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他的祖父曾經與華氏家族發生衝突,全家被迫逃難魯國,孔子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其母顏氏受盡孔氏家族的欺淩,就帶著孔子搬到曲阜生活。
魯國是周初周公旦的封地,保留著許多婚喪、祭祖等繁瑣的禮節,受這些古老文化的影響,孔子從小就對這些禮節感興趣,經常學著大人的樣子參加一些禮節儀式。對於每一項禮節和祭物他都認真學習。由於他虛心請教,好學不倦,對周禮達到了精通的地步,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來登門求教,於是孔子就辦起私塾,教起學生來。
春秋時期,各國爭戰,人們漸漸不再重視周禮。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掌權的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大夫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向齊景公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很賞識他,但相國晏嬰則認為孔子的這套主張不切實際,不可實施,孔子最終沒有被任用。
孔子隻好又回到魯國,繼續教書,直到魯定公即位,孔子才被任用,先做中都宰,隔年升為司空,又調為司寇,並代理宰相,他利用手中的權力,通過“墮三都”,削弱了季孫等三家大夫的勢力,取得了魯定公的信任,魯定公將齊景公約他去夾穀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並征詢他的意見,孔子說應該對齊有所防範,建議他把左右司馬都帶去。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在夾穀的會盟會上,孔子運用機智,使魯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占的漢陽等三處土地。
齊國大夫黎決定讓魯定公疏遠孔子,便利用魯定公的好色,讓齊景公選派了八十名美女,組成一班女樂,送給了魯定公。魯定公自從接受了這班女樂,便天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漸漸疏遠了孔子。學生們見魯定公如此荒唐,便勸孔子辭了官,孔子覺得他在魯國是無所作為了,便決定到別國去宣傳推行他的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征途。
孔子一行首先到了衛國,卻被當奸細看待,孔子隻好離開。因走得倉促,一些學生失散了,結果被人們嘲諷為喪家之犬。後來他們又遊曆到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們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於是就聯合發兵在半路上圍困了孔子一行,他們整整斷糧兩天沒吃上飯,餓得伏在地上,直不起腰來,多虧楚國派兵來,才使孔子一行脫離了困境。
到了楚國,楚昭王聽信讒言,使孔子沒有受重用。孔子在外周遊了十四年,由於當時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那一套“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克己複禮”的政治主張不被重視,在他七十歲時,徹底絕了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念頭,回到了魯國,繼續他的教育事業。他樂於教人,又善於啟發,因材施教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人才,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編纂刪訂了很多古代文化典籍,如《詩經》《易經》《尚書》《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將他生平言行記錄整理出來,編成《論語》等書,形成了儒家思想,對中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