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標。納粹上台後,極力發展以軍事工業為主的經濟,並使整個經濟為侵略戰爭做準備。與納粹的擴軍備戰政策相適應的是一種“總體戰爭”經濟體製的建立,以希特勒本人的話來說,就是“要大炮,不要黃油”。
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德國以沉重打擊。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麵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納粹黨並無多少高招,它繼承了上屆政府的一些就業計劃。所不同的是,希特勒為就業計劃確定了一個指導思想:重整軍備。他強調:“以下5年要致力於德國人民的重整軍備工作,國家的每一個創造就業計劃都必須從這一立足點上來判斷:它是恢複德國人民的軍事力量所必須的嗎?”這表明,在希特勒眼裏,經濟隻是為擴軍備戰服務的。為此,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首先,建立適合總體戰爭需要的國民經濟管理體製。納粹的經濟體製是沿著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全麵控製的方向發展的,把魏瑪共和國時期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體製變為以國家幹預為主的體製。在納粹的經濟體製中,“德國經濟總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個總會由12個壟斷資本家和5名納粹黨要人組成。它有權對國家經濟進行改組,製訂經濟政策和頒布各項經濟法令,有權對各個企業的原料分配和財政預算進行幹預。1934年2月27日,“德國經濟總會”根據“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法律,正式把全國經濟按行業分成7個經濟大組,即工業、商業、銀行、動力、手工業、保險、旅遊。在經濟大組下設44個經濟組,經濟組下又分為350個專業組和640個專業小組。把持這些部門的都是有勢力的壟斷資本家。每個行業的廠礦企業,都必須按照自己的主要產品的種類加入專業小組,把自己的生產活動置於其控製和監督之下。每一個行業和每個企業所需要的原料、燃料、資金,都由這層層組織進行分配和供應;每個廠礦企業生產的安排、產品的銷售、價格的高低、工人工資數額等也都由這層層組織進行調節和幹預。另外,希特勒還成立了“全德經濟協會”,在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經濟協會,這是橫向按區域對經濟加以控製。所有的企業家既是業務組織的成員,又是區域組織的成員,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生活的指導工作遵循第三帝國的原則。納粹政府還通過強製推行卡特爾化,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以便進行控製。1933年7月15日,納粹當局頒布了一項關於強製卡特爾化的法令,規定卡特爾有權合並局外企業,兼並低級別的卡特爾,有權禁止建立新的企業,隻有被卡特爾承認的企業才能獲得貨物和原料。這樣,在德國建立起一套適合總體戰爭需要的國民經濟管理體製,保證經濟最大限度地為戰爭服務。
其次,多方籌措資金,以應擴軍備戰之需。1933年3月,希特勒造訪了帝國銀行行長、保守派金融學家路德,向他陳述了自己的宏偉計劃,要求銀行大量撥款。路德告訴他,德國銀行這時最多隻能給予政府1億帝國馬克,希特勒深感失望,立即撤換了這位行長,以沙赫特來接替他的職務。沙赫特就任帝國銀行行長標誌著德國重整軍備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為了籌措軍費,沙赫特采取發行商業匯票的辦法籌措資金,到1938年,發行額達到120億馬克,支付了大約1/5的軍費。軍費開支還有另外三個來源:一是發行公債,據估計在1934年至1939年6個財政年度內德國大約有15億馬克的短期債務和80億馬克的長期債務。二是提高稅收,1933年到1937年,全國捐稅提高了100億馬克,1938年稅收占國民收入的29.5%(1932年為25.4%)。三是掠奪納粹政權敵人如猶太人和外國人在德國銀行的存款。正如沙赫特所說:“我們的軍備有一部分是用我們政敵的錢來支付的。”
再次,為實現主要原料的自給自足,實施“四年計劃”。在20種戰爭不可或缺的戰略原料中,除煤外,德國樣樣都缺。希特勒擔心在未來的戰爭中遭到封鎖,非常重視提高戰爭物資的自給自足,因而在1936年實施了旨在使戰略物資和原料自給自足的“四年計劃”。“四年計劃”的任務是:1、德軍必須在四年內做好準備;2、德國經濟必須在四年內做到能夠應付戰爭。由於“四年計劃”的實施,原料供應的自給自足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高,建設了一大批替代原料項目,如合成石油、人造橡膠等。
最後,為了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希特勒還對經濟主管部門進行了改組。經濟部是納粹上台初期管理經濟的主要政府部門,擁有製定和監管工商業政策、監管國際貿易、金融等領域的權力。1935年5月,希特勒根據秘密製定的《國防法》,設立了“軍事經濟全權總辦”,統一管理財政、糧食、勞工等各部門,經濟部長沙赫特兼任“軍事經濟全權總辦”。1936年,希特勒任命戈林為“四年計劃”全權總辦。希特勒、戈林在擴軍備戰問題上與沙赫特發生了分歧,在這種情況下,沙赫特於1937年11月辭去經濟部長和軍事經濟全權總辦的職務。隨後,這兩個部門的大部分機構與職權被並入“四年計劃”辦公室,管理經濟的權力被掌握在“四年計劃”全權總辦戈林手裏。1939年2月,希特勒還在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之下設立了戰時經濟事務處,由托馬斯將軍主持,具體負責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的戰時經濟工作。
