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身材高大,相貌俊秀。年輕時考取武科舉而成為大將。他常年駐守北方邊境,過著戎馬生涯。755年,已經五十九歲的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率兵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屢建戰功。
郭子儀作戰時,總是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製定不同的作戰計劃。有一次,史思明(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又叛亂)領五萬精兵圍困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軍隊。郭子儀深溝高壘,嚴陣以待,白天耀武揚威,震懾敵軍,夜裏偷襲敵營,使敵軍將士不得休息。經過幾天侵擾,叛軍疲憊不堪,他就親率士兵與史思明大戰,殺敵四萬,幾乎使史思明全軍覆滅。這一仗使唐軍聲威大震,改變了安祿山叛亂以來唐軍的被動局麵。
接著他接受了收複長安、洛陽兩京的艱巨任務。由於郭子儀治軍寬厚,士氣高昂,與叛軍激戰時將士們齊心協力,勇猛善戰,終於在六個多月的時間裏奪回了兩京。唐肅宗親切慰勞郭子儀說:“吾之國家,由卿再造。”
郭子儀德高望重,將士們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敬重他。平定安史之亂後,郭子儀的部下仆國懷恩對朝廷的腐敗、黑暗不滿,發動叛亂。朝廷派屢遭讒言並被汙陷的郭子儀去平定叛亂,他不計個人得失,馬上領兵赴任,仆國懷恩的將士紛紛議論:“我們跟著懷恩背叛朝廷,有何麵目見汾陽王(即郭子儀)。”將士們發生了分化,大部分歸順了郭子儀。他兵不血刃地平定了一次大規模的叛亂。仆國懷恩隻好逃走,勾結回紇、吐蕃繼續與朝廷對抗。
後來仆國懷恩病死了,回紇與吐蕃鬧了矛盾,郭子儀利用這個機會,領著幾名輕騎去見回紇首領。回紇首領大吃一驚,他深深敬畏郭子儀的為人,同意與唐朝聯合共同對付吐蕃。再次解除了吐蕃對京師的威脅。
郭子儀功勳蓋世,威震四方,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家的院籬低矮,院門敞開,街上的人都可以看見郭家人在做什麽,聽見他們說什麽。即使這樣,郭子儀在朝廷中還是幾起幾落;沒有戰事了,他就被免除兵權,邊境告急或有人謀反了他就被立即起用,委以重任,在七十多歲以後還常常帶兵出征,多次以少勝多,以智取勝。
有一年,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盜,這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事件。人們懷疑是屢次說郭子儀壞話的魚朝恩派人幹的,擔心郭子儀會以此為借口,像當時許多節度使一樣起兵叛亂。可郭子儀卻流著淚對唐代宗說:“我長期帶兵,對士兵約束不嚴,有時也發生士兵盜墓的事。如今我父親的墓被盜,就算老天爺對我的報複吧。”郭子儀沒有追究盜墓的事,使朝廷內外的緊張氣氛有所緩解,也使唐代宗鬆了一口氣,他誇獎郭子儀顧全大局,堪稱楷模。
郭子儀八十五歲病逝,死後陪葬於唐肅宗陵,郭子儀被稱為“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按郭子儀的官位來計算,他的墓穴應該為一丈八尺,為了表彰他的蓋世功勳,下葬時又加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