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由於清朝的鎮壓,各地民眾的反清鬥爭,逐漸消沉下去,由於清政府尚無海戰能力,鄭成功領導的海上隊伍得以成為最後一支抗清力量。
鄭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親鄭芝龍是個海盜出身的明朝官僚。清軍進軍福建時,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苦勸無效,一氣之下,與父親斷絕關係。
1646年,清軍占領福建。這時,鄭成功組織福建、廣東的群眾在南澳起義,進行了長期的抗清鬥爭。1659年,鄭成功與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率領十七萬水陸大軍攻打南京,但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戰敗退回廈門。為了扭轉被動的局麵,鄭成功決定收複台灣,作為抗清的根據地。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在島上生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和建設著美麗的寶島。到了三國時,吳國曾派人到達台灣。以後,又有很多漢人遷入,和當地人民一道開發台灣。宋、元時,曾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對島上居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野蠻的殖民統治,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
鄭成功就出生於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的那一年。他在少年時代,親眼看到荷蘭侵略者對沿海人民進行掠奪和燒殺,對侵略者十分憎恨。
1659年,鄭成功從南京退回廈門後,決心收回台灣。正在這時,有一個曾經擔任荷蘭“通事”(即翻譯)的愛國者何廷斌向鄭成功獻上一幅詳細的台灣地圖,還透露了殖民者內部的機密情報。鄭成功認為收複台灣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立即著手進軍台灣。
這一年四月的時候,鄭成功統兵兩萬五千人,分乘戰船三百五十多艘,由金門出發,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他們在台南的鹿耳門登陸。鹿耳門地勢十分險要,外圍有幾十裏的淺沙灘。荷蘭殖民者在這裏沿水邊設置了許多炮台。鄭成功不顧地形險峻和敵人的嚴密防守,親率船隊迂回前進,直趨台灣北港。他的隊伍在距赤嵌城北約五公裏的地方迅速登陸。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提水擔飯,協助運輸。鄭成功部隊在台灣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士氣更為高漲。荷蘭海軍司令官彼特爾倚仗著精良的火器負隅頑抗,妄想阻止鄭成功的部隊。鄭成功的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蘭殖民者棄械而逃。
鄭成功登陸後,立即通令荷蘭侵略軍投降。荷蘭殖民者企圖拿出十萬兩銀子,賄賂鄭成功及其軍隊,遭到鄭成功嚴辭拒絕。接著,鄭成功連續打敗敵人多次反撲。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製台灣全境,迫使荷蘭殖民者退守熱蘭遮城。
龜縮在熱蘭遮城的荷蘭侵台總督揆一,倚仗糧草充足,妄想固守該城,等待援軍。荷蘭艦隊也屢次從海上進行反撲。鄭成功率領英勇的水師,在台灣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同荷蘭侵略軍展開激烈的海戰。荷蘭艦隊在淺水外行動笨拙,而鄭成功的小型戰船卻靈活機動。鄭成功軍隊在海戰中,給了荷蘭侵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1662年二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侵略軍頭目揆一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三十八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侵略者修築的赤嵌城改名為安平城,赤嵌樓改名為承天府,並建立了同祖國大陸一樣的郡縣製度,建立行政機構,招徠大陸移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鄭成功實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麵生產,一麵練兵。當時,台灣的高山族人民,在荷蘭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貧困,生產極端落後。鄭成功在那裏推廣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將大陸漢族的先進生產方法介紹給台灣人民。從此,高山族也同大陸百姓一樣,使用牛耕和鐵犁種田。在鄭成功的治理下,台灣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也安定了。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孫繼續統治台灣二十多年。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在那兒設立了台灣府,加強了台灣的邊防。
鄭成功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複台灣,意義極為深遠,表明台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