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兩人卻因為政見不合而矛盾不斷,司馬光後來在政治上全盤廢除了王安石新法,除了政治上的作為,司馬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學術著作《資治通鑒》。
司馬光用十九年的時間編成了這部曠世奇書,從此後,《資治通鑒》作為曆史上重量級的史學著作流傳下來,《資治通鑒》內容詳實,信息含量極大,完成這樣一部史學巨著需要深厚的曆史和文學功底。
傳說司馬光小時候特別聰明。在他七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在院子裏玩捉迷藏,大家打鬧著追來追去玩得很起勁。忽然,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院子裏的大水缸裏。那個水缸比小夥伴還高,他在水缸裏掙紮,大聲呼救。夥伴們幹著急,卻沒有一點辦法,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一塊大石頭把缸砸碎,救出了自己的夥伴。
司馬光特別喜歡讀曆史書,五六歲的時候就能熟練地背誦《論語》、《孟子》了。七歲那年,他熟讀了《左傳》,並且經常講給家裏人聽。司馬光酷愛這些書籍,讀起來就愛不釋手,因此司馬光小時候就蘊藏了大量的曆史知識。
由於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司馬光在考中進士作了官以後,繼續鑽研曆史。在長期的研究中,司馬光發現中國的曆史書雖然很多,但記載從遠古一直到當代的比較完整的曆史書卻一本也沒有。為了讓人們完整的了解曆史,司馬光決定編一部完整的通史,取名《通誌》意思就是從頭到尾的曆史。
過了幾年,宋英宗召見司馬光,問他編寫得怎麽樣了。司馬光回答說:“皇上,我已經編完了八卷《通誌》,寫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曆史,請皇上看看吧。”
英宗翻了一會兒《通誌》,看了一些目錄和章節內容,很高興,鼓勵司馬光繼續寫下去,並且建議司馬光可以找一些熟悉曆史的人合作。
司馬光聽了英宗的指示,回去以後馬上組織書局,請了劉、劉絮、範祖禹等人,由他自己擔任主編,其他人按朝代一人寫一段曆史。
不久之後,英宗病死了,神宗上台後對《通誌》的編寫也非常感興趣。神宗看了一些稿件,覺得對治國非常有用,於是建議司馬光把《通誌》改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高興地答應了。這就是《資治通鑒》名字的由來。
從神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前一年,司馬光出任西京禦史台,在洛陽繼續編寫《資治通鑒》,這個時期正好也是王安石搞變法維新的時期。在王安石變法的這段時期,司馬光是反對派,他認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剝奪富人的利益,堅持祖宗之法不可改。他曾經對皇帝說:“我和王安石兩個,就像冰塊和火炭不能放在一起,冬天和夏天不可能同時出現一樣。”就說明他和王安石的立場是極端對立的。
司馬光在自己的著作裏也滲透進了自己的的政治觀點,在《資治通鑒》的史料裏多處體現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意味。這本書花費了司馬光幾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晝夜地寫,常常顧不上吃飯和睡覺。他害怕自己睡得過了頭,動手設計了一個圓木枕頭,隻要腦袋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到一邊,把他驚醒。他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過久。司馬光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曆來為後人所稱道,“警枕”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資治通鑒》的編寫經曆了英宗、神宗兩代皇帝,前後共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它根據豐富的曆史資料,論述了從公元前403年到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按照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編寫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編年史(按年月日順序記載曆史的一種體裁)。這本書對各個朝代的曆史事件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對政治、文化、經濟都做了詳細的總結。它是中國曆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人們因此把司馬光和寫《史記》的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合在一起叫做“兩司馬”。
司馬光很耿直,在寫書時也是這樣。他在《資治通鑒》裏麵,不僅讚揚了每個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麵,也指出了他們殘酷鎮壓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麵。這部書參考了三百多種書籍,並且作了認真的考證,具有很高的曆史資料價值,因此,後來的曆史學家研究宋代以前的曆史,都喜歡把《資治通鑒》拿來作參考。總之,這部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鑒》可與《史記》並列為史學界的兩朵奇芭,對豐富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