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一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親自執掌朝政大權,繼續實行政治改革。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強,必須拋棄民族偏見,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為了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的聯係,便於進攻南朝,統一中國,他決定遷都洛陽。
但遷都是件大事,關係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切身利益。守舊派貴族留戀舊都的田地財產和奢侈的生活,害怕遷都會改變生活方式,強烈反對遷都。孝文帝為了遷都,定下了一條妙計。
太和十七年秋,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萬南征。隊伍到洛陽,孝文帝帶領大臣們參觀西晉宮殿的遺址,他指著那滿目荒涼的景象,對大臣們說:“西晉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國家,國家滅亡,宮殿荒廢,看了真讓人傷感。”他觸景生情,朗誦起《詩經》中《黍離》這首詩來。據說,當年東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鎬京,看到舊日宮殿的遺址都種上了茂盛的穀子,感到十分哀傷,就寫下了《黍離》這首詩。孝文帝朗誦完畢,還掉了幾滴眼淚。
那時候,洛陽正是秋雨綿綿的季節,跟隨的文武大臣們,對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劉宋,戰敗逃回的情景,還記憶猶新。他們擔心這次南征的結果也像過去一樣,勞民傷財,毫無收獲。
正當大臣們憂心忡忡的時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進發。他來到軍前,文武大臣們見孝文帝真的要南進,都一齊跪下,俯首在地,請求停止南進。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訴說了南進的利害。孝文帝說:“我們這次南征,興師動眾,成功或失敗,影響甚大,這點我是清楚的。你們既然不願意南下,那就得聽我的話,把國都從平城遷到這裏來,等將來有機會再滅亡南朝,統一全國。”南安王拓跋楨趕忙說:“隻要陛下停止南進,我們一定讚成遷都洛陽。”一時間,停止南進的消息傳遍全軍,大家都高呼“萬歲”。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
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們反對遷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說服工作,又派貴族於烈留守平城。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說遷都洛陽的事,鮮卑貴族們都紛紛表示反對,許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離開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釋遷都的好處,仍然有少數人反對。第二年,孝文帝親自回平城去說服他們,才使得多數人服從遷都的決定。
遷都後,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的舊風俗,從各方麵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遷都洛陽和實行漢化政策,目的是改革鮮卑族一些落後的風俗習慣,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黃河流域的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跟漢族逐漸融合起來,使北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接受漢族的影響,迅速地發展起來,黃河流域開始出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魏孝文帝對我國民族大融合和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是一位值得讚揚的少數民族的傑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