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自幼好武,二十三歲時投入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趙匡胤作戰勇敢,每戰必衝鋒在前,逐漸成了郭威的心腹。
郭威稱帝後,改國號為周,曆史上稱為後周。趙匡胤因參與兵變有功,被提拔為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但還沒等他去就任,郭威的義子柴榮調為開封府尹,柴榮深知趙匡胤的才幹,就力薦他為開封府馬直軍使。這樣,趙匡胤就成了柴榮的左膀右臂。同年,郭威病死,柴榮繼承皇位,即周世宗。趙匡胤繼續掌管禁軍。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去世,年幼的柴宗繼立為帝,自然不能擔負國家重任。軍政大事,全部交給一幫大臣負責。當時的文官,以範質、王溥為首,武將之中,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資曆最深,但他有勇無謀,並不能服人。與之相反,趙匡胤雖然與周世宗關係深篤,戰功也很顯赫,但一直謙虛待人,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因此,將士們對他都心悅誠服。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河北鎮州、定州傳來急報,說是北漢又會合了契丹,向後周進攻了。宰相範質、王溥等急忙商議,決定派趙匡胤率軍前去抵禦,這就給了趙匡胤一次難得的發動兵變的機會,軍隊剛剛調動,開封城中就出現了“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的輿論,而具體策劃的不是別人,正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正月初三那天,趙匡胤統率軍隊離開開封,當晚到達開封東北四十裏地的陳橋驛。
這天晚上,將士們紛紛議論:“皇上幼弱,我們拚命為國效力,有誰能知道呢?不如擁戴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不遲。”當時,都押衙李處耘聽了大家的意見,非常高興,馬上匯報給了趙匡義和趙普,經過趙匡義和趙普的積極策劃,許多將士的兵變情緒就被調動起來了。
第二天黎明,通宵環立在陳橋驛館外的將士們突然齊聲呼叫,鬧成一片。從夢中驚醒的趙匡胤才欲出門,迎麵趙匡義和趙普先闖了進來,身後跟著一個個手握兵器的將士。
“諸將無主,願意擁立太尉為天子!”眾人一起喊道。趙匡胤未及回答,已被大家擁到廳堂,當時就有人把一件預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無數的將士立即跪地向他高呼:“萬歲!萬歲!”這就是曆史上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登上帝位之後,改封柴宗訓為鄭王,因為他在後周官兼歸德軍節度使,封地在宋州,故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