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不僅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在政治上,也能高瞻遠矚。
明成祖對那些與他共同打天下的開國元勳,采取了完全不同於朱元璋的態度。他對功臣們說:“君臣之間不能善始善終,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會鬧翻的,何況君臣呢?”而事實上,他確實做到了用人不疑。永樂年間,禦史彈劾西寧侯宋晟越權,辦事先斬後奏。明成祖對這位禦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麽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諭呢!”隨即頒下一道敕令,叫宋晟根據實際情況處理一切事宜。
同時,明成祖也是一個依法辦事的開明君主,他主張獎懲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究,公私分明決不姑息養奸。有次一個有功的武臣犯罪,刑部官員因其有功於身便想網開一麵,但明成祖卻堅持將他依法定罪。
明成祖很討厭阿諛奉承。一次貴州布政司上奏說,成祖的恩詔到達貴州時,山間有呼萬歲之聲,且回蕩不散,說這是成祖皇恩浩蕩,威名遠播。大臣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來向明成祖祝賀。明成祖對他們說:“山穀之間產生回音這是常理,利用這來討好我可不是賢臣所為啊!”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認為隻有見多才能識廣,實際經驗總勝於紙上談兵。因此,他經常派太子到各地去了解民風民情。一次,他的兒子朱高熾視察河南,看到百姓生活困苦,衣不蔽體,回來就把這事情稟告了他父皇。明成祖叫來戶部大臣,訓斥說:“河南民饑,有司不據實報告,竟然虛報豐收,如此欺罔!”下令處治了當地官吏,而且還通令各個衙門:“自今以後,凡民間水旱災不上報者,一律治罪,決不寬容。”
明成祖還顧念“靖難”期間,黎民百姓遭戰亂生活艱難,便下令減輕賦稅,補查人口,鼓勵人們從事生產,並且由政府發給種子、耕牛、農具。他叫地方官在每年農閑的時候,關心農業耕作,疏浚河渠,修築圩岸陂塘,便利灌溉,捕捉蝗蟲。遇有饑荒,及時賑濟。
為了治理好天下,提倡讓人民休養生息。一次通政司(管章奏的機構)的官員報告說,山西有人上報介休縣(今山西介休)出五色石,做器皿極為好看。明成祖說:“這些年來打仗、災荒,百姓夠苦了,還要給他們增加負擔嗎?要知道官府求一物,百姓要受多少害嗎?”
一天,外國人送來一對玉碗,很是漂亮。明成祖擔心自己收了這禮物,以後送禮之風會盛行,便吩咐退還給了來使。他身為一國之君,卻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他常常以其母馬皇後縫補舊衣穿的事情勉勵自己,不要驕奢,要愛惜人民。
明成祖在位期間,除了早朝之外還有晚朝。他覺得早朝奏報的事情較多,沒時間深入交談,因此在百官奏事退朝後,他把六部尚書等近臣留下來,再商量一些事情。晚朝事情少,君臣之間可以深入討論,暢所欲言。
明成祖很重視人才的選拔,喜歡那些能夠直言進諫的臣子。他認為要把國家治理好,不僅要任人唯賢,還要用人有法,即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因此,他告誡吏部的官員,選人才時不能循私情,並且要注重人才的德行。他說:“君子為了國家不計個人得失,所以敢直言,不怕丟官喪命;小人為了個人不考慮國家,所以溜須拍馬,隻想升官發財!”
明成祖鼓勵臣下敢說話,說真話,他不止一次地要求大臣指出他的過錯。永樂初年,浙江義烏縣教諭上表,陳說了幾件地方上當辦的事情,希望皇帝能“虛心納言”。明成祖通令嘉獎了他,並把奏折拿給六部大臣們看,他說:“遠在下麵的官員都能心存國事,你們在我左右,更應該如此。”有一年,他叫吏部把州縣考滿(九年任滿考核)到京的官吏,挑些能力強、知道愛護百姓的人留在各部辦事,讓他們上言如何治理州縣的事。可是過了好久,都沒有人進言。後來他感慨地對大臣說:“敢言之臣實在難得啊!所以魏徵的作風世不多見。假若臣子進諫時能夠無所畏懼,天子納諫時能夠做到不慍不怒,還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嗎?”接著又懇切地說:“我一個人的才智,管這麽多的事情,怎能一一記憶不忘,怎能一一處理不誤?拾遺補過,是你們的責任!以後我忘了的就提醒我。”
在明成祖勵精圖治之下,國家經濟不斷好轉,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呈現安居樂業的狀態。並且在1403年,集中了將近三千人修了一部兩萬二千多卷的類書《永樂大典》,這部大型類書把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以及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各類言說,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其中有許多元代以前的珍貴文獻。明成祖開“四夷館”,選年少生員學習外文,開設了貴州布政使司,又設置了奴兒幹(今黑龍江下遊特林)、烏斯藏(今西藏)等都指揮使司,建置哈密(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等三百多個衛所。全國幅員廣大,疆域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