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他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建國號為“元”,他打敗自己的反對者,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又派兵進攻南宋,準備最後滅亡南宋。
1274年,元軍經過五年圍城戰,最後攻下了南宋的門戶襄樊。不久,宋度宗病死,由四歲的宋恭帝即位,元朝趁幼主不懂事,南宋朝廷上下不同心之時發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率領,兵分幾路,進攻南宋的首都臨安。
元軍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一直打到臨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後急忙下詔,命令各地起兵到京城“勤王”,解救皇帝的危急。可是,來勤王的隻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
文天祥,當時擔任江西安撫副使兼贛州(現在的江西省贛州市)知州。他接到勤王的詔書後,立即招兵一萬人馬,連夜趕到臨安。由於當時朝廷已是風雨飄搖,根本已無款項可撥,文天祥就變賣家產以作軍費,自己過儉樸的生活。當時有人勸他說:“如今元軍大兵壓境,你用新招募的民兵去迎戰,就好像是把羊投進一群狼裏麵,不是白白送死嗎?”文天祥回答說:“我也知道事實確實是這樣。但是,國家有難,每個人都有責任,我不能不管,所以我隻有這麽做,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義士都起來勤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免遭外族淩辱。”
當文天祥、張世傑等人帶兵到臨安的時候,南宋的右丞相陳宜中正在向元求和。謝太後還承諾,隻要元軍退兵,南宋皇帝可以向元朝皇帝稱侄或侄孫。元軍首領伯顏不答應。謝太後又表示願意向元朝稱臣,伯顏這才答應進一步商談。文天祥、張世傑堅決反對投降,要求太後、皇帝暫時到東南沿海去躲避,由他們同元兵決一死戰,可是右丞相陳宜中卻力主求和,並以皇帝的名義假造了降書,還將傳國玉璽交給了伯顏。伯顏要陳宜中親自來談投降的事,陳宜中非常害怕,連夜逃跑了。張世傑知道後,看情勢危急,決定再招募一些士兵。
謝太後見陳宜中逃走,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派他去議和。文天祥正想借機一探元軍虛實。在元營,文天祥大罵伯顏,結果被伯顏扣留。1276年三月,伯顏帶兵進入臨安,俘虜了謝太後、恭帝和文武百官,把他們一塊兒押往北方。
文天祥在元軍押送途中,乘他們不備,逃到福州。與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在福州擁立恭帝的異母哥哥、九歲的趙做皇帝,就是宋端宗。文天祥整頓軍隊,先收複了浙江,隨後又從福建經廣東東部,帶兵進入江西後,同江西的抗元隊伍聯合,共同打擊元軍。在他們的英勇抗擊之後,元軍大敗。於是,元世祖立即派大批騎兵,加強對江西的進攻,同時出兵襲擊文天祥在興國的大營。文天祥沒想到元軍這麽快就會反攻,倉猝應戰,結果被打敗,他的妻子被元軍俘虜。文天祥帶兵撤退,一路上損失慘重,最後退到了南嶺。
1278年,趙病死,他的弟弟趙做了皇帝。文天祥又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不久,張弘範率領元軍趕到潮陽。由於張弘範突然對宋軍發動攻擊,文天祥毫無準備,兵敗五坡嶺,文天祥不幸被俘。張弘範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絕,又強迫他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被他拒絕了。張弘範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送往大都。船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悲憤萬分,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視死如歸、決不投降的決心。
在大都,忽必烈多次派人來勸他投降,他都拒絕了。一天,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如果你不願意做宰相,當樞密院使也可。”可文天祥卻回答說:“除了死,我什麽都不要。”忽必烈隻好又命令把他帶回牢房。文天祥在獄中又寫了著名的長詩《正氣歌》。
文天祥在大都被關四年,始終不肯屈服。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殺害了,當時隻有四十七歲。文天祥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他充滿正氣的詩篇,卻激勵著一代代人的愛國主義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