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即使渾身都是鐵又能打幾顆釘?因此,曆朝皇帝都特別注重網羅人才,為己所用,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天下和鞏固加強自己的統治。李淵容百家朝臣,也同樣是為了維護李家的天下和鞏固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
高祖李淵當上皇帝後,他的朝臣基本上由三類人組成:隋朝的舊官吏;北周、北齊和隋代官吏的子孫;以前各朝代皇室的遺裔。高祖朝的十二名宰相中,其中八人都與隋室或唐室有姻親關係,高祖任用的很多高層文武官員都是他的太原時期的舊部,大多數官員的出身與他基本相同。
裴寂是北周貴族後裔,在高祖的朝臣中他可以算得上是最有權勢的人物。裴寂在隋煬帝手下任過許多職務,最後做了晉陽宮副監,李淵便是在這裏起事的。裴寂為李唐王朝建立初期提供了寶貴的幫助,李淵自然沒有忘記他的恩情。李淵登基以後,裴寂官居右仆射,知政事。裴寂本不是什麽將才,經常打敗仗,但是,李淵卻厚待他,視他為至交,各種賞賜自不必說,視朝時經常讓裴寂與他同坐。後來,李淵的第六個兒子娶了裴寂的女兒,二人的關係更加牢固。
蕭瑀是高祖朝的另一位執掌大權的人物。他是後梁明帝之子、隋煬帝時蕭皇後的弟弟,在隋朝曆任多職。蕭瑀在隋朝時,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銀青光祿大夫,參決要務。後來由於屢屢上諫忤旨,被隋煬帝疏斥。蕭瑀勸諫隋煬帝不要攻打高麗,要注意防範突厥的進犯,這與隋煬帝的政見針鋒相對,引起了隋煬帝的震怒,蕭瑀被貶為河池郡守。高祖攻取長安以後,剛剛進京定位,就遣書招蕭瑀來降。高祖很器重蕭瑀,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先任命他做內書令,後又與裴寂同職做尚書省仆射。蕭瑀對同僚持嚴厲批評態度,被許多朝臣厭惡和憚服。李淵卻如此重用他,一是因為蕭瑀為人正直,二是因為他家幾世貴族,三是因為蕭瑀是獨孤家族的女婿。李淵把他看成心腹,每次臨朝聽政,都賜蕭瑀升禦榻而立。蕭瑀熟識國典朝儀,他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深得李淵信任。
陳叔達是南朝陳宣帝(569—582年在位)第十六子,在隋煬帝時曾任門下省給事中,後被外放。在唐軍進攻隋都時他參加了唐軍,成為李淵的幕賓。公元619至626年,他曆任門下省納言和宰相之職。
封倫(封德彝)也是高祖的主要權臣。封倫是隋朝一個刺史之子,也是北齊顯宦的後代。他在隋文帝末年拜在楊素門下,楊素委他為內史舍人。到了煬帝時代,他結納虞世基,隋煬帝遊幸南方,他變成了宇文化及弑君的黨羽。宇文化及敗在李密手下時,他逃往長安,投降了唐。高祖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後升任中書令帶宰相銜。公元621年到623年,封倫任民部尚書,後來還當了唐太宗對王世充作戰的顧問。封倫其實是個投機分子,在太宗與李建成爭嫡的鬥爭中他曾企圖兩方麵討好,此舉在公元627年他死後始被人知,封倫把此事瞞得密不透風,太宗即位以後還任命他為右仆射(626—627)。他在民部尚書任內的作為還頗得當時人士的讚譽。
在李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如果要在皇族宗室中找一位功勳卓著的人物與秦王李世民相媲美,那就當數河間郡王李孝恭了。李孝恭是高祖李淵的族侄,父親李安,隋朝時任領軍大將軍,唐初封為西安王。李孝恭年輕時就穩重有識。李淵攻克京師長安後,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又任命他為山南道招慰大使,帶軍直入巴蜀,降下三十餘州。由於李孝恭對降附之人懷之以禮,撫慰有加,書檄到處兵不血刃,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稱得上“仁德”二字。李淵非常欣賞他,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又獻計平滅蕭銑的割據政權,被拜為荊州大總管。武德七年(624年),他又率兵擊敗江東輔公柘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轄。李孝恭本性寬恕退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厚。太宗時曾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李孝恭僅次於長孫無忌位列第二名,可見其功勞之大。
高祖的大多數大臣們都與唐皇室出身相類似,祖上曾在隋朝做官或者在以前的朝代做官。李唐王朝以這種方式組成的官僚體製,成為李氏家族力量的源泉。這有助於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消除不同人士的疑慮,促進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