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正當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的時候,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病死。他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當了攝政王,獨攬清朝大權。
多爾袞和那些簡單魯莽的滿族權貴不同,他有勇有謀,深知要完成祖宗大業,入主中原,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還得依靠熟悉中原風土人情的漢族謀士。為了拉攏漢族謀士,他懲辦了一些欺壓漢人的滿族人,就連他的弟弟多鐸也不例外。多鐸是多爾袞的同胞幼弟,平日最受多爾袞疼愛。多鐸見漢人範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動了邪念,經常派人到範文程家周圍觀察動靜,弄得範家日夜擔憂,惶恐不安。多爾袞聽到這件事之後,十分生氣,馬上派人把多鐸叫來,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麵嚴厲地斥責了他,並在朝廷上當眾懲罰他二千兩白銀和十五個牛錄的兵力。多爾袞嚴明公正,賞罰不避親疏的行為讓漢族大臣深為感動,於是全都盡力為多爾袞獻策獻力。
漢族謀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幫他分析了關內的形勢,指出關內人心浮動,政局動蕩,是進軍中原的好時機。這時,李自成正在北京四處追繳明朝官吏的贓物。有個大官僚吳襄,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抓了起來,還被抄了家產。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進軍北京的一大障礙。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
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紮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時,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他倒猶豫起來。向起義軍投降吧,當然是他不願意的;要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他們的對手。再說,北京還有他的家屬和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再說。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半路上,遇到了從北京逃出來的吳家仆人。吳三桂從仆人那裏了解到父親已經被捕,財產被沒收,而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已經被宰相劉宗敏搶走了。
吳三桂頓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軍隊為死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穿上白色喪服,誓為皇帝報仇。在回他父親的信上,吳三桂非常正義地說:“父親既不能當忠臣,兒子自不能當孝子。”
吳三桂整頓好軍隊,準備跟起義軍決戰。可背後還受清朝的威脅,他知道不能兩麵作戰,於是向清朝求援,派人送信請求多爾袞幫助他鎮壓農民起義軍。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肯歸順農民軍,便親自率軍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這時候,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便帶領著十幾萬清軍,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清軍到了山海關下,吳三桂親自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把清軍迎進關內,大擺酒宴,然後同清朝訂了同盟。
李自成率大軍二十多萬趕到山海關,依山靠海,擺開陣勢,準備一舉打敗吳三桂。多爾袞見起義軍陣勢強大,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地躲在後麵的山頭觀戰。
戰鬥開始,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突然海邊掀起一陣狂風,直刮得天昏地暗,對麵看不見人。多爾袞看準時機,一聲令下,埋伏在陣後的幾萬清兵突然向起義軍發起了進攻。農民軍猝不及防,亂了陣腳,敗下陣來。這時候李自成才明白,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引著清軍入關了。
李自成率軍連夜返回北京,他知道戰局對農民軍不利,決定退出北京,做長期抗清的準備。第二天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稱帝,然後率領農民軍撤往陝西去了。兩天以後,清軍浩浩蕩蕩地開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裏的明朝文武官員聽到消息,連忙出城迎接。他們走出離城門五裏以外的地方,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停地磕頭。多爾袞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員,說:“我們大清是仁義之師,這次進關殺賊,是為了替你們報君父之仇。”
說罷,多爾袞又傳令手下的將領:“諸將進城,不許闖入民宅,對百姓要秋毫無犯,違令者嚴加懲辦!”過了幾天,多爾袞又裝模樣地為崇禎皇帝發喪,表示自己不會跟明朝的官僚地主們為敵。
這一舉動維護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已經逃跑避難的地主、官僚紛紛跑回北京城,也按照滿族的禮儀,剃發留辮,列道相迎清軍。
多爾袞占領北京,決定立刻遷都北京。可有許多滿族官員故土難離,反對遷都。有一天,他們在朝堂上發生了爭論,一些大臣對多爾袞說:“王爺,不如留些軍隊在這裏駐守,大軍還是班師凱旋吧!”
多爾袞嚴肅地說:“先皇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不定,不能輕易放棄北京。”幾天以後,多爾袞派人回盛京接小皇帝到北京。
1644年十月,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命令,宣布北京為大清首都,從此,大清開始了在中國二百多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