在納粹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下,德國軍備工業得到極大發展。官方規定,所有工業企業都必須為軍備服務,否則就得關閉。據此,許多工廠企業轉入軍工生產。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準了在未來戰爭中動員約24萬個工廠供應戰爭定貨的計劃。僅在納粹執政的頭3年內,就有300多家兵工廠投入生產,其中有55—60家飛機製造廠、40家汽車和裝甲車輛製造廠、70家軍用化工廠、15家軍用造船廠和80家火炮製造廠。這樣做的結果,大大加快了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加了9倍,飛機製造幾乎增加了22倍。
軍備工業生產的需要,刺激了德國工業生產的發展。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複到1929年的水平,標誌著德國經濟開始從大蕭條中擺脫出來。1933年至1938年,工業生產增長了89%,其中煤產量由1.097億噸增加到1.864億噸,發電量從186億度增加到455億度,鐵礦石產量由1932年的260萬噸增加到1938年的1500萬噸,鋼產量在1938年達到2380萬噸,在歐洲居第一位。
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創造了就業機會,使失業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1933年到1938年,失業人數逐年減少,1933年底,失業人數減少了1/3.1933年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則下降為0.95%。
納粹當局在經濟領域也同樣推行領袖原則。1933年5月17日,萊伊發表宣言,聲稱資本家要對工人反抗的一切企圖“都必須消滅於未然”,並發表文章鼓吹工人要絕對服從資本家。1934年頒布的“國家勞動秩序法”規定:企業領袖擁有確定勞動時間和工資、應聘、解雇與懲罰等權力,而工人連自由出賣勞動力的權力都被剝奪了。1934年5月,當局頒發了禁止農業工人流向城市的法令,隨後,又接連頒布了禁止冶金、建築、化工等行業工人到其他城市務工的法令。在納粹統治下,工人工資微薄,所得工資,除交納所得稅外,還要向納粹黨的各種慈善事業進行捐獻,所剩無幾。據估計,在30年代中期賦稅和捐獻占去一個工人工資總額的15%到35%。
農民在納粹統治下處境也很艱難。為了爭取農民的支持,希特勒在上台前對農民許下了不少諾言。實際上,這些諾言都沒有實現。1933年9月29日,納粹當局頒布了“農田繼承法”。該法規定,凡是經營7.5公頃到125公頃土地的農戶為家傳農戶,家傳農戶在德國約有60萬戶。家傳農戶的戶主必須是純粹的雅利安人,法律禁止家傳農戶分家,也不允許出售和轉讓土地,其土地必須由長子繼承。該法律公布後,容克地主占有土地現象十分嚴重,小農破產的很多,許多農民被迫到城市出賣勞動力。納粹政府對農民的另一個打擊就是撕毀關於禁止因農民欠債而強迫他們拍賣田產的諾言。不少欠債的農民隻得拍賣田產以償還債務。
希特勒在上台前曾許諾,要維護一個健全的中產階級,並在1932年成立了“工商業中產階層戰鬥同盟”,作為拉攏廣大手工業者和小店主的工具。但是,希特勒上台後,卻千方百計製止該組織開展活動,尤其不允許該組織對經濟界采取任何幹預行動。除了在政治上壓製中產階層外,希特勒政府在經濟上也采取扼殺中產階層的政策。在總體戰爭經濟體製下,政府限製了消費工業的生產,迫使許多手工業關閉,直接影響到中產階級的生計。納粹政府還以經濟上不合算為借口,在清理手工業和中小企業的幌子下,於1937年連續頒布法令關閉大量手工業和商業企業,僅從1933年到1939年就有大約70萬家手工業和商業企業被關閉或破產。1937年10月,納粹政府又進一步頒布股份企業改革法令,解散資本在10萬馬克以下的股份公司,並且禁止創辦資本在50萬馬克以下的新公司,致使德國的股份公司從1933年的9148個減少到1941年的5418個。這些措施大大有利於壟斷資本家對中小企業主的吞並。
與其他各個階層舉步維艱相比,壟斷資產階級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傳統的壟斷資本家從納粹政府擴軍備戰政策中攫取了巨額利潤,例如,軍火業巨頭克虜伯的利潤在1932年至1933年為700萬馬克,到1935年至1936年增至9100萬馬克。在納粹統治年代,除了傳統的壟斷大資本家外,又出現了一批由納粹頭目組成的新財閥。戈林集團就是典型代表。1937年7月,戈林宣布成立“赫爾曼·戈林采礦鋼鐵冶煉股份公司”,短短幾年內,他便利用手中的權力,吞並其他公司,使該公司成為德國最大的康采恩。戈林康采恩規模巨大,共有117個工廠、69座礦山和冶煉廠,還有156家貿易公司,46家交通企業,15個建築公司。在希特勒上台前,納粹官方出版社厄赫出版社社長阿曼控製了120家報紙。後來,通過掠奪工人報刊、沒收猶太人報紙等手段,阿曼的報業康采恩發展到擁有352家報紙,其發行量相當於全國報紙發行量的82.5%。
納粹建立的總體戰爭經濟體製,實行的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由於其目的是要保證擴軍備戰的需要,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因此,納粹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一種與納粹的法西斯專製製度相適應的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