核心的求解脫的道理。
“緣起”,“因緣生起”的略稱。最早的緣起說是“業感緣起”,即“十二因緣”說,其核心為因果報應論和三世兩重因果。所謂“因緣”,即原因和條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便是因果報應論;過去世的因,造成現在世的果,現在世的因,造成未來世的果,這便是三世兩重因果。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般木”,其基本含義是“消除”或“像燭光一樣熄滅”,即擺脫生活的束縛,從輪回中解脫出來,達到永恒寂靜的安樂境界。
佛教的標記為。武則天將其定音為“萬”,意為太陽光芒四射或燃燒的火,表示吉祥如意。法輪也被視為佛教的標記,因為佛之法輪如車輪輾轉,可摧破眾生煩惱。
佛教供奉的對象有佛(意為“大徹大悟者”)、菩薩、羅漢、護法天神等。
二、主要禮儀
(一)稱謂
在佛教大寺院裏,一般設有高低不等的僧職和嚴格的管理權限,順序大致分為:第一是方丈(住持),他掌管全寺的一切重大活動,通例三年一任;第二是班首,相當於方丈的顧問,一般有前堂、後堂、左堂和右堂4個;第三是執事,具體掌管寺內事務,分為監院(庶務)、副司(會計)、知客(交際)、知藏(典藏)、僧值(糾察)、維那(教事)等。寺院裏往往擁有大批的僧伽。
僧伽,是僧侶或修行者結合成的群體。僧伽一般由出家的比丘(和尚)、比丘女(尼姑)、沙彌、沙彌尼、正學女(見習尼)等所謂五眾組成。其中的沙彌和沙彌尼,為年齡未滿20周歲的出家男女,正學女則為年齡未滿18歲的出家女。另外,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居士)和優婆夷(女居士)與出家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女,並稱為佛教四眾,又稱四眾弟子。
在出家的僧尼中,凡是擔任有職務的,都各有職稱,但非佛教信徒很難分清僧尼職稱係列的尊卑高低,可將僧尼通稱為師父,或稱僧眾為法師,稱尼眾為師太。如果經介紹了解了僧尼的身份後,可在他們的職稱後麵加一個“師”字,如維那師、僧值師、知客師等,以示尊敬。僧尼出家後不用俗姓,一律姓釋。出家入道時,由其師父賜予法名;受戒時,由其受戒師賜予戒名。如果要詢問法名以便稱呼時,可問:“法師上下如何?”或“法師法號如何?”就能得到回答。
(二)合十、五體、繞佛和袈裟
佛教徒之間或教徒與施主見麵時,最常用的禮節是行合十禮。做法是:雙手左右合掌,十指並攏置於胸前,專注一心,以此表示敬意。佛教徒不興握手,所以,非佛教徒不要主動與僧人握手,更不可以與出家的尼眾握手。
五體,又稱五輪,指人的兩肘、兩膝和頭。佛教徒向佛像或上層佛職人員行禮時,須行此禮,即五體都要著地。此為佛教最高的禮節,恭敬之至,五體投地。
繞佛,是佛教徒繞著佛像右行走,以表示對佛的尊敬,繞佛圈數,可多可少。
佛教徒穿的衣服統稱袈裟,俗稱僧服。僧服有三種:一是用5條布縫製而成的安陀會,又叫五衣,日常穿用;二是用7條布製成的鬱多羅僧,又叫七衣,禮誦、聽講時穿用;三是用9~25條布製成的僧伽梨,重大場合穿用。袈裟原為素色,自佛教出現派係之後,各派的衣色區別有青色、黃色,也有保留赤色的。
(三)僧尼戒規
佛教的戒律很多,這些戒律是對佛教徒的行為乃至思想所做的種種約束,其目的是加強佛教信仰,統一僧伽行為。作為佛教徒,必須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眾多的戒律中,最重要的要數“四重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佛教認為這些是所有戒律的根本。
佛教對僧伽要求絕對素食,而對居士隻要求定時齋戒。佛教的齋戒,有兩種含義:一指過了中午不再進食;二指食素。現今的齋戒多指後者。佛教徒須戒酒。
(四)入寺禮儀
進入寺廟,應嚴肅謹慎,衣飾整潔,遵守寺規;要注意衛生,保持安靜,不要嬉笑打鬧,不要對佛像指指點點;嚴禁將一切葷腥食品帶入寺院。有人在拜佛像時,不可在其前麵行走;佛像前的拜墊隻供拜佛時跪用,不可坐歇;未經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和某些不對外開放的壇口;拍照前,應先注意寺院裏有無特別規定和要求。
三、主要節日
佛教的主要節日有佛誕節、成道節、涅般木節、世界佛陀日、觀音紀念日、盂蘭盆節等。
(一)佛誕節
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重要節日。在我國傣族地區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稱為潑水節,在日本又被稱為花節。據《普耀經》說,佛陀誕生時有九龍噴香水浴洗佛身,因此,在每年這一天教徒們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並舉行誦經法會,也有稱“浴佛法會”的。由於對佛陀的生日存在有各種不同見解,所以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確定佛誕節的日期上,也就不盡相同。我國漢族地區和日本均以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節。
(二)成道節
成道節,在我國民間又稱臘八節,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的日子。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寺院僧眾都要集於大殿焚香、誦經、梵唄禮佛、講道說法,其中熬粥供佛是其獨有特點。時至今日,成道節熬臘八粥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民俗。
(三)涅般木節
涅般木節是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大乘佛教的涅般木節,一般定為農曆二月十五日。佛教寺院在這天一般都要舉行涅般木法會,掛釋迦牟尼的涅般木圖像,念誦《遺教經》等。
(四)世界佛陀日
世界佛陀日即維莎迦節,是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把佛誕節、成道節、涅般木節合並起來的佛教節日。時間為公曆5月的月圓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東南亞一些信奉佛教的國家對這一節日非常重視,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五)觀音紀念日
觀音紀念日包括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日的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的觀音涅般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