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兩件事:一是為百姓辦事,以安民心;二是維護皇權的穩定。威脅皇權的因素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高宗時代,國泰民安,武則天是威脅皇權的內部因素中的一個潛在因素,還沒有對皇權構成直接的威脅。當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高宗開始了對外的征伐,結果消除了威脅皇權的外部因素,使李氏家族的政權得到了很好的鞏固。
高宗與太宗相比,有他突出的一麵。太宗晚年迷戀金丹,而高宗對長生之術則持非常冷靜的態度,他從不迷信胡僧的長生藥。高宗曾說:“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與此相反的是,高宗對醫學非常的信任。高宗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他對於禦醫的治療能夠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紮針流血也不介意;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修訂了《唐本草》一書問世。
高宗虛心采納,可以說是太宗的政治作風的再現。高宗即位伊始,立即停止了對遼東(高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太宗時的“政事堂”在高宗時以“平章事”、“同三品”等行宰相事,參加政事堂議決軍國大政,他們品位不高,易於控製。高宗繼承了貞觀時期的疏闊的法律。有一次,他問大理寺卿唐臨:現在監獄中關有多少犯人?唐臨回答說有50多個,隻有2人需要處死。高宗對囚犯如此之少、死罪率低的情況表示滿意。高宗又去視察監獄,發現裏麵很平靜,沒有囚犯乘皇帝視察之機喊冤求救。他感到很奇怪,便問囚犯是怎麽回事,得到的回答是:朝廷的處置都非常恰當,我們並不感到冤枉。這一犯罪率較低的情況與貞觀時期相比是一脈相承的。高宗時期對於法律建設也十分重視,高宗時的永徽律在武德律和貞觀律的基礎上形成,也是最後的唐律。著名的《唐律疏議》,即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也是寬平公正的。
隻要有國家存在就一定有法律存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一個國家的政權要靠法律才能得以實施。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論調,限於法律是由統治階層所製定的,必定有為其服務的優越性。皇帝是封建王朝中整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權力至高無上,皇帝的統治意誌是通過法律來實現的,又以臣僚作為他執行法令的工具。為了確保皇帝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嚴格規定,凡屬違反“君為臣綱”危害皇帝的犯罪,包括謀反、忤逆、大不敬等在內,都屬於罪大惡極,必將被處以最嚴厲的刑罰。所以,高宗朝所製訂的唐律也隻是一部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法律,它始終貫穿著以禮為主、禮法結合的精神。它按照禮法的原則,將人分為若幹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按照其地位遵守不同的法律,被統治階級賦予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當然有很多內容都是維護等級特權的。但無論如何,製定了法律之後,便有了處分壞人、處理辦事的依據。高宗時期的《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同時,它也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係的代表作,在世界法製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與價值。
高宗時,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很大。全國人口從貞觀時期的不滿300萬戶到永徽三年(652年)已增加到380萬戶。永徽五年(654年),糧食大麵積豐收;國家疆域在拓展,疆土麵積達到最大;增強國力,改善了民族關係。
由於國力持續強盛,在高宗統治時期,進行了一些對外戰爭。戰爭擴大了疆域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製,促進了中外的經濟交往與文化交流。
西域是唐朝苦心經營之地貞觀四年(630年)後的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國臣屬於唐。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正式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在伊吾(今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640年)消滅了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接著,又陸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等二十幾個西域小國,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係。安西四鎮在當時是指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坐落在龜茲鎮。
高宗於永徽六年,派遣大將程知節領兵攻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前蘇聯烏茲別克塔什幹一帶)被擒,西突厥亡。唐將整個西域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下,在中亞碎葉川以東置昆陵都護府,以西置蒙池都護府,都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原臣服於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亞諸國也紛紛歸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統治已經延伸到帕米爾地區。唐的版圖在高宗時達到最大。
唐朝對西域的管理不僅是屯墾戍邊,而是實實在在的開發和統治。首先,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軍政管理機構,以都護府為高行政機關,下轄軍事和行政兩大管理係統,官有定員,職有專人;其次,著眼於綜合開發,使各方麵建設相輔相成。因地製宜,既推行刁用製,又在東疆地區引進內地的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對招募的屯民實行租佃製和分成製;軍事上推行兵農合一的府兵製,使駐軍部隊擔負起屯墾戍邊的雙重職責。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權益,不搞民族歧視。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領管理其內部事務,各少數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繳賦稅。這些政策使以安西四鎮為中心的西域地區繁榮興旺起來。
與李唐王朝同時興起的還有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吐蕃興起後,對安西四鎮的興旺覬覦了很久,並於公元670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與唐朝爭奪西域的序幕。唐朝與吐蕃的爭奪使安西四鎮數度易手。公元692年,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使安西四鎮的爭奪戰暫時告一段落。從高宗到武則天朝的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朝時打下的基業保住了。吐蕃受挫後,也承認唐朝的實力,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不再進犯。
高宗時期最大的軍事舉獵當屬討伐高麗。當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麗、百濟和新羅。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麗權臣(官號美支)蓋蘇文病死,其子男生繼掌國事,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驅逐男生。男生懇求唐朝發兵相助。高宗任李勣為遼東道行篝總管,率軍東征高麗。
李勣作為軍事統帥,立下了赫赫戰功。乾封二年(667年)二月,李勣大軍渡遼水,路連捷,直抵平壤城南紮下大營,大勝。不久,城內人投降唐軍為內應,大開城門,唐兵四麵縱火,燒劈門,高麗王高藏投降。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麗國滅,屬地置九個都督府,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麗地。自隋文帝以來,屢伐高麗,無一成功。太宗禦駕親征,也因天寒少糧而無功罷兵。高宗此番命李勣老將出馬,乘高麗內亂,加之指揮有方,一舉討滅了東邊這個多年難拔的“釘子”。從征伐高麗的戰果來看,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勣、劉仁軌、薛仁貴經營遼東,最後兵圍平壤,凱旋班師,並在遼東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高宗朝軍事上取得的勝利及文化上的強盛,被周邊一些小國稱之為“文化大國”,在他們心目中,李唐王朝擁有著顯赫的地位。唐朝一展大國雄風,使邊境穩定,統治政權也得到了很好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