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雖然滅亡了,然而仍然有很多的漢臣立誌要推翻異族統治,恢複漢民江山,並為此不斷地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些仁人誌士當中,有一個年僅十七歲的少年,叫夏完淳。
夏完淳是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他的父親夏允彝是有學問、有愛國心的人,曾經參加明末一個愛國文學團體——“幾社”,並是其中的領袖之一。夏完淳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夏允彝不僅鼓勵兒子讀書,還讓他拜張溥、陳子龍等知名學者為師。
夏完淳有很高的天賦,不僅書讀得好,九歲時,他已經寫了詩集《代乳集》,被人們稱為“神童”。而且從小關心國家大事。他和一些朋友模仿父輩的樣子,組織了一個叫“西南得朋會”的小團體,在一起研究詩文,討論國事。
清軍南下占領蘇杭地區後,曾想請夏允彝出來做官。夏允彝嚴辭拒絕了,並和陳子龍一起帶著兒子投奔了明將吳誌葵,並力主吳誌葵抗清。當時夏完淳才剛結婚沒幾天,便辭別了新婚的妻子奔赴戰場。蘇州之戰中,由於孤立無援,吳誌葵兵敗身亡。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忍目睹山河破碎的夏允彝,安排好後事便投江自殺了。鬥爭的挫折、父親的死使夏完淳快速地成熟起來。他和老師陳子龍、嶽父錢旃一起參加了吳日升領導的義軍,在太湖一帶進行活動。吳日升很賞識這個十五歲的少年,讓他擔任義軍的參謀,負責製定作戰計劃。後來,他們又和江浙一帶的魯王政權取得了聯係,夏完淳被任命為中書舍人。
由於眾寡懸殊,義軍最後還是被清軍打敗了。吳日升和陳子龍相繼犧牲。可是夏完淳仍然堅持不懈地為反清複明而努力。他寫了大量詩篇,抒發憂國憂民的心情,但由於南明政權無心也無力組織抗清,這使夏完淳的種種努力都化成了泡影。1647年秋天,因夏完淳給魯王的一封書信被清軍劫獲,他和嶽父被捕。
在審訊堂上,夏完淳昂首挺立,堅決不肯下跪。明朝的降臣洪承疇聽說博學多才、聲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就決定要親自勸他降清。沒想到夏完淳見到這個背叛故主的清廷走狗,更是怒火中燒。
洪承疇假惺惺地說:“你年紀輕輕的,哪能夠領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奸人的當。不過,隻要肯歸順我朝,回去好好讀書,本督將來保你做大官。”
夏完淳假裝不認識他說:“我雖然年幼無知,可十分仰慕本朝的亨九先生,他在鬆山杏山一戰中身先士卒,為國壯烈犧牲。我如今要向他那樣殺身報國,決不投降。”
洪承疇身邊的衛兵就悄悄告訴他,現在端坐在堂上的就是亨九先生。
夏完淳聽了,更加氣憤,冷笑一聲說:“亨九先生英名,豈容你們這些小人侮辱,他是什麽東西,竟敢假冒忠臣大名,汙辱忠魂,實在可恨可惡!”
夏完淳一番話使得洪承疇又羞又惱,無言以對。
夏完淳在獄中泰然自若,談笑自如。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獄中他寫下《獄中上母書》,向母親表白自己忠貞不屈的愛國之心,安慰母親說:“人生自古誰無死,隻要死得其所也就此生無憾了。”夏完淳在獄中還寫下了《遺夫人書》和詩集《南冠草》。
而在獄中的錢旃卻沒有夏完淳那樣堅定,常愁眉苦臉,言談話語中常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心意。夏完淳便寫了一首詩贈給錢旃,用來鼓勵他。詩中說:
樂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差秦獄鬼,猶是羽材兒。
月白勞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
夏完淳還慷慨地說:“當年我們與陳公(陳子龍)一同飲血酒起義,江南人民莫不踴躍參軍。今日兵敗被擒,我當和嶽父大人一起慷慨就義,才能對得起陳公和死難的義士,也才算得上堂堂大丈夫。”
錢旃受到夏完淳的感染,他從此毅然奮起,專心吟詠詩詞,寫下了許多悲壯詩篇。
當年秋天,夏完淳和錢旃以及另外三十多個抗清誌士,在南京西市刑場就義。臨刑前,夏完淳絲毫沒有懼怕之色,昂首挺立傲然於天地之間。劊子手卻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死後,有人把他的屍骨運回鬆江,埋葬在小昆山下湯灣村夏允彝墓側。夏氏父子受人尊敬,後人常來瞻仰憑吊他們的墓,成為當地的勝跡。夏完淳那噴薄著愛國豪情的詩詞,也成為千古絕唱,激勵著一代代的仁人誌士,不斷奮勇向前,努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