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天下要功臣,坐江山要忠臣。為鞏固李氏家族的統治,玄宗李隆基大貶功臣,使其“悠閑自保”。與劉邦和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相比,李隆基要仁慈高明得多,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李隆基像玄宗李隆基,出生於垂拱元年(685年)八月五日,在父皇睿宗李旦再度登基後,李隆基由於功勞較大被立為皇太子,最終繼承皇位。在玄宗的統治下,李唐王朝進入了一個輝煌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唐朝國力強盛,百姓富裕。天寶元年(742年),國家戶數達852萬,人口約4891萬,長安城成為人口眾多的國際性大都會。玄宗登基後,積極尋求治國撫民、穩定發展的方法,施行政治、經濟多方麵的改革措施,並取得了重大成果。玄宗對宮廷內外、朝野上下和家族關係內部,也進行了一番調整,既展示了他的鐵血無情,又表現出溫情慈愛的一麵。
玄宗為了整頓朝綱,先後任用了姚崇與宋璟兩人。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中書令。姚崇革除弊政,深得朝野的好評。睿宗朝,姚崇從皇權主義的觀點出發,維護時為太子的李隆基的地位,以著名的三點建議,反對太平公主的廢黜陰謀,因此遭到貶斥,外任刺史。太平公主勢力被消滅之後,玄宗起用姚崇。姚元之“以十事上獻”,提出了一整套的施政方略,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強皇權。姚崇認為皇權與臣權各有所用,妥善地安置功臣是關係到政局安定的大問題。在姚崇的主張之下,功臣紛紛從高位上下來,不少人外任地方官。
姚崇像最早被罷免的功臣是郭元振,他後來又被處以流刑。郭元振被處流刑後,並沒有施以刑罰。公元713年十二月一日,大赦後任用其為饒州司馬,抑鬱不得誌而死於途中。
張說先是玄宗做太子時的侍讀,後來鼓吹太子監國,並獻計誅殺太平公主,因功拜為中書令。姚崇上任後,張說被罷職,後又左遷相州刺史,接著,坐事左轉嶽州刺史。
劉幽求是六月政變和七月三日事件的主謀者之一,誅殺太平公主後被任命為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就在張說左遷當天,劉幽求也被貶為太子少保,沒有了實權。公元714年閏二月,劉幽求講怨言發牢騷,又被貶為睦州刺史,接著,遷杭州刺史。公元715年十一月,他在從杭州遷徙到郴州任刺史的路上抑鬱憤懣而死。
鍾紹京曾參與六月政變,升遷為戶部尚書,玄宗即位後任命他為太子詹事。鍾紹京與太子少保劉幽求一起發牢騷,被降為果州刺史。同年七月又遭貶為溱州刺史。鍾紹京從左遷果州刺史後,又曾貶懷恩縣尉,階封全被收奪,後又遷溫州別駕。公元727年,在東都洛陽入朝拜見玄宗時,玄宗念起當年他曾立過大功,如今容顏已老,升其為銀青光祿大夫、右諭德,後遷少詹事。
王琚是玄宗為太子時的舊友,也是七月三日事變的直接參加者,因功被封為趙國公。可是,不久玄宗便疏遠他。公元714年閏二月,王琚與劉幽求、鍾紹京同時被貶,為澤州刺史。王琚後又任諸州刺史,到了公元734年,起複太子右庶子,仍兼地方刺史。天寶以後,又為廣平、鄴郡太守。
崔日用參與了六月政變,又獻計誅殺太平公主。開元初期,出為常州刺史,削實封三百戶,轉汝州刺史。
魏知古作為睿宗朝宰臣時,曾揭發了太平公主陰謀叛亂一事,立了大功,玄宗即位後其官至黃門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罷知政事,除工部尚書。
從以上列舉可以看出,玄宗采納姚崇的提議將功臣一個個流貶,外刺,罷相。玄宗之所以要采納姚崇之外放功臣的建議,是因為他總結了以往政局動蕩的經驗教訓,為了防止發生的新的動亂,必須將功臣調離朝廷。沒有功臣們的努力,玄宗難以登上皇位,但是,要鞏固皇權,就不能忽視功臣們的一舉一動。因為功臣中大多是一些善於搞政變的人物。對於玄宗來說,這些人是善變的功臣,而不是踏實的忠君之士。重用姚崇,貶謫功臣,是玄宗安定天下的必然方式。
公元717年,賢相姚崇辭職後,宋璟繼任仍推行安定皇位的政策。當時,太常卿薑皎及其弟禦史中丞、吏部侍郎薑晦當朝做事。薑皎是玄宗舊時的好友,曾密議誅殺韋後集團。玄宗即位以後,對他極為寵信,這在皇權主義者看來,不是“久安之道”。經過宋璟的多次奏請,玄宗於七月,將薑皎放歸田裏,令其自娛自樂。同時,將其弟薑晦遷為宗正卿,解除他的權力,並下詔舉以西漢功臣被誅殺的史實為鑒,提倡東漢元勳的“悠閑自保”方式,其實質都是從根本上鞏固皇權,防止動亂。隻要擁護皇權,不幹預時政,功臣們完全可以縱情享受娛樂,永葆富貴。
開元初期功臣外刺,對於鞏固皇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玄宗並沒有一味地貶逐,同時,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撫慰工作。以此看來,玄宗可以稱得上是傑出的政治家,他沒有枉殺功臣,能夠充分肯定別人的功勞,表現了他的寬廣的胸襟及寬容的氣度,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外刺功臣重新啟用的情況出現。玄宗登基初期功臣外刺是必要的,如果不這樣做皇位就無法得到鞏固。當皇權已逐漸得到穩定以後,玄宗又念及他們的功勞,寬容優厚地對待功臣。這樣一來,也是有利於政局的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