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帝去世,他的兒子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在明英宗統治期間,明朝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專權的大宦官,他就是臭名昭著的王振。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年輕的時候讀過一些書,曾經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後來就自願進宮做了太監。因為他懂點文字,宣宗就派他去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非常敬重他,稱他為“先生”。朱祁鎮當皇帝之後,王振的權力迅速膨脹了起來,他當上了主管太監的司禮監,並經常幫助英宗批閱奏章,因此,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朝廷的官員都非常懼怕他,如果誰得罪了他,重則殺頭,輕則貶官。有一次,駙馬都尉石打罵自己家裏的一名太監,王振恨他傷害了自己的同類,就把他逮捕入獄。也有一些無恥的官員為了升官發財,就不顧廉恥地去攀附王振。當時的工部侍郎王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王佑一心想升官發財,就自願給王振做幹兒子。
自永樂末年以來,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每年都向明朝進貢大量的馬匹,明朝必須給他們大量的賞賜,這實際上就變成了雙方的一種交易。按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五十人,但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們派來了兩千人,並冒稱來了三千,要求明朝賜給更多的賞物。王振發現他們虛報人數,就讓禮部按實際人數給賞,並且削減馬價的五分之四。這一來可就激怒了瓦剌的首領也先,他派出大批軍隊攻打山西大同。
王振本來不懂得打仗,但他卻夢想撈取軍功,就三番五次地鼓動英宗親征,英宗聽信了王振的話,就發出了親征的命令,限令兩天後出發。大臣們一聽非常吃驚。他們紛紛上諫,勸英宗不要去,說這樣太危險了。但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根本不聽。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日,英宗率領一百多名官員及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北京向大同進發。時值雨季,行軍非常艱難。由於大軍出發得非常倉促,軍糧都沒有帶夠,一路上餓死了不少士兵。一些大臣見軍心動搖,就勸英宗立刻回京。王振對此十分惱火,就罰他們在路邊跪了一天。
也先得知明軍軍心不穩,又缺糧草,他便指揮軍隊假裝戰敗,引誘明軍深入。
這一天,英宗率領疲憊不堪的軍隊到達大同。王振認為瓦剌軍隊少,肯定不是明軍的對手,就命令軍隊繼續北進。也先利用“兩山夾一道”的有利地形,設下了埋伏。等到明軍一到,也先率領瓦剌軍隊從兩麵的山坡上衝下來,大敗明軍。
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急速退兵才是上策。但王振卻想炫耀一番,便勸英宗到自己的家裏住上幾天再走。就這樣,幾十萬大軍向蔚州的方向開去。但剛走出四十多裏,王振又命令軍隊掉過頭來往回跑。原來,他考慮到蔚州有他的許多田產,這麽多的兵馬到了蔚州,他地裏的莊稼不就全被踐踏了嗎?這樣來回一折騰,就延誤了撤兵的寶貴時間,瓦剌的追兵漸漸地追了上來。
英宗和王振跑得最快,天黑之前,他們到了土木堡。土木堡離懷來城沒有多遠了,大臣們勸英宗趁著天亮趕快進城。但王振執意不肯,因為裝著他家產的幾十輛大車還沒有趕到,就命令軍隊在土木堡駐紮下來。也先率瓦剌軍追殺過來,把土木堡圍了個水泄不通。
土木堡四周水源稀少,僅有的幾條河流都被瓦剌軍占領了。這一帶地勢又高,士兵們挖了兩丈多深還沒有見到水的影子。士兵們已經兩天沒有喝水了,一個個都疲憊地倒在了地上。英宗此時也是坐以待斃。
到了第五天,也先突然派人前來講和。英宗不知是計,他高興壞了,急忙傳令軍隊移營取水。士兵們爭先恐後地跳出了壕溝,亂作一團。這時,也先突然率軍從四方衝殺了過來,明軍如決口的洪水,爭先逃竄。這時,王振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禁軍將領樊忠怒視著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氣憤地掄起手中的鐵錘,一下結果了王振的性命。
英宗見一點逃脫的希望都沒有,便索性滾下馬來,盤腿坐在草叢裏等死。到瓦剌軍打掃戰場的時候才發現了他。英宗皇帝做了瓦剌的俘虜。
這一仗,明朝從征的一百多個官員全部戰死,軍隊損失了幾十萬,從此,明朝的元氣大傷,曆